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文 張小平
?
中藥治療頑固性蕁麻疹96例
劉效文1張小平2
目的觀察中醫辨證論治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中醫辨證分型的方式,將96例患者按證候的不同,分為風熱型24例占25%、風寒型31例占32%、氣血兩虛型19例占20%、腎虛型22例占23%進行觀察。結果中醫治療頑固性性蕁麻疹有效率高,達91.6%,復發率低。結論中醫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頑固性蕁麻疹;臨床表現;辨證論治;中醫治療
蕁麻疹是一種頑固性過敏性皮膚病,俗稱“風疹塊”。本病中醫學稱之為癮疹、風騷癮疹、鬼飯疙瘩、赤疹、白疹等,最早見于《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記載:“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如接觸食物、藥物、植物、動物及感染、冷熱刺激和精神緊張等都可誘發本病。主要表現為:突然皮膚出現淡紅色或蒼白色風團,大小不等、瘙癢,并有刺痛或燒灼感。皮損驟起驟退,不留任何痕跡,常易反復發作。本病可發行于任何年齡,男女均可犯病,中醫學認為本病為素體凜賦不足,加之飲食不節,天時氣候刺激及腸道寄生蟲等因素導致營衛不和,以致外不得通達,內不得疏泄,郁于皮膚腠理之間。
1.1一般資料患者資料均為我院2010—2012年門診病例,共96例,男52例、女44例,分為風熱型24例占25%、風寒型31例占32%、氣血兩虛型19例占20%、腎虛型22例占23%,年齡最大者78歲,最小者6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2年。
1.2臨床癥狀本病大多有全身不斷發生紅丘疹,劇烈瘙癢時起時落,早晚發疹較重,部位不一,受涼受寒加重,無明顯季節關系,風團初起色淡,并高出皮膚表面,繼而腫脹,留有紅斑,瘙癢劇烈。
1.3診斷標準本組病例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①突發瘙癢;②不規則風團呈紅色或蒼白色或有紅斑,反復發作,連續瘙癢六周以上,并可排除其它皮膚病;③血常規示嗜酸性白細胞增加;其中①、②為必備條件。
1.4治療方法
1.4.1風熱型(24例)荊芥12 g,防風12 g,當歸15 g,生地黃12 g,苦參9 g,蒼術10 g,胡麻仁9 g,牛蒡子12 g,知母12 g,石膏30 g,木通9 g,黃芩10 g,甘草6 g, 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3周為一療程,用3~4療程,根據癥狀可加減藥物。
1.4.2風寒型(31例)麻黃6 g,防風9 g,荊芥穗12 g,大黃5 g,陳皮9 g,白鮮皮15 g,干姜9 g,五加皮6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3周為一療程,用3~4療程,根據癥狀可加減藥物。
1.4.3氣衛兩虛型(19例)黃芪30 g,防風12 g,蟬蛻10 g,烏梅10 g,地膚子20 g,雞血藤30 g,煅牡蠣20 g,白術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3周為一療程,用3~4療程,根據癥狀可加減藥物。
1.4.4腎虛型(22例)熟地黃10 g,山萸肉10 g,茯苓12 g,牡丹皮10 g,炒山藥30 g,澤瀉10 g,制附子5 g,桂子9 g,防風9 g,麩炒白術15 g,黃芪30 g,地膚子2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3周為一療程,用3~4療程,根據癥狀可加減藥物。
1.5療效標準治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隨訪半年不再發生者;好轉:風團消退30%以上,或風團消退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無效:風團及瘙癢無明顯改善,或消退不足30%。
本組9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經過中醫辨證治療,治愈51例,占53.1%,有效37例,占38.5%,無效8例,占8.4%。以治愈加有效統計總有效率,總有效率91.6%。
慢性蕁麻疹屬于中醫學“癮疹”范疇,多因內傷七情,機體陰陽失調,營衛失和,衛外不固,復感風邪而誘發,或因過食膏粱厚味,暈腥動風之物,脾胃滯熱,再感風邪而誘發。若平素體虛,陰血不足,陰虛內熱,血虛生風反復發作,氣血耗散,風邪侵襲而致。由此可知,風邪是本病發病的主要因素,“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突出了本病的本質,風與寒相結合而為風寒之邪,風與熱相結合而為風熱之邪,風寒、風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內虛是發病的基礎,為本,外因是發病的條件,為標。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系統觀察96例頑固性蕁麻疹患者,風熱型24例占25%、風寒型31例占32%、氣血兩虛型19例占20%、腎虛型22例占23%,標象明顯時發病快,來勢急,本象突出時,虛實夾雜,綿纏難愈。治療本病,疏風解表,疏導風邪外出是首要任務,麻黃、防風、荊芥、蟬蛻等可達到這一目的,患者皮膚瘙癢難忍,除因風客肌膚腠理外,還與濕蘊肌膚有關,故投以祛濕之藥物如地膚子、白鮮皮、土茯苓等,即可加強疏風諸藥的止癢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荊芥、蟬蛻、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黃芩等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臨床可根據辨證隨癥選用。根據慢性蕁麻疹的中醫病因特點,對癥治療,凜賦不耐,補凜賦以固表;衛氣失調,固表御風;風寒風熱外襲,清熱疏風,祛風散寒,調和營衛;氣血虧虛,補氣養血,祛風止癢。治療中應注意本虛標實,虛則補之,實則泄之,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療中要做好應對緊急情況措施,對嚴重病例若出現胸悶、心悸、咽喉發堵,甚至過敏性休克的患者,應針對其標及時采用西醫治療,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更好地體現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天氣變化,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盡可能祛除發病誘因,避免誘發本病;臨床表明慢性蕁麻疹發病與患者日常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盡量減少容易引發蕁麻疹及與之成分類似的食物攝入。注意飲食禁忌,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魚腥等動風之物。對容易產生藥疹的藥物和容易引起過敏的藥物,蕁麻疹患者應當慎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過敏反應。對日光、冷熱等物理刺激反應明顯者,應時刻關注氣象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過度疲勞,控制感染。在治療期間或在恢復以后對飲食的禁忌也必須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
1.山西省呂梁市骨結核病專科醫院中醫科(呂梁 033000); 2.山西省呂梁市人民醫院呼吸科(呂梁 033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29
1003-8914(2016)-03-0360-02
(本文校對:劉靜霖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