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精準扶貧”,應該堅持嚴格司法、大局意識、法治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要“精準”。而在司法領域,在具體司法案件中,有司法需求的群眾很可能成為司法機關“扶貧開發”的對象。很多群眾因為不懂法律,不知道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因而成為最需要法律幫扶的對象。
司法機關提高司法公信力,應該以具體案件為依托,進行法律方面的“精準扶貧”,以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具體案件的辦理成果,取信于民。
滿足人民群眾司法新期待
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階段扶貧工作的重大舉措,對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進行法律“精準扶貧”,是司法機關踐行群眾路線的切實之舉,是實踐“三嚴三實”要求的具體行動,是促進司法工作規范健康發展的現實路徑,是實現檢查工作創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有效措施。
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精準扶貧,開創了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
但是,貧困問題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仍有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7017萬人。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及其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立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描繪了清晰可見的路線圖。
司法機關承擔著為“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重大使命,應當認真落實全會的各項部署和要求,牢固樹立“五個發展”理念,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彰顯應有的司法作為和擔當。
從群眾新需求中研判態勢,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等重大部署,對于提升訴訟服務水平,完善司法為民舉措等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就必須認真研判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責任是決勝之基。脫貧攻堅,靠的是意志力,拼的是執行力。沒有迎難而上、志在必得的決心,就會在硬骨頭面前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堅強有力的領導和一追到底的責任,硬任務就會變成軟約束。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障,才能為脫貧攻堅掌好舵、領好航。加強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核心是強化工作機制。
我國地域廣袤,風俗習慣差異較大,不同地方的農村、社區群眾在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上存在差別。城鎮居民、農村群眾、進城務工人員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信息時代,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不僅是公平正義,還要求高效便利、零距離溝通、即時性互動、無障礙共享等。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分析問題,敏銳把握人民群眾所想、所急、所盼,完善工作方法和措施,努力在每一個案件中體現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期待。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統一到實現“兩個確?!蹦繕松?。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的重要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這是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找準履行檢察職能切入點
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脫貧攻堅工程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本地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切實找準履行檢察職能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保障和促進扶貧開發戰略落到實處。
此外,我們要緊緊圍繞“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積極參與整頓和規范貧困地區的市場經濟秩序,堅決打擊侵犯小微企業、自主創業者等合法權益的犯罪,保障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依靠自己的雙手、立足當地資源就地脫貧。
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既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又主動服從服務于扶貧開發大局,為落實黨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精準扶貧”,應該堅持嚴格司法、大局意識、法治精神。堅持嚴格司法,就是要對具體問題嚴格執行相關法律規定,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這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礎。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沒有公正就沒有公信力。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堅持大局意識,就是要明確司法辦案的根本目的,在為誰司法、為誰辦案這個根本問題上態度明確、立場堅定,在具體司法辦案過程中心中時刻裝著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大局,跳出部門利益、團體利益的小天地,堅持法治精神,就是要明確司法辦案的終極目的。
在具體司法辦案過程中,應心中時刻裝著維護公平正義的使命,跳出就案辦案、機械執法的框子,不局限于案結事了,更進一步做到明法析理、彰顯公平正義、彰顯法治精神,讓司法保障下的全面小康普照億萬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