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寒

《亨利五世》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為什么會選擇將這三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帶來中國表演?
歐文·霍斯利(Owen Horsley):這次的選擇非常有意思,因為和《哈姆雷特》、《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莎翁經典相比,《亨利四世》(上、下)以及《亨利五世》這一系列的戲劇并非為中國觀眾所熟知。我認為,帶一些對中國觀眾而言相對陌生的作品來,是有意思的,也是重要的,因為我認為還是有眾多不那么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劇,需要讓全球觀眾觀看、了解。這三部“亨利”系列劇在我看來是非常特別的,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太多歷史會不會太枯燥和無聊,所以會抵制和害怕,但我覺得莎士比亞對觀眾的心理真的了如指掌。看完這三部劇,觀眾就會發現,其實他并不想寫一部枯燥無味的歷史劇,他將著重點放在人性,放在一些觀眾可以看懂的人物和角色塑造上。經過之前的演出,觀眾可能會覺得:“哦,原來這并不是一部沉重的歷史劇,里邊并沒有乏味的數據或沉重的政治。原來歷史劇也可以如此好玩。”

《亨利四世》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這次三部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以全英文的形式在中國上演,并配以字幕。你會擔心中國觀眾不能真正理解莎士比亞嗎?因為畢竟,莎士比亞的精髓是語言,是否會因語言的限制而導致中國觀眾無法真正理解莎士比亞?
歐文·霍斯利:我不擔心。在我看來,莎士比亞之所以能成為莎士比亞,在于他超越了語言。我們依然可以在表演中感受到他超絕的故事敘述技巧以及令人稱奇的角色、人物關系塑造。不可否認的是,莎士比亞的語言確實是他的偉大之處,但莎士比亞之所以400年來被無數次演繹并不僅僅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因為他是一位編劇,一位杰出的劇作家,所以在他筆下會出現很多非常好的情節和故事,這是他的作品能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在各個國家流傳的根本原因。
三聯生活周刊:在之前結束的《亨利四世》(上)中,現場觀眾出現了許多笑聲。在英國上演時也有這么多的笑聲嗎?你覺得中國觀眾的反應和英國觀眾有何不同?
歐文·霍斯利:是的,在英國上演時也有笑聲。其實,《亨利四世》本身就是十分有趣的劇。我認為它可以稱得上是莎士比亞所有的戲劇中最有意思的劇目之一,它在滑稽可笑的同時又帶有悲劇色彩,并且悲喜劇之間的轉換還非常之快。這其中出現了莎士比亞所創造的一個特別棒的喜劇人物:福斯塔夫(Falstaff)。這個角色只要在劇中出現,不管我們是在哪個國家表演,他都能很快被當地觀眾所接受,辨識度非常高。這個謊話連篇但又活靈活現的角色在我看來是觸發觀眾笑聲的根源。之前演出開始時,我和總導演道蘭都想:“來吧,我們都準備好了,但是不知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到現場和觀眾一起看劇時我們發現,有時中國觀眾和英國觀眾的笑點是相似的,有時卻很不相同。當中國觀眾在英國觀眾沒有笑的地方笑了時,我和道蘭互看了一眼,然后說:“哈,這個倒是新鮮的。”
三聯生活周刊:在《亨利四世》(上)中,當哈爾王子第一次出場時,莎士比亞的原著中只是寫場景位于“他在倫敦的公寓”,但并沒有出現妓女以及半裸的王子。這樣的設置你們當時是如何考慮的?
歐文·霍斯利:(笑)這部劇中尤為特殊的一幕就是這個關于哈爾王子的場景。如果你將《亨利四世》的上下部以及《亨利五世》這三部全都看完,你會發現王子身上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從最開始在臥室里和福斯塔夫的驕奢淫逸,再到后來成為英國歷史上的一代霸主。莎士比亞的創作構思極妙,讓王子從一個叛逆青年成長為一代君主,這是一個史詩般的故事。因此,在最開始時,我們想把他塑造得非常荒唐不羈,因此將剛出場的臥室場景這么設置,我覺得能為他之后的轉變形成更加強烈的對比,因此那個場景確實會給人們留下有趣的第一印象,畫面感非常強。至于讓哈爾王子半裸出場,是總導演道蘭的主意。
三聯生活周刊:接下來,你將在上海導演《亨利五世》的中國版,會將《亨利五世》全部翻譯成中文,并由中國演員演繹。對于你而言,執導中文版會和英文版有什么不同?
