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玉溪供電局 陳 君 張雍忠 張碧華 魯貴海 潘 蕊
移動通信技術在電力調度應急指揮中的應用
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玉溪供電局 陳 君 張雍忠 張碧華 魯貴海 潘 蕊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不斷發展,我國電力調度應急指揮系統也在不斷更新、優化。本文探討了現行電力移動指揮系統中的通信與信息技術應用,以及通信工具、通信結構在應急系統中的不同作用,為后期電力移動指揮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移動通信技術;電力調度;應急指揮
作為國家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支柱與保障,電力產業是關鍵部分。而電力安全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更具有必要性、重要性與迫切性。就我國當前的電力應急管理情況而言,在通信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因此,電力移動通信技術作為電力應急管理系統的核心組成,在應急指揮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電力工業是利用發電設施、配電系統將各種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并向用戶傳輸的一種工業部門。建立健全電力應急系統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了保障電力安全應急系統的順利有序運行,只有建立一套安全完備的應急管理系統和機制,才能進一步增強規避突發事件的能力,減少社會危害、降低社會的影響力,進而推動電力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提高安全系數。
在電力工業的發展下,應急指揮和管理體系已有了初步發展。為了進一步完善應急體系,必須對相關工作人員加強知識普及,促進技術水平和經驗技能的提高。從事前預防、事后救援兩個方面雙管齊下,使整個事故發生的預防措施更加全面性和系統化。電力突發事件的發生具有社會性,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其中,現行預防演練的專業性、科學性都存在很大缺陷,實行效果大大削弱。
通信技術作為關鍵的傳輸信息工具,應用于電力應急管理系統中,能夠實現有效的應急防范效果。電力移動通信指揮中心則是整個應急管理系統中的主體。
3.1 應用趨勢分析
電力移動指揮系統在應急問題的實際應用中,具有以下發展趨勢:(1)應急系統是各個部門之間共同協作的機構。整個系統的正常應用將很多部門凝聚在一起,系統內部資源的更新、優化,以及知識積淀與技術經驗的吸收、積累,才能進一步推進各方面需求;(2)全球一體化進程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應急系統相關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從而使自身標準不斷提高和規范化,從而跟上現代科技的發展步伐;(3)建立該系統的重要標準之一,即在于信息傳輸、處理上的可靠性,進而通過嚴格的檢測、診斷技術等,發展數據的高性能恢復,最終確保整個系統的運行穩定;(4)應急系統中信息傳輸、處理工作非常重要,是保障整個順利暢達的關鍵。為了保障系統功能的正常運行,堅持對該系統進行定期的升級、更新顯得十分必要。
3.2 應用功能
在完成了通信與數據訪問架構設計后,系統的功能具體如圖1所示。
(1)現場的應急指揮人員,可以將車載工控計算機、視頻切換系統和顯示屏等進行組合運用,并進一步訪問PMS生產管理信息系統、SCADA配網調度系統和OA辦公系統。(2)現場應急指揮人員還可以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實現與總部指揮中心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實現指揮的聯動。(3)現場的攝像機則可運用COFDM調制數字微波,實現現場故障處理情況相關信息的實時傳輸,從而能夠為現場的應急指揮與搶修提供重要依據。

圖1 系統功能示意圖
電力移動指揮中心與電力指揮中心信息網絡的溝通,是信息傳輸網絡平臺順利運行的可靠保障。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和Browser/ Web Server體系結構是信息系統結構中較為成熟的兩種類型。
4.1 C1ien/Server體系結構
C1ien/Server,又稱為C/S結構,是當前發展相對成熟的結構之一。當客戶端需要訪問服務器端數據時,是以特定語言來進行描述的,從而將請求信息傳遞至服務器端,進而由服務器端功能模塊,來針對客戶端請求進行合理的判斷處理。在請求處理結束后,服務器端即可將處理的結果反饋至客戶端。該結構的優勢在于其功能強大,且運行效率高,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但是該結構所開發的系統存在封閉性問題,且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開發的周期也較長,安裝與維護不夠便利。

