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
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策略及藥理分析
張春霞
目的探析中草藥的毒副作用原理及預防策略。方法在研究中藥毒副作用產生原因、合理用藥方法和中藥藥理機制基礎上,分析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策略。結果中藥毒副作用主要損害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有些藥物還可刺激皮膚和引起體溫變化等。應用中藥過程中應嚴格注意飲食禁忌和妊娠禁忌,避免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嚴格控制有毒中藥的劑量,保證藥材和制劑的質量等。結論正確認識和了解中藥的毒副作用,嚴格遵照醫囑保證合理用藥,以確保中藥用藥安全和臨床療效。
中藥毒副作用;藥理分析;預防策略
中藥毒副作用是指藥物用于人體后,藥物或代謝產物作用于機體器官、組織和細胞發生的非治療反應。或指用于預防、診斷或治療過程中,給予正常劑量的中藥所出現的有害且非預期的反應[1]。中藥應用于臨床治療以來,多因毒副作用低、臨床應用安全而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近年來,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的毒副作用日益引起了醫藥學界的廣泛重視。因此,分析了解中藥的毒副作用發生機理及預防策略,對臨床安全用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祖國中醫學及中藥學發展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據《本草綱目》記載,我國古代醫學家經過深入實踐和不斷總結,推廣應用的中草藥有兩千余種。中草藥多來自于天然植物或動物,含有較為復雜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油脂、酶、色素、維生素、有機酸、鞣質、無機鹽、揮發油、生物堿、甙類等[2]。在中藥的各種成分中,有的成分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并能對疾病起到治療或限制作用,臨床上又將這種成分稱為有效成分,如中藥中含有的生物堿、甙類、揮發油或氨基酸等。
2.1含生物堿類藥物含生物堿類藥物主要有川烏、草烏、雷公藤、馬錢子以及曼陀羅、麻黃等。這類中藥是含有氮的有機化合物,其毒副作用機理是損害患者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中樞神經,影響心臟功能,并出現其它臟器的繼發性壞死。嚴重者可使呼吸中樞中毒,患者出現呼吸麻痹甚至導致窒息。
2.2含苷類藥物含苷類化合物的苷元含有毒性。含苷類化合物分為以下4種。
2.2.1強心苷類藥物強心苷中的甾體苷類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小劑量應用可增強心肌作用力,但長期大量應用則可導致心律失常,嚴重者引起猝死,如洋地黃、八角楓以及萬年青等。
2.2.2含氰苷類藥物含氰苷類化合物經水解后可釋放出氫氯酸等物質,其可抑制和損害呼吸中樞,導致呼吸抑制、衰竭甚至引起死亡。如含有銀杏酸和銀杏酚的白果,以及桃仁、瓜蒂等均屬于這種藥物。
2.2.3含皂苷類藥物含皂苷類藥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局部組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長時間應用可抑制呼吸,并對心臟、腎臟具有損害作用。少數患者可見溶血等癥狀。含皂苷類藥物主要有黃藥子、木通和商陸等。
2.2.4含黃酮苷藥物含黃酮苷藥物的毒副作用多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癥狀,并可損傷肝臟。胃腸道刺激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等,肝臟損害主要以黃疸為主。含黃酮苷藥物主要有芫花和廣豆根等。
2.3含毒蛋白類含毒蛋白類藥物的毒性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患者表現為嘔吐劇烈及嘔血和血尿等,少數患者甚至出現驚厥等癥狀,臨床可見死亡病例。含毒蛋白類藥物有江南子和大麻仁等。
2.4含萜及內酯類含萜及內酯類藥物內服可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部分患者亦可引起肝細胞損害癥狀。本藥外用時亦可產生皮膚刺激作用,患者出現體溫變化。含萜及內酯類主要有艾葉和馬桑等。
為了確保中藥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必須在認識和了解中藥的毒性及產生的原因的同時,切實掌握中藥毒副作用的救治措施和預防策略,保證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3.1合理辨證用藥
3.1.1合理辨證施治中藥的治療原則是辨證施治,如果辨證不當則會使藥癥不符,進一步加重病情。在中藥配制過程中,嚴格藥物合理配伍可增加藥效,提高治療效果。反之藥物配合不當或相互作用,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幾率。
3.1.2準確掌握劑量一些特殊中藥其活性與用法用量密切相關,因此,應根據患者病情準確掌握藥物劑量,擅自增大藥劑會增加不良反應,但劑量不足或會減低藥效,無法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此外,某些中藥正常無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但過敏體質的人則者可能出現過敏或中毒現象,因此,對老年或幼兒以及體弱患者要適當減低劑量,以免發生不良后果。
3.1.3嚴格炮制加工中藥通過炮制除了增加療效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3]。科學炮制中藥,遵照醫囑進行煎服。中藥必須進行加工、炮制以減低毒性后方可應用。特別是斑蝥、雄黃本身有毒,未經炮制則容易發生中毒,因此服用前一定嚴格辨別,避免誤服誤用,發生危險。
