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團
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會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
《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寫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p>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我們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臟加衣服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臟來避寒邪嗎?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簡單、最本質、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就是醫道。
文中還寫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樸?!?/p>
如此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們浮躁的心靜了下來,將事物看淡了,物質層次的追求減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夠樂其俗,誰還會在乎吃“鮑魚”還是吃“排骨”,還會在乎穿“貂皮”還是“棉衣”,因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賊風的作用,心境達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長壽。
這些《內經》中的原話,非常質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歷,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么膚淺,心態是如何浮躁,會發現我們經常舍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夠立時起死回生!我們為什么不早點學習中醫里面的養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寧,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那么極端!
借用《內經》原話“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就是醫道!
中醫有沒有療效?
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采取中醫的思維,辨證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
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個患者到我這里來,要求打吊瓶,我問為什么?患者說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給你治好,算不算快?”,“那當然快了,中醫可以嗎?”,“當然可以了!”
患者因為晚上睡覺,空調溫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著膀胱經刮出紫黑色瘀點,前后不到十幾分鐘,患者感覺病減輕了一大半,隨后開了一副麻黃附子細辛湯,所謂的重感冒,不到一天,當天晚上就好了。在隨后的這一兩年,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湯藥,只開一劑就可以了,輕點的感冒,自己熬點蔥姜水喝喝就沒事了。建立在患者腦子中的“感冒必須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徹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預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調理。
這就是中醫的魅力,中醫的療效!
只有我們切身體會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這樣治療,中醫效果也可以這么好,中醫中藥的治療也不慢?。?/p>
小時候在農村,醫療沒有現在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爺就是這么治療的,習慣了這種治療方式,也習慣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給我熬碗蔥姜茶喝,我從記事到現在,已經二三十年了,沒有打過一次吊瓶,每當身體稍有不適,采用一些很簡單的辦法,就能很快調整過來,這是我的親身感受。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的體驗,所以我堅信中醫的療效,一點也不慢,一點也不比西藥差。這也是一個中醫工作者,對自己從事工作的信心,對自己、對中醫、對黃帝內經的信心。
如果一門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的健康指南,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難道應該放棄?難道下雪了,我們不該加衣服?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善良的心,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調理機制,我們需要的是養生,是學會保養這個精密而又易傷害的身體,讓他不受外邪和內傷的損害,這就是未病先防,這就是治未病。這就是中醫的特點和優勢,我們弘揚中醫是理所應當的,弘揚這門集預防、治療、養生、保健于一體的科學,讓它為了全人類的健康,永遠發出璀璨的光芒,不僅僅是我們中醫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