楊 月 張樹泉
?
張樹泉頭痛2號方治療慢性緊張型頭痛經驗
楊月1張樹泉2△
慢性;緊張型頭痛;病因病機;經驗
緊張型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頭痛,約占頭痛患者的40%,病人常描述頭痛為雙側枕部、顳部或全頭部緊壓感、沉重感或頭周束帶樣疼痛,呈持續性非搏動樣,疼痛可向頸肩部擴散,一般不影響日常活動,勞累、緊張、抑郁、失眠等可加重頭痛,揉捏后肌肉常感覺舒適。病程達數日至數年不等,易反復發作。該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隨著社會生活競爭壓力的增大,該病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單純西藥止痛效果欠佳,且不良作用較大。
張樹泉為山東省名中醫、泰安市中醫醫院腦病內科主任,對神經內科疑難病的診治經驗豐富、學驗俱佳,對緊張型頭痛的治療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多年臨床研究,并借鑒全國名老中醫關幼波先生治療頑固性頭痛經驗,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學術經驗,其中自擬“頭痛2號方”治療慢性緊張型頭痛療效極佳,廣受贊譽。筆者有幸隨師學習,受益匪淺。
中醫學多認為頭痛的發生與風火痰瘀虛等致病因素導致的脈絡閉阻、清竅不利有關。緊張型頭痛病因繁多,機制復雜,但往往與肝臟密不可分。肝喜條達,惡抑郁,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其功能失調,常導致肝失條達,疏泄失職,氣郁化火,陽亢火升,上擾頭竅或肝腎陰虛,精血不承,肝陽偏亢或肝郁血虛而產生頭痛。張樹泉老師認為,慢性緊張型頭痛纏綿難愈,痛勢不劇,以緊縮性或壓縮性疼痛為主,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喜揉喜按,符合中醫虛證疼痛的特點[1]。此病屬中醫內傷頭痛的范圍,其病理機制多是在陰血虧虛的基礎上,肝失所養,以致肝陽偏亢,挾痰上擾,阻滯經絡,清竅蒙蔽,筋脈拘急作痛,故以陰血虧虛為本,風痰上擾為標。
此外,肝脾失調也是該病發生的機制之一,肝旺乘脾,脾失健運,或恣食肥甘,皆可導致痰濁內生,阻礙清陽;脾胃素虛生化不足,脾土虛則不能榮肝木,易致肝陽上亢,挾痰上擾頭竅。因此必須注重肝脾協調,疏肝之郁宣胃之滯,借以潛降肝之氣火,疏化脾胃之痰濕,肝胃和則絡自通,頭痛乃止。根據該病病因病機特點,張老師提出養血平肝、化痰通絡為主,兼以調和肝脾的治法。
張老師頭痛2號方主要由旋覆花15 g,赭石15 g,生石膏30 g,卷柏30 g,當歸10 g,川芎10 g,白芍30 g,生地黃10 g,木瓜30 g,醋香附10 g,葛根30 g,炙甘草5 g組成。方中旋覆花功善下行,能行水化痰、消痞降逆;赭石善于清火平肝,又能涼血泄熱。旋覆花以宣為主,赭石以降為主,兩藥相伍,一宣一降,起到下氣消痞、滌痰開胸、平肝潛降的作用[2]。生石膏辛甘大寒,主入陽明經,善清陽明郁火,《藥性賦》云:“石膏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臨床使用生石膏,不論實熱虛熱皆可使用,只要病人苔黃即可為指征。方中重用白芍30 g,白芍為血分藥,一可以養血斂陰柔肝,補益不足之陰液,平抑肝陽,二可以活血行氣祛風,三是其本身就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另外,白芍與炙甘草合用,能酸甘化陰,濡養筋脈,取《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柔筋緩急止痛之方義。當歸為補血圣藥,《本草綱目》謂其能“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生地黃養陰清熱又涼血;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善于上行頭目,治頭目之疾。