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萬軍(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銅仁 554300)
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技術
向萬軍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銅仁 554300)
雞大腸桿菌病,通常是由于雞大腸中存在的桿菌所具有的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出現問題,從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細菌性疾病。雞大腸桿菌病在我國較為常見,容易給養雞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因此本文重點針對該病的防治技術展開了分析。
雞;大腸桿菌;防治
1.1形態特征
雞大腸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其大小通常為(1.1~1.5)μm×(2.0~6.0)μm,形態是兩端呈現鈍圓狀,不形成芽孢,有鞭毛,可能還有莢膜、微莢膜。
1.2生化特征
該細菌能夠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木糖、甘露醇、甘油、山梨醇等,并產生酸和氣。多數菌株都可以發酵乳糖或蔗糖,并產生靛基質。其MR試驗為陽性,VP試驗呈現陰性。
1.3抗原與血清型
大腸桿菌的抗原,主要由K抗原、O抗原、H抗原、F抗原四種組成,當前能夠確定的是包括174個O抗原,103個K抗原,60個H抗原以及至少5種的F抗原。因為大腸桿菌抗原較多,四種抗原能夠進行隨機組合,從而構成更多種類的血清型,因此,大腸桿菌的血清型非常多,而且位于不同部位,其優勢的血清型也存在差異,給大腸桿菌病的防治造成了困難。
2.1雞群體內的潛在致病性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可以分成不同類型,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條件性大腸桿菌以及無致病性大腸桿菌。在畜禽的消化道內,尤其是大腸中,通常都會存在大腸桿菌。從雛雞出殼的時候起,大腸桿菌就存在于其腸道中,一般來說,正常雞的體腸道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約占據了10%~15%的比例,因此雞很可能染上大腸桿菌病。
2.2血清型多,疫苗防疫不理想
就當前發現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來說,已經有50多個,且生存于不同地區、雞場的雞,其體內的大腸桿菌血清型也會不同,這影響到了對于大腸桿菌疫苗的研究開發,因為控制其免疫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大腸桿菌的血清型與細菌數量[1]。由于幾乎沒有可能將多種血清型大腸桿菌菌株混合在一起,研制出最佳的疫苗,因此,疫苗免疫的效果時好時差。
2.3管理方面的因素
2.3.1環境飼養的環境條件會對雞的健康狀況造成影響,有些雞場的飼養環境差,雞舍簡陋、設備落后、糞便的處理隨意,甚至就地堆放,飼料存儲不當,容易受潮而發霉變質,這些都會成為大腸桿菌病的誘因。
2.3.2應激應激頻繁也是重要的誘因之一,由于飼養的密度過大、雞舍通風不良、轉群、換料,甚至氣候的變化、種雞的人工授精等問題,都可能給雞群帶來較大的應激反應,從而降低了雞群的抵抗能力,給大腸桿菌病以感染的機會。
2.3.3其他對于雞蛋的孵化管理不妥善,容易導致孵化室、出雛室的污染。此外,種雞的營養不良、其他疾病或中毒,同樣會嚴重影響雞苗的抵抗能力,導致雞苗容易感染大腸桿菌。
2.4疾病方面
大多數雞場中,都會存在支原體,在雞群感染支原體之后,往往會首先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損傷了呼吸道黏膜,給大腸桿菌以侵入的機會。
如果雞被病毒感染,出現了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貧血、網狀內皮增生癥等疾病,同樣會損傷到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大腸桿菌就容易發病。
3.1加強飼養管理
為了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生,首先需要加強飼養管理,為雞群建立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證雞舍的衛生狀況,重視對于種雞的管理,在種蛋和孵化的過程中,注意對相關設施的消毒工作。平時關注雞舍溫度、濕度以及通風的控制,定期進行清理消毒,防止飼料、飲水與空氣污染,及時淘汰病雞。在雞的育雛期,可以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生素,以控制該病的發生。
3.2藥物預防
對剛出殼的雛雞,可以在其3日齡或6日齡階段,分別給予適當的敏感性抗菌素或中草藥等,進行大腸桿菌的預防,能夠發揮一定的效果。
3.3免疫接種
為雞群接種大腸桿菌疫苗,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大腸桿菌病發生的作用,但由于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很多,該措施的效果不顯著,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實際效果,建議采用當地發病雞群的多個菌株,以制成疫苗來使用。
3.4做好及時治療
如果雞群已經發生了大腸桿菌病,則需要采取隔離措施,并對雞群進行治療。對于治療藥物的選擇,通常采用的是敏感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會產生耐藥性菌株。因此,可以將大腸桿菌分離,先進行藥敏試驗,將敏感藥物拌入飼料中,即可預防大腸桿菌病。此外,應當盡可能選擇高效廣譜抗菌藥物實施治療,還可以選擇中草藥、益生菌制劑和免疫球蛋白等加以輔助。
3.5預防繼發感染
在治療大腸桿菌的同時,還需要重視預防繼發感染以及其他疾病的并發,例如禽霍亂、雞新城疫、禽流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傳染性疾病。
3.6科學用藥、整體調理
能夠用于大腸桿菌治療的藥物很多,例如氟苯尼考、恩諾沙星、阿米卡星、沙拉沙星、頭孢噻肟、新霉素等。大腸桿菌對很多抗生素、磺胺類及呋喃類藥物均敏感,但也容易產生耐藥性,盲目使用,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養殖成本也隨之增加,效益降低[2]。因此,治療時應選擇敏感性藥物,用時藥物劑量要充足。
在治療大腸桿菌的過程中,菌素仍然是主要武器之一,用藥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確切診斷,對癥下藥;熟練掌握用藥量和治療療程;結合抗菌素的特性,根據實際病情合理選擇給藥的途徑;注意避免細菌出現耐藥性;控制抗菌素的使用;對于大腸桿菌采取分離藥敏實驗,篩選其中最為敏感的藥物,以供臨床使用。
養雞產業中,雞大腸桿菌病屬于常發、多發病,往往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當前,對于大腸桿菌病的主要手段仍然以藥物控制為首,但同時還要注意通過對養雞環境等因素的有效控制加以輔助,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保障養雞成活率和基本效益。
[1]何麗華.雞致病性大腸桿菌耐藥性的研究進展[J].現代畜牧獸醫,2014,(4):56-59.
[2]陳卓逐,闞建全,石慧.大腸桿菌耐酸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15,(21):273-278.
(編輯:晏兵兵)
S858.31
B
1006-799X(2016)09-0087-02
向萬軍(1962-),男,貴州銅仁人,畜牧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