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昱瓊 翟婷婷
?
固護陰血法診治婦科肝腎陰虧證疾病體會
孟昱瓊翟婷婷
目的通過具體病案,探究中醫在診治婦科疾病方面由表循本、對癥下藥、務求根治的獨特醫術,對該類疾病診治的一些體會,與同行分享。方法剖析病由,運用補養肝腎、固護陰血之法治療婦科肝腎陰虧證疾病的臨床辨證、治療方劑。結果通過運用固護陰血之法辨證施治,治療婦科肝腎陰虧證2例,病人痊愈。結論運用固護陰血法診治婦科肝腎陰虧證疾病療效確切。
固護陰血;經行口糜;痛經病;臨床經驗
中醫在診治婦科疾病方面匠心獨運,善循表究本,對癥下藥,務求根治。中醫認為,肝腎陰虧會引發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疾病,而“腎陰肝血”為經、帶、胎、產、乳重要的物質基礎;“傷陰耗血”為婦女患病的基本特征。在調理氣血治療婦科病方面采用“滋養肝腎,固護陰血”為治療這類疾病的基本法則。
在此,介紹2例通過滋陰清熱、活血通絡、固護陰血治愈婦科肝腎陰虧證疾病病案,與同仁分享。
此病一般發于行經期婦女,婦女每值臨經或經行之時,便會出現口腔、舌黏膜潰破糜爛,月經凈后自愈,月月反復,故稱之“經行口糜”。相當于西醫學的“口腔潰瘍”。
王某某, 女,28歲,已婚,因經前口腔潰瘍1+年,于2012年3月29日初診。自訴1+年前無誘因出現經前口腔潰瘍,口干喜飲,口臭、口苦,面部痤瘡,色紅,無膿點,經前乳房脹痛,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數。自行口服清火梔麥片等,癥狀無好轉,就診某醫院中醫科,口服中藥治療,癥狀可緩解,停藥后反復。月經史:周期30天,經期5~7天,無痛經,末次月經:2012年3月13日。G0P0。中醫診斷:經行口糜(肝胃陰虛火旺)。治法:清瀉肝火,滋養胃陰。擬方:生地黃、龍膽草、梔子、黃芩、黃連、淡竹葉、澤瀉、川楝子、麥冬各15 g,當歸、北柴胡各12 g,甘草6 g。煎服法:7劑,水煎服,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 ml。
二診(2012年4月5日):口腔潰瘍愈合,口干、大便干、尿黃等癥狀緩解,面部痤瘡減少,舌紅,苔薄黃,脈數。此為經前一周,擬滋陰清熱,活血通絡之法:玄參、生地黃、阿膠珠、黃連、郁金、川楝子、白芍、玉竹、淡竹葉、山藥、山萸肉、桃仁、連翹各15 g,地骨皮12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 ml。
三診(2012年4月12日):復診,月經來潮,未出現口腔潰瘍,乳房脹痛較前明顯好轉,面部痤瘡消退,大便通暢,小便正常。未予藥物治療,囑清淡飲食。
隨訪(2012年6月15):電話隨訪,患者停藥后連續2個月經周期未再出現上癥。
按:本例患者為育齡期女性,以經前口腔潰瘍為主癥,根據其病變部位,主要表現在口、舌,而舌為心之苗,口為胃之門戶,故其病機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肝胃陰虧,虛火熾盛,每遇經行陰血下注,其熱益盛,隨沖氣上逆而發,則口舌生瘡,熱盛灼傷津液,則口干喜飲,尿黃便結,苔黃膩,脈數。用生地黃、龍膽草、梔子、黃芩、黃連瀉肝胃中焦之火,川楝子、北柴胡疏肝氣,淡竹葉、麥冬、澤瀉滋陰清熱,當歸活血通絡,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清熱瀉下,肝胃之熱自清,口糜自愈。二診時,為經前期,予滋陰之玄參、玉竹、淡竹葉、地骨皮,活血通絡之桃仁、阿膠,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活血通絡之效。此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結合月經各時期生理特點,標本兼治,采用中醫藥治愈經行口穈,體現滋陰清熱、固護陰血的治法。
痛經系指婦女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下腹部出現痙攣性疼痛、墜脹或有腰酸,并有全身不適的癥狀。
楊某某,女,40歲,因經行腹痛2年于2012年4月30日初診。自訴2年前無誘因出現經前及經行前2日下腹墜痛,需口服止痛片緩解,痛時無惡心、嘔吐、腹瀉等,口干,失眠多夢,周期25天,經期5天,量中,有血塊,得溫痛甚,舌暗有瘀點,舌尖紅,苔白,脈細弦。B超:卵巢巧克力囊腫。G1P1。就診某醫院口服桂枝茯苓膠囊、止痛片等多種藥物,可暫時緩解疼痛,余癥未減。