上四味組成的四物湯,功擅養血熄風、活血化瘀、柔肝平肝。卷柏味辛性溫,可入肝經而活血通經,疏肝解郁;香附為氣中之血藥,使補陰血之藥不呆滯,還可調和氣血。木瓜能濡潤筋脈,舒筋活絡,助白芍緩解筋脈拘急,促進局部勞損的恢復[1]。并且關老認為,木瓜能調和肝胃緩急而止痛,和肝而不傷正,調胃而不傷脾[3],是而重用木瓜為30 g;葛根對表證頭痛及項背強痛有很好的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全方升清降濁,寒溫相濟,共奏養血平肝、通絡活血、祛風化痰、調和肝脾之效,使風去痰消,絡通而頭痛自止。
3.1驗案一女,40歲,2014年10月8日初診。主訴:頭痛頭昏反復發作2年,以后枕部及顛頂部疼痛為主,偶有頭暈,3日前因與同事發生爭吵而誘發,后自覺頭痛加重,服布洛芬、腦清片效果差,故來就診。時癥見:頭痛時輕時重,神疲乏力,心煩不寧,入睡困難,胸脘滿悶,月經量少,舌質淡苔薄黃微膩,脈弦滑,食欲差,二便尚調。數日前曾做腦CT等檢查,結果均正常。西醫診斷:緊張型頭痛;中醫診斷:頭痛,血虛肝旺,風痰阻絡。方用頭痛2號方加全蝎5 g,白芷15 g,炒酸棗仁30 g。3劑,水煎服。二診患者頭痛、頭昏、心煩俱減輕,睡眠好轉,仍覺乏力,食欲差,且述白帶較多,舌質淡苔白,脈弦滑。原方去全蝎,加薏苡仁30 g,炒麥芽30 g,繼服7劑。三診患者頭痛明顯減輕,納眠均好轉,精神亦較前好轉,白帶量減少,舌質淡苔白,脈弦滑。囑其守方繼服7劑,平素注意調節心情,勞逸結合。2月后隨訪未復發。
按:患者中年女性,病程日久,時作時止,蓋久痛必入于絡,故加用蟲類藥物全蝎5 g以搜剔通絡,活血化瘀;白芷以解痙止痛;炒酸棗仁以養心安神,幫助睡眠。二診患者頭痛減輕,但有脾虛痰濕之象,故加用薏苡仁、炒麥芽以健脾祛濕。三診患者頭痛明顯減輕,心煩失眠及食欲都有好轉,繼服7劑而愈。
3.2驗案二男,55歲,干部,陣發性頭脹痛1年,以前額及頭頂部疼痛為甚,嚴重時掣及太陽穴,常于勞累、夜間睡眠不好時發作,心煩易怒,記憶力下降,舌質稍紅,苔白,脈弦滑。查體:BP 140/80mmHg,神經內科查體無陽性體征,顱腦CT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緊張型頭痛;中醫診斷:頭痛,血虛肝亢,痰火擾神。治當養血平肝,化痰清火,潛陽安神。方用頭痛2號方加石決明20 g,菊花10 g,夜交藤60 g,7劑,水煎服。二診,患者頭痛減輕,心煩易怒癥狀減輕,能入睡,記憶力增強,守方連服20劑而痊愈。
按:患者為肝陽上亢,挾痰上擾心神之證,故有頭痛、心煩易怒,夜臥不寧、舌紅脈弦滑等表現,給予頭痛2號方加入石決明、菊花平肝潛陽,夜交藤養心安神通血脈。患者服藥后效果明顯,故二診時效不更方,連服20劑后痊愈。
[1]張樹泉. 綜合方案治療慢性緊張型頭痛風火候療效分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3):196-198.
[2]王慧英.關幼波老師用旋覆花、代赭石經驗舉隅[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2(23): 115.
[3]劉惠芬. 關幼波驗方治頭風[J].中醫雜志,1992(2):26.
1.山東中醫藥大學級中醫學七年制2009年(濟南 250014);2.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腦病內科(泰安 2710001)
△指導老師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16
1003-8914(2016)-03-0336-02
(本文校對:宋海燕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