歐文·霍斯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屆時我將面對的是一群中國演員,全部的工作人員也是中國人,而我只有一個翻譯站在身邊。我是在一個中國的戲院里試圖排練出一部莎士比亞劇。但我認為這種不同是好的,有時候需要去做出改變,讓它有所不同。我很樂于去從中國演員身上發現出演莎士比亞戲劇對于他們而言意味著什么。在甄選演員時,我相信我會更多考量,從他們的角度,是如何理解莎士比亞戲劇以及劇中的角色,此次扮演的角色,和你之前的演出經歷有什么相關。莎士比亞劇和現代的中國人之間又有什么聯系,能夠引起哪些共鳴。這些問題我相信都會很有意思,我也非常期待在和他們的排練過程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聯生活周刊:你將花多少時間準備這部中國版的《亨利五世》?
歐文·霍斯利:巡演結束后我會飛到上海待一周,確定下來角色的人選以及翻譯問題。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周。然后我會離開。9月我會再飛到上海,9月到11月我們將排練這部劇。
三聯生活周刊:這次演出中的很多元素都能讓人聯想到美劇《權力游戲》,比如黃金盔甲、王座的設計、中世紀的一系列服裝、寶劍……請問你們在排演這系列劇時,有從《權力游戲》中尋找靈感嗎?
歐文·霍斯利:(笑)這個問題很有趣。或許我們其中一個場景的風格比較像《權力游戲》,但我并不認為靈感來源于那部電視劇。我想,你覺得相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莎士比亞這部戲的時代背景和《權力游戲》定位的模糊時代背景是相似的,都是中世紀。而服裝造型和道具師之前討論的結果也是,他們希望這部戲能夠設定在一個不和歷史上任何特定時間段相聯系起來的背景中。我們希望能創造一個自己的“時期”,所以我猜這也是很多人有時會把它和一些奇幻作品聯系在一起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沒有特定的時間背景。相信我,你并不是第一個這樣說的人(笑)。
三聯生活周刊: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劇團在上演莎士比亞劇目。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可以說是世界公認的排演莎劇最權威的劇團。你覺得你們的過人之處體現在哪里?
歐文·霍斯利:能成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一員讓我感到非常棒,因為它雖然是誕生于英國的劇團,但是全世界都把我們看作是表演莎士比亞戲劇的代表性劇團。我們不僅排演莎劇,還試圖發現挖掘關于莎士比亞的更多東西。我們就像是一座充滿激情的莎士比亞建筑,在這座建筑里,我們試圖尋找:莎士比亞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今天我們還在演出他的劇?在今天我們能在他的戲劇中挖掘出什么新的意義?而且你會很自豪,在這樣一個團體中,在今天,仍能大量、不斷、大規模地去演繹莎士比亞,而且我們還有機會來到中國或美國這些國家巡演。
三聯生活周刊:《亨利四世》中有一個場景叫作Eastcheap(東貧困),能簡單為中國觀眾介紹一下這個地區嗎?
歐文·霍斯利:這個區域位于倫敦東部,莎士比亞曾在這里居住,擁有一個小公寓。他就在這個小公寓里寫戲劇。非常有意思的是,當你在《亨利四世》中看到位于Eastcheap的那些小酒館場景,你就可以想象,莎士比亞當時是不是也曾在這里喝酒取樂。這些非常像他本人的“親身經歷”(Direct Experience),他在酒館狂歡飲酒一晚之后,回到公寓,寫下當時的場景。
三聯生活周刊:排練時我坐在第一排,驚異地發現主角手中隨便拿的一封信都是嚴謹的背后有火漆印封口的,并且信上的黑色花體筆跡也清晰可見。真的很佩服你們對于道具細節的重視。
歐文·霍斯利:是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道具部門真的非常棒,他們制作出了一批逼真到令人難以相信的道具。我們對道具制作的要求也非常高。你會看到劇中出現了盔甲,我們是英國唯一一家有這些盔甲的劇團。我們會有特定的地方專門來生產莎士比亞戲劇所用的盔甲,他們會為需要穿著盔甲的演員量身打造。所以當演員去試穿戲服時就會發現有一副專為他們私人定制的盔甲,讓你在表演中有機會去展現這些精致的道具。就像你看到的信件一樣,這些道具都是手寫的,并都有火漆印;而且這些信只能一次演出用一封,所以我們為了很多場演出不得不準備非常多的信,都是手寫的。
還有一個例子。在《亨利五世》中,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演員需要在耳朵上夾一根大蔥(Leek),以期達到喜劇效果。于是,不管我們去哪個國家巡演,我們都需要確保當地有大蔥出售。你們即將看到的《亨利五世》中的大蔥,就是我們在離國家大劇院不遠的一個街道轉角處買到的。而且由于“亨利劇”中有很多戰爭場景,我們準備了很多盔甲、劍盾,都是從英國空運至中國的。(實習生王琪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