中醫診斷:痛經(肝腎陰虧,陰虛火旺)。西醫診斷:卵巢巧克力囊腫。治法:滋陰清熱,活血止痛,養心安神。擬方:生地黃、玉竹、麥冬、阿膠珠、白芍、芡實、山藥、烏賊骨、酸棗仁、枸杞子、川續斷、蓮子心各15 g,地骨皮、五味子、山萸肉各12 g。5劑。水煎服,日1劑,每日3次,每次200 ml。
二診(2012年5月7日):月經期腹痛明顯緩解,周期提前6天,睡眠明顯好轉。結合經后機體多陰虛,擬滋陰清熱養血之法:玄參、生地黃、玉竹、地骨皮、茯苓、地榆、芡實、茜草、浙貝母、梔子、淡竹葉、白芍、山藥、阿膠珠各15 g,生牡蠣60 g。再進服5劑。
三診(2012年5月14日):諸證消失,舌暗紅,脈和緩有力。上方略出入調理1周。
隨訪(2012年8月15日):患者停藥后3個周期,痛經明顯好轉,未再出現口干、多夢等癥狀。
按: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后者多因盆腔器質性病變引起,該患者B超提示卵巢巧克力囊腫,診斷明確。《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經期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然實痛者多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該患者陰虛火旺,虛火與血相搏,流注沖任,蘊結胞中,氣血失暢,故經行之前開始腹痛,瘀滯日久形成癥瘕,口干、口中熱痛均為陰熱之象,方中生地黃、地骨皮、玉竹滋陰清熱,共為君藥,白芍、麥冬、五味子酸甘化陰止痛共為臣藥,阿膠活血補血祛瘀,山藥、山萸肉、枸杞、川續斷補腎之陰,腎水上涵心火則神安,酸棗仁、蓮子心清心火安神,烏賊骨、芡實斂陰,諸藥合為臣藥,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活血止痛、養心安神之法;二診諸癥緩解,結合經后陰血虧虛,虛火上炎,在原方基礎上加用清熱養陰之藥茯苓、浙貝母、梔子、淡竹葉等,月經提前故地榆涼血止血,經調治患者腹痛明顯緩解,未復發。
《靈樞·五音五味》:“婦人之生,有足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歷史實踐一再證明,婦科疾病發生的緣由多數是陰血不足、血氣不暢所成,所以在治療上應以補養肝腎、固護陰血、疏理氣機、調暢血氣為其要法。
綜上,經行口糜患者肝胃火旺,通過清瀉肝火,滋養胃陰之法治愈;痛經患者肝腎陰虧,陰虛火旺,通過滋陰清熱,活血止痛,養心安神之法治愈。此2病案通過滋養肝腎,固護陰血之法,以養陰為主,多選滋陰、生津之品治療婦科疾病,傳承了傅山主“水既足而火自消矣” 治療婦科疾病之醫術。
[1]白俊峰.傅青主女科調經六法[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10(1):9-14.
[2]丁麗仙,袁端紅.名醫選介中醫婦科專家丁啟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3(3):16.
[3]丁麗仙.丁啟后婦科疑難病驗案舉隅[J].中醫雜志,1994(9):530-531.
[4]袁端紅.丁啟后治驗舉隅及思路初探[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3(1):10-11.
[5]丁麗仙,袁端紅.丁啟后婦科常用治法介紹[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5(2): 12-13.
[6]于水永,管淑彩,范廣巖.中藥治療經行口糜42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 2006,21(3):46-47.
[7]李麗明.滋養肝腎法在婦科血證中應用舉隅[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5): 409.
[8]劉金淑.辨證治療月經前后諸癥[J]. 光明中醫, 2007,22(4):15-16.
[9]張麗娜,楊憲煌.論活血化瘀法在婦科臨床的應用[J].光明中醫,2009,24(1): 123-124.
[10]馬麗亞,李翠萍.論傅青主女科對四物湯的運用[J].光明中醫,2012,27(4):644-645.
貴州省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貴陽 55000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52
1003-8914(2016)-03-0404-03
(本文校對:王琪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