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新 彭麒朕
100069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劉迎新(碩士研究生)、彭麒朕(碩士研究生)]
?
耿建國教授運用經方辨治婦科疑難病4則
劉迎新彭麒朕
100069北京,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劉迎新(碩士研究生)、彭麒朕(碩士研究生)]
【摘要】婦科病涉及婦人特殊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包括經、帶、胎、產諸疾;婦科疑難病,如妊娠癥瘕、妊娠腹痛、不孕等疾病的治療更是復雜棘手。其中妊娠癥瘕病,妊娠與癥瘕共存,若攻伐太過恐傷胎兒,須兼顧正邪關系,掌握尺度;妊娠腹痛日久,可傷及胎元,導致小產,需掌握用藥時機及準確性。耿建國教授通過中醫辨證論治,選用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妊娠癥瘕、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妊娠嘔血、苓桂術甘湯及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妊娠腹痛、理中湯類治療不孕,諸疑難病癥均取得顯著療效。故擇其驗案四則,以饗讀者。
【關鍵詞】耿建國;經方;婦科病;經驗
耿建國是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從事中醫工作30余年,潛心鉆研經典,遵仲景之學說,善用經方,辨證準確,效果顯著。針對婦科妊娠諸疾,多遵循“有故無隕,亦無隕也”的治療原則,謹守病機,膽大心細,治療了很多婦科疑難病患者,如妊娠嘔血、妊娠癥瘕、妊娠腹痛及不孕癥等,收效顯著。現舉典型驗案與同道分享。
1妊娠癥瘕
患者,女,28歲,2011年6月初診。懷孕三個月后發現小腹部有一拳頭大小腫物,陰道出血。因止血藥物無效及無法手術,西醫囑其絕對臥床(大小便均在床上)。刻下癥:面黃,納少,便可,舌淡胖,脈弦細緩乏力。既往腹部外傷史。診斷:妊娠癥瘕。辨證:脾腎氣虛、瘀血阻滯。治則:益氣固腎、活血逐瘀。處方:(1)生黃芪50 g、炒山藥30 g、杜仲30 g、巴戟天30 g,共30劑,水煎服。(2)桂枝茯苓丸膠囊,3次/天,共60天。患者于2012年初順產一男嬰,母子平安。
按妊娠癥瘕,乃素有癥病復又受孕,并因癥病致孕后下血不止者[1]。妊娠癥瘕臨床雖屬少見,但對妊娠危害極大,治療十分棘手。因患者孕前曾有腹部外傷史,故可使血溢脈外,瘀結凝聚而成癥瘕。癥瘕聚于小腹日久不消,阻礙局部血液運行,妨礙胎元孕育,可見流產之虞。治療若單用扶正則恐礙邪,一味逐瘀則恐傷胎。此時應虛實兼顧,扶正祛邪。故用生黃芪、杜仲等藥物益氣健脾、補腎固胎,桂枝茯苓丸緩消癥瘕,二者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由于辨證準確,用藥得當,攻不傷正、補不礙邪,患者得以正常妊娠并順利分娩。
2妊娠嘔血
患者,女,31歲,2013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妊娠嘔吐3月,嘔血近2日。平素胃氣虛弱,喜熱食,懷孕后嘔吐涎沫、夜間較重,納食較少,胃中時有灼熱,面黃疲乏。2日前突然嘔血(150 mL左右),色較淡有血塊(不挾涎沫),未經治療。舌淡胖苔薄白膩,脈弦細緩。辨證:胃熱脾寒,治以溫運脾陽、清胃止血。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黨參15 g、黃芩10 g、黃連6 g、法半夏20 g、炮姜炭15 g、炒白術20 g、炒山藥20 g、炙甘草10 g、棕櫚炭20 g,共5劑,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三劑后嘔血止,五劑后嘔吐基本不作,偶有嘔吐涎沫。2014年4月14日順產一女嬰,母女平安。
按《萬氏婦人科》認為妊娠嘔吐“輕者不服藥無妨,乃常病也,重者需藥調之,恐傷胎氣。”然而本患者嘔吐日久,突然嘔血,出現變證,病勢急迫、危險,若不及時正確處理,恐對妊娠產生不利影響,甚則危及母嬰生命。喜熱食、嘔吐涎沫(夜間重)、納少、疲乏均為脾陽不足、運化失常之征,胃中時灼熱、突然嘔血為胃熱迫血妄行所致,故急投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溫運脾陽、蠲除胃熱。得藥后脾陽恢復,統攝有權而血止;胃熱清降,則血不妄行而自寧,故患者僅服上藥數劑而血止嘔愈。
3妊娠腹痛
