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留守兒童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現在主要是精神空虛,缺乏親情。他們需要精神關愛,需要鼓勵。
新春開學,丁昌年又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校長,除了安排新學期的工作外,他還要到每個班級查訪。他所在的學校,安徽省廬江縣金牛小學,是金牛鎮兩所小學中規模較大的一所,由原來鎮里8所小學合并而成,現有在校學生近1200名。
今年開學比較早,正月十一便開始報到。這幾天學校里熱鬧起來,家長、學生來來往往。家長中不少人已白發蒼蒼,是爺爺奶奶帶著孫子來報到了。這讓丁昌年有些憂慮。這些學生,父母可能已經外出務工,他們長年由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照看。“開家長會的時候,也只有三分之一的父母能來學校。”
今年是丁昌年在小學工作的第三十一個年頭。這三十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大量農村人外出務工,他們的孩子逐漸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從任教到擔任校長,丁昌年一直十分關注這些特殊學生。
喜怒哀樂無人問
據統計,金牛小學的留守兒童大約占學生總數的55%,其中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約占35%。相對一些偏遠地區,這個比例還不算太高。因為金牛鎮上還有一些村鎮企業、賓館、商場等,能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丁昌年在長期的教學管理中發現,父母不在家,隔代管理,或者委托其他監護人管理,容易有些偏差。“最重要的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管理,畢竟沒有那么細致,他們只保障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吃得飽,穿得暖,但孩子的喜怒哀樂無人過問。”
丁昌年說,很多留守兒童的感情比較脆弱,經不住挫折,遇到問題容易焦慮,不知道該怎么處理,也不會跟爺爺奶奶訴說。而且在長時間的隔代管理后,學生往往缺乏創造能力,自信心不足,任何一點挫折都能造成很大的打擊。“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看得很重,比較寵。”
在學習方面,孩子學得好,無人夸;學得不好,也無人罵,學習動力不足,方向不明,氛圍不濃。而且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他們很多人不識字,在家還要干一些農活,沒有精力,也不會查問學生的作業,更談不上輔導。“在學校成績好,受到表彰的學生絕大多數不是留守兒童。”丁昌年說。
很多隔代或其他監護人只會給孩子吃,放縱性地吃好了就行,長得壯壯的,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只顧給,要什么給什么,不管給得對不對。孩子要錢,他們也不問要買什么,有的孩子甚至拿去買危險品,像爆竹、刀等。”
“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的精神生活也比較枯燥,家里、學校,兩點一線。有的爺爺奶奶管不到,他們就到了游戲廳、網吧這些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場所。”在丁昌年看來,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趨勢,跟接觸網絡上的暴力游戲有關。
據丁昌年觀察,近幾年,農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貧困家庭少了,缺衣少食不再是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多孩子的零花錢、壓歲錢足夠用,這些錢如果用到學習上是好事,如果用到網吧游戲廳這些地方,對孩子成長肯定有負面影響。
期待更多精神關愛
“我們的重點還是學校管理,主要在學生走進校門以后。”丁昌年心里清楚,一個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一般為6個小時,6小時之外,學校就很難再跟蹤了。“我們是單邊作戰,效果也就一般。”
在丁昌年看來,要讓留守兒童有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必須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一起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好的效果。
作為校長,面對學生的留守現象,他有時也感到無奈,“父母雙方哪怕有一個留在家里,對孩子的成長都大有益處。父母雙方都外出,家庭教育必定嚴重缺失。但我不能要求家長留在農村照顧孩子,畢竟他們要外出也是迫于無奈,要獲取家庭所需的經濟收入。”
“現在小學生的父母,大多30至40歲,至少是初中畢業,他們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家留守,這就要讓他們留在農村有事情可做。”丁昌年認為,政府部門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讓學生的父母能在家門口就業。“打工的人少了,留守兒童自然就少了。”
事實上,對于很多農村地區來說,勞務輸出都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式,很多地方政府鼓勵外出務工。而現有的鄉鎮企業,工資水平也偏低,對于年輕人很難有吸引力。
外出務工為孩子帶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讓孩子在成長中缺失了父母的愛。春節期間父母回家幾天,大多也是在物質上給孩子補償,精神上還是關心不到。在采訪中,丁昌年一再強調,“留守兒童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現在主要是精神空虛,缺乏親情。他們需要精神關愛,需要鼓勵。”
丁昌年希望相關機構能組織專門的團體或愛心人士,深入學校、家庭,從精神上幫助留守兒童,引導他們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