圖2 系統總體構架示意圖
4.2 Browser/Web Server體系結構
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屬于2層結構,在Client層和Server層中間加入ApplicationServer層(也稱中間層),就將其發展成為基于Internet瀏覽器的3層結構。它的加入,主要起到分擔Client層和Server層部分任務的作用。該體系結構具有瀏覽器使用廣泛、用戶界面統一、設備要求低、系統維護量小,以及中間軟件Application Server層的逐漸模塊化與完善化,極大地有助于系統的開發工作。但是,中間軟件Application Server層的發展與完善是一項系統化過程,需要較長的開發時間。且它在網絡系統運行環境的高要求會造成其使用性能與安全系數的降低,這與電力移動指揮中心的高實用性、高安全性是相悖的。
4.3 服務器運算模式
將服務器的運算模式為前提,運用程序的計算模式,實施全面的安裝、管理與執行,該模式適用于網絡上的信息輸入,例如鍵盤信息、鼠標點擊和屏幕更新等。由于該模式的應用對于客戶端、網絡寬帶等方面要求較低,因而非常適用于電力的應急指揮中(見圖2)。
4.4 通信及信息系統的建立
在構建通信及信息系統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前期的通信平臺與信息網絡平臺之間的綜合性對比,以確保系統技術可行、經濟可靠。各個電力指揮中心間局域網信息平臺的完善,可借助于具備環境空間獨立、傳輸帶寬健全、傳輸實時性強的無線衛星通信技術直接訪問基于服務器運算模式的客戶端,通過合理運用功能整合、系統集成等技術,實現良好的服務功能,包括移動指揮中心SCA-DA系統的搶修、輸配電生產管理系統、視頻會議系統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實際應用等。以調度自動化系統相關數據信息作為對象開展的測試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衛星通信
5.1 衛星通信和移動通信
在通信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衛星通信是其重要產物之一,其原理主要是依靠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轉站,實現不同地區的通信功能。衛星通信所采用的通信方式有多種,包括頻分多址通信、時分多址通信、碼分多址通信以及空分多址通信等。因衛星間距很遠,通信過程可避免客觀因素影響,因而能夠保證通信順暢。在通信傳輸量較大的情況下,若傳輸類型也較多,則可以采取靈活的使用方式。但是,由于衛星距離遠,花費較大,維護與控制很難,因而具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5.2 通信結構的應用
當C/S結構中的客戶端,向服務器發出請求后,通過服務系的必要處理,即可將最終結果傳輸至客戶端以供使用。B/S則是以C/ S結構為基礎,添加一個中間層,以促進系統開發與運行效率的提高。有些企業為了能夠提高系統實踐效果,可以進行結構的綜合使用,從而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費用,加強其穩定性與可靠性,且容易進行維護控制。
5.3 應急信息發布
信息發布平臺主要是利用移動短信等,實現對特定區域、人員的信息發布或是信息提醒。以往所采用的口頭匯報、電話匯報等方式,通常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夠逐層傳達到,且傳輸過程中容易遭遇外界影響,而延誤信息傳遞質量,影響了最終的決策時效性,而通過應急信息的發布,可有效提高信息的傳輸效率。
5.4 應急信息手機WAP網站
建立專門的應急信息發布WAP網站,為人民群眾提供有效途徑以了解預警信息,或者通過網站查詢災害快訊、地方災害新聞和防災信息等內容。人們可以通過登錄該WAP網站,了解到全面而詳細的災害與災害預警信息,從而及時制定相應對策,甚至自行定制所感興趣的相關信息條款。
5.5 通信系統的使用
常見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模式有三種:(1)對于應急指揮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相應素質,在接到通知時能夠當機立斷,進行全盤分析,并實施協調和命令下達等工作;(2)政府部門應當發揮作用,對資源進行合理管理,并貫徹執行上級命令,并將現場情況及時通報上級;(3)利用應急保障部門來保證工作秩序,從而確保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我國通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將其應用于電力移動指揮中,有利于實現電力應急系統的標準規范發展。而運用通信信息技術,可以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建立應急系統的評估、檢測機制,進而全面發展通信技術在電力調度急指揮系統中的應用,從而確保電力調度的有效性。
[1]劉巧平,董軍堂.淺析4G移動通信技術[J].電子測試,2014,3(5):51-51.
[2]周志烽,何超林,梁超,等.電網調度移動平臺的構建與應用[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4,12(12):91-96.
[3]張姣姣,龐思睿,于然,等.無線視頻系統在電力通信調度中的應用研究[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5,13(3):54-57.
[4]高志遠,曹陽,嚴春華,等.智能電網中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探討[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4,12(5):64-69.
[5]陳海燕,劉威,劉凱.基于TD-LTE的電力通信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華東電力,2014,42(12):2668-2671.
[6]鄒婷,李有明,郭濤,等.電力線通信系統中的脈沖干擾抑制研究[J].移動通信,2015,39(7):84-87.

表1 三種算法在ORL數據庫上的平均識別率結果比較
然后MFA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缺陷所以MFA算法優于LDA;RMFA則解決了MFA在改進LDA過程中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即查找近鄰不準確;所以針對這一點改進后,算法識別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表2 三種算法在YALE數據庫上的平均識別率結果比較
人臉識別技術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科學研究總是無止境的。本文對于MFA改進LDA過程中由于查找近鄰所引起的不足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種改進方法。通過再ORL和Yale數據庫上的實驗發現,該算法確實對于光照變化大,有遮擋的人臉識別的效果有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JOLLIFFEIT.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M].Springer,1986.
[2]P.N.Belhumeur,J.Hespanda,D.Kiregeman.Eigenfaces vs Fisherfaces:Recognition using class specific linear proj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7.
[3]Niyogi P.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J].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004,16:153-160.
[4]H.P.Lu,Plataniotis K,and Venetsanopoulos,Mpca:Multilinea 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ensor object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8,19(1):18-39.
吳朝霞(1986-),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