患者,女,28歲。 2014年5月1日初診。妊娠7月余,面黃,腹脹寒冷疼痛,宮縮一日十五次,小便少而不暢,口干喜熱飲,全身畏寒,乏力,大便干稀不調,舌紅苔白膩,脈沉細左寸大尺弱。輔助檢查:B型超聲示羊水過多。辨證為脾腎陽虛,胞宮虛寒。治以溫陽益氣,暖宮利水。方用附子湯、當歸芍藥散、苓桂術甘湯加減。處方:炒黃芩6 g、炒白術20 g、干姜12 g、黨參15 g、生白芍30 g、茯苓30 g、肉桂15 g、澤瀉30 g、烏藥12 g、炮附子10 g、當歸15 g、桂枝10 g、生姜3片,大棗5枚,共5劑,水煎服。
二診:2014年5月6日。腹痛、怕冷癥狀較前減輕,宮縮一日減少4、5次,口干,腹脹,納可,藥后小便增多,腰腿、腹涼減,乏力。舌暗紅苔白膩,脈寸滑大尺弱。前方去炒黃芩,加量炮附子至15 g、黨參30 g、肉桂20 g、茯苓50 g、生白芍50 g,共5劑,水煎服。服藥后腹痛緩解,水腫消失,宮縮較前明顯減少,經居家靜養后順產。
按妊娠腹痛又稱胞阻,是妊娠期間出現以小腹疼痛為主的病證,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等[2]。面黃、口干喜熱飲、腹脹寒冷疼痛、小便不暢量少等均為陽虛失溫、一派寒涼之象,寒凝抽掣致使宮縮頻繁,大有墮胎流產之虞。治宜溫陽利水、緩急止痛,方以附子湯、苓桂術甘湯和當歸芍藥散加減投之而得效。附子辛熱有毒,為妊娠禁忌藥;然而臨床上針對陽虛寒凝所致之腹痛時,應當用則用,“有故無隕,亦無隕也”,方可做到病祛胎安。
4不孕證
患者,女,31歲,2013年4月2日初診。結婚4年來未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孕。 刻下癥:面黃,痛經,腹冷,腰酸,喜熱,干嘔,手足冷。舌暗紅瘀點苔白,脈寸滑大關尺弱。辨證:中焦虛寒,胞宮寒凝。治以溫補中焦,暖宮散寒。方用理中湯、小建中湯加減。藥物組成:黨參10 g、炒白術15 g、桂枝10 g、生白芍20 g、香附10 g、川芎12 g、吳茱萸6 g、炙甘草10 g、當歸15 g、麥芽糖烊化30 g、生姜3片,大棗5枚,共7劑,水煎服。
二診:2013年4月9日。納少,手足冷好轉,面黃乏力。舌紅瘀點苔薄白,脈弦緩。黨參10 g、炒白術20 g 、桂枝10 g、生白芍20 g、焦三仙各10 g、川芎10 g、吳茱萸6 g、炙甘草10 g、烏藥6 g,共7劑,水煎服。
四診:2013年4月23日。手足冷及腰冷好轉,月經血塊、痛經及腰疼減。舌紅瘀點苔薄白,脈弦細緩。處方:理中湯、黃芪建中湯加減。黨參10 g、炒白術12 g、桂枝15 g、生白芍30 g、炙黃芪15 g、當歸15 g、生艾葉7 g、川芎10 g、炙甘草10 g,共7劑,水煎服。以上方加減治療7次,共服藥49劑。2014年8月患者告知已懷孕四月余,并于2015年初順利生產一男嬰。
按不孕指女子婚后未避孕,夫婦同居2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配偶健康而未受孕;或曾有過妊娠,而后未避孕,又連續2年未再受孕者。本例患者面黃、喜熱、手足冷、干嘔、痛經、腹冷、腰膝無力等,證屬脾陽不足,胞宮虛寒挾瘀,治宜培補中陽、暖宮化瘀,以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加減治療,經服上藥近50劑而受孕。提示脾陽虛弱,胞宮寒凝血瘀為不孕癥之主要病機之一。黃元御云“養胎之要,首在培土”,脾胃屬土,居于中焦,為四運之輪軸、陰陽升降之機樞。脾氣健運,水谷精微通達上下,榮潤內外;胃氣和降,水谷虛實更替,化源不竭[3],故可受孕。
參考文獻
[1]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張家禮,主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16.
[2]馬嫻,傅萍.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胞阻68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10):733.
[3]米小紅.《金匱要略》妊娠病及產后病證治規律探討[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本文編輯: 蒲曉田)
(收稿日期:2015-08-12)
【中圖分類號】R2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5.018
作者簡介:劉迎新(1988- ),女,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糖尿病。E-mail:xueninghany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