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波

“不用說太遠,就說5年后的羅平吧——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美好。我有信心,能做到!”
云南,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地區。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說,“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016年1月,這個擁有全國最多貧困縣數量的西南省份,決定在全省選取12個縣率先脫貧摘帽,時間期限是2016年底。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以“雞鳴三省”聞名的羅平縣,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羅平縣委今年1月10日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第二天,《民生周刊》記者趕赴羅平,專訪了羅平縣委書記、縣長呂品紅。
民生周刊:作為連片特困地區的重點扶貧區縣,羅平縣的貧困狀況和扶貧開發面臨的任務是怎樣的?
呂品紅:羅平縣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680個扶貧攻堅片區縣之一,受制于自然條件、區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羅平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仍有10248戶33548人,約占全縣52.4萬農業人口的6.4%。有3個貧困鄉鎮、24個貧困村委會、474個貧困自然村、21032戶農村D級危房,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基礎設施薄弱、自然條件惡劣的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全縣還有27個行政村未通四級路,91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未通公路,450個自然村村內道路未硬化,農村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占38.9%,水量和水源保證率不達標占40.1%,67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196個村未進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
民生周刊:近些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并對扶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后,羅平的扶貧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呂品紅:自2007年以來,羅平的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減貧增收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扶貧工作,全縣貧困鄉鎮從8個減少到3個,貧困人口從18.8萬人減少到33548人,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13.1%下降為6.1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4413元提高到2015年的11160元。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羅平的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尤其是2015年以來,我們按照“1+N”思路,制定出臺了以《羅平縣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統領的脫貧攻堅類文件19個,先后啟動實施以“33688”為主要內容的扶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以及以“33211”為主要內容的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
羅平的扶貧,首先從組織領導入手,變“組織優勢”為“決勝優勢”,省市縣鄉共有5816名黨員干部與全部貧困群眾結成“一幫一、一幫幾、幾幫一”的幫扶對子,做到“全覆蓋”“不脫貧不脫鉤”。
我們還從財金扶持入手,變“各自為戰”為“攥指成拳”,積極與金融機構協調,對貧困群眾實行一次性授信,10萬元以內貸款免擔保免抵押,縣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資金給予全額貼息,三年內向貧困戶貸款10億元以上。目前,已發放扶貧貸款6517筆2.95億元;除整合項目資金外,每年縣級再籌集至少3.6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戶均配套5萬元以上;2015年10月12日,還獲得了省農發行8億元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性貸款。
除此之外,我們狠抓產業扶貧,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每年安排1000萬元的高原特色農業、3000萬元的旅游產業扶持發展資金。目前,共扶持農業龍頭企業56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專業大戶639 個(戶),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經濟作物145萬畝、經濟林果19.5萬畝,養殖大牲畜16.8萬頭,建成特色種養殖基地200多個。三年內將實現每個貧困村有1至2個產業發展項目,每個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增收項目,發展鄉村旅游示范戶300戶以上;保證貧困群眾脫貧有出路,致富有門路。
民生周刊:我們知道,羅平原計劃是確保到2017年底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摘帽,但是在今年1月根據省里的部署,羅平作為云南12個率先脫貧的縣,摘帽期限提前到了2016年底,提前了整整一年。作為羅平的黨政一把手,您是否感到了壓力?您認為羅平的扶貧開發工作還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呂品紅:我在前面講到的關于羅平貧困狀況和扶貧任務的一些具體數據,就能說明我們扶貧工作的艱巨性,現在我們又領受了市委“年內率先完成整體脫貧摘帽”的任務要求,同時要完成全縣21032戶農村D級危房拆除重建任務,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壓力也更大了。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有:
一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狀況依然嚴峻。我們貧困人口占全縣農業人口的6.4%,且大部分分布在基礎設施薄弱、自然條件惡劣的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要實現脫貧難度很大。
二是扶貧投入與需求矛盾突出。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總量一直不斷增加,但縣級財政投入、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總量與脫貧攻堅的剛性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缺口。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瓶頸制約明顯。我們的鄉村公路建設相對緩慢,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設施亟待改善,但是項目資金缺口卻很大。
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發展后勁不足。扶貧產業資金安排與困難群眾發展產業需求矛盾突出,扶貧產業存在規模小、帶動面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五是返貧和新的致貧情況時有發生。絕對貧困群眾脫貧難度大,穩定脫貧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差,部分本來已經脫貧的群眾因災、因病、因學返貧的情況仍然存在。
六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有的群眾仍然存在“蹲在墻根曬太陽,等著送低保小康”的慵懶心態。
這些矛盾和問題,都需要我們逐一克服和解決。
羅平的扶貧,從組織領導入手,變“組織優勢”為“決勝優勢”,省市縣鄉共有5816名黨員干部與全部貧困群眾結成“一幫一、一幫幾、幾幫一”的幫扶對子。
民生周刊:從現在起到2016年底,還有不到一年時間,羅平如何做到精準扶貧,從而實現提前一年脫貧摘帽的目的?
呂品紅: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我們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精準到戶、細化到人,實施好“五個一批”工程,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通過重點支持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大力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至2個產業發展項目,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增收項目,到2016年底,實現1965戶6851人發展生產脫貧。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及庫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并完善搬遷后續扶持政策,解決好就近就業、醫療、社保、子女就學等問題,到2016年底,實現3531戶11629人易地搬遷脫貧。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對貧困地區25度以上基本農田全部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大力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等林業合作組織,發展特色經濟林,到2016年底,實現649戶2166人生態補償脫貧。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免除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中階段學生每生每年給予2500元的助學金資助,針對性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到2016年底,實現952戶3174人發展教育脫貧。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將納入兜底范圍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使貧困人口大病醫治得到有效保障,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到2016年底,實現3151戶9728人通過社會保障兜底脫貧。
貧困的因素多種多樣,我們在實施好上述“五個一批”工程外,還將加快道路、水利、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體系、整鄉整村推進、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和人居環境整治力度。
2016年,縣級財政預算將投入1億元,壓縮縣級部門公用經費的15%,各部門從中央省市爭取的項目資金的60%,涉農項目資金的80%以上統籌用于脫貧攻堅,同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確保脫貧攻堅貸款額度不低于30億元。
為保障扶貧工作的實效,我們強化了督查考核,對脫貧攻堅認識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風不扎實、效果不明顯、不能按時限完成貧困鄉(鎮)出列、貧困村出列和貧困人口脫貧的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進行追責問責、就地免職,對不能按期限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不予提拔和重用,并進行問責。
民生周刊:能否描繪一下您心中未來羅平的景象?
呂品紅:不用說太遠,就說5年后的羅平吧——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美好。我有信心,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