3.2掌握飲食禁忌某些中藥在服用時,應嚴格禁食某些食物,如服用何首烏和地黃禁忌食用蔥、蒜和蘿卜等;服用茯苓禁忌食醋。同時,服用中藥時還應避免進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4]。
3.1.3保證藥品質量中藥包括特殊的藥用植物,植物類中藥的采摘、貯藏、炮制、調劑等過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應嚴格控制中藥生產和制做過程,嚴格規范藥物的應用種類、產地、生產、藥用部位的等各個環節,從而保證藥物質量。
3.1.4避免多藥同服醫生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為了提高療效,會把多種藥物聯合應用,起到起效快,作用迅速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藥物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服用品種越多,中毒的幾率就越大,甚至發生毒副作用。因此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藥物,盡量避免多藥同時服用,以防止出現配伍禁忌。
祖國醫藥學豐富燦爛,并在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完整的理論和治療體系。中醫藥以辨證施治為原則,在應用中藥過程中,首先遵照科學規律和用藥指征,遵從醫囑,可有效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發生。其次對特殊或毒性較強藥物,要嚴格進行炮制。中藥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也叫火制)、蒸制、煮制法、水制法、炙法、發酵法、烘焙法、制霜降毒法、輔料解毒法等。經過嚴格炮制的中藥,可有效降低毒性,保證臨床用藥安全。第三,煎藥方法、服藥方法和用藥途徑,一定要因藥、因人而異,正確掌握,安全使用[5]。第四,要嚴格遵照醫囑和個體情況和疾病程度規范用藥,避免隨意增加劑量和延長療程。第五,避免盲目采用民間驗方或者藥酒治療風濕病,如服用生烏頭、生半夏的湯劑或泡制的藥酒,以免導致中毒[6]。第六,服用中藥過程中,應注意配伍禁忌和飲食禁忌,對炮制不合格藥物應嚴禁應用,避免發生危險。總之,很多中藥含有較強毒副作用,應嚴格遵循臨床中藥應用規范,避免發生危險。
[1]申青石.淺論中藥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2):96-97.
[2]佟國蓮,趙虹,馬惠.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策略及藥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146-147.
[3]高文學.中藥炮制方法與降低中藥毒副作用淺議.光明中醫[J],2011,26(6):1275-1276.
[4]鄒清波,王麗紅.中藥毒副作用的藥理分析及預防策略[J]. 中國健康月刊(學術版),2011,30(5):244-245.
[5]楊世雷.中藥毒副作用的常見原因與預防[J].光明中醫,2011,26(5):1065-1065.
[6]陳燕清.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光明中醫,2010,25(11):2131-2132.
中和醫派基本學術觀點
中醫定義:中醫,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主要手段采集臨床信息,通過四診合參,運用辨證論治診斷疾病及其證候,采用天然藥物組方或采用非藥物療法,實施預防、治療、保健的醫學行為主體。
中醫藥五大特色: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給藥途徑天然化的用藥取向
中醫藥六大優勢: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造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
養生總則三個字: 和則安
養生要訣三個詞: 上善中和下暢
養心法則三句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
養生方法四點:童心蟻食猴行龜欲
中醫藥文化核心理念:以人為本效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
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三點:主題是突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關鍵是充實中醫藥文化內涵重點是彰顯中醫藥文化特征
臨床學術觀點: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護正防邪固中和
臨床基本原則:慈悲為本仁愛為先一視同仁中和乃根
臨床思辨特點: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達中和
臨床基本處方:調氣活血抑邪湯
中和醫派臨床三要:一要善于調氣血二要善于平升降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醫“治未病”“三強調”特征: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醫藥文獻研究“四有”原則:有淵源有依據有類比有歸納
中醫藥文獻研究要有“四強”:可信性強導向性強實用性強拓展性強
——摘自《明醫薪傳——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經驗傳承》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藥劑科(西華 4666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68
1003-8914(2016)-03-0433-02
(本文校對:賈紅亞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