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盛(廣東江門市新會恒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泵送混凝土早期表面產生粉末的成因分析與控制
趙寶盛
(廣東江門市新會恒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文對泵送混凝土早期表面產生粉末的成因分析、結合實際施工現場進行試驗對比,選擇某路橋集團公司施工C30泵送混凝土地面工程應用實例,提出混凝土表面質量控制措施的一些觀點,提供參考,希望有助于行業互聯交流。
泵送混凝土;表面粉末;施工工藝;控制措施
隨著節能減排意識的不斷提高,其中建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不斷發展創新;高性能、高層化、高效率、大體積、大面積、大流動混凝土,已普及應用到工程中。但是,一些泵送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受到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藝等環境因素影響,混凝土澆筑振動成型硬化后,早期表面存在強度過低的輕質粉末,嚴重的表面起粉現象,不僅外觀視覺“豆腐渣”工程;而且影響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因此,我們應查找原因,及早控制,減少或避免同類質量事故發生,是企業經濟效益的根基。
泵送混凝土表面起粉主要成因:泵送混凝土為了滿足泵送快速施工要求,通常增大膠凝材料、砂率、坍落度,減少粗骨料,澆筑振動成型后,骨料下沉,輕質拌合物水漿上浮,混凝土脫水后,表面結構松散,受到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藝等因素影響,混凝土沒有達到初凝硬化期以及表面存在積水,過早完成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導致混凝土早期表面產生強度過低的輕質殘留粉末(起粉現象)。
3.1膠凝材料因素影響
現行應用新法工藝的新標準水泥,產量和質量同步提高,其中,比表面積相應提高;常用礦物摻合料的超細粉,與水泥相互結合配制的混凝土,不僅改善混凝土微觀結構、提高密實性、有利于混凝土的綜合性能提高,而且符合節能減排發展方向。但是,有些礦物摻合料粉末比重輕,隨著比表面積增大、摻入量增加,泵送混凝土澆筑振動成型后,表面強度過低的輕質拌合物漿體上浮相應增多。
3.2骨料因素影響
⑴增大細骨料,減少粗骨料,混凝土脫水后,表面結構松散;
⑵一些骨料比重較輕的雜質超標以及顆粒級配影響,表面拌合浮漿增多。
3.3外加劑適應性因素影響
適應性良好的外加劑,雖然可以抑制混凝土離析和泌水,改善和易性;但有些外加劑適應性差的因素影響,引起混凝土離析和泌水量增大。
3.4輸送泵壓力因素影響
使用輸送泵壓力性能差,樓層高,輸送管路長,彎管過多;
為了趕快澆筑,混凝土增加膠凝材料以及坍落度,引起表面拌合浮漿增多。
3.5現場澆筑環境因素影響
受到低溫陰雨、潮濕天氣以及澆筑底板密實等環境因素影響,混凝土表面脫水速率和蒸發水分速度緩慢,混凝土到達初凝期后,表面仍有積水。
3.6施工工藝因素影響
個別澆筑人員對混凝土表面強度過低的輕質拌合物浮水漿有所忽視,混凝土表面存在積水,過早完成抹壓脫水漿工藝,引起混凝土硬化后表面產生強度過低的輕質粉末。
4.1試驗原材料
⑴水泥:P.0 42.5級
⑵礦粉;S95級
⑶粉煤灰:Ⅱ級
⑷細、粗骨料:中砂,碎石
⑸外加劑:KJ-5R
⑹拌和水:自來水
4.2C3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表1)
4.3試驗方法的設計
⑴模擬C30泵送混凝土地面工程,施工澆筑構造所處于自然濕度及溫度環境,分別制作長150mm、寬150mm、高150mm試件,共二塊(編號為:A號和B號)。
A號混凝土試件制作成型后;混凝土沒有達到初凝期,完成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
B號混凝土試件制作成型后;混凝土在初凝至終凝階段,完成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
⑵次日試件拆模養護,28天進行抗磨試驗。
⑶混凝土表面抗磨試驗:
①利用臺式電動鉆設備以及輪胎膠片,膠片固定在臺鉆的旋轉軸夾下、混凝土試件固定在臺鉆的底座上;②采用繼電器等自動控制設備和自動記錄時間,調整膠片與試件表面接觸磨合位置;③間歇啟動電鉆旋轉軸的膠片與試件表面進行摩擦,設定間隔時間360分鐘完成磨合試驗過程,分別觀察二塊試件表面磨損狀況。
⑷觀察試件表面磨損狀況:
A號-觀察試件表面已經磨損、發現試件表面有輕微“露砂”現象。
B號-觀察試件表面沒有磨損、發現試件表面有殘留黑色膠片粉末。
⑸試驗結果與分析
根據泵送混凝土模擬表面抗磨試驗結果分析,受到原材料、混凝土表面泌水量和脫水速度以及施工工藝等條件因素影響,泵送混凝土澆筑振動成型后,強度過低的輕質拌合物水漿體上浮;隨著混凝土表面泌水量愈大、自然脫水速度緩慢、完成抹壓工藝時間愈早,混凝土表面抗磨能力愈差。因此,澆筑成型混凝土應在初凝至終凝階段,進行抺壓表面脫水漿工藝,是防止泵送混凝土早期表面強度過低、產生粉末的直接簡單有效方法。
選擇某路橋集團公司施工C30泵送混凝土地面工程應用實例,長285000mm,寬38000mm,均厚150mm,施工配合比見表1,泵送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施工人員按照預先制定施工工藝方案,其中,清除混凝土表面積水,保持表面濕潤,待混凝土達到初凝至終凝階段,進行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抹壓工藝完成后,覆蓋保濕養護、次日鋸縫、連續保濕養護14天,現場抽檢混凝土抗壓試件,28天平均強度37.8MPa、該地面結構工程已使用多年,沒有發現表面起粉和裂縫現象。
根據試驗結果,結合施工現場實際分析及工程應用實例的效果,本文對泵送混凝土早期表面產生強度過低的輕質粉末,提出控制措施的觀點,有以下幾方面供參考。
6.1原材料選擇與質量控制
⑴膠凝材料選擇應符合現行有關規范標準以及具備質量證明文件要求,選擇產品質量波動較小的膠凝材料,其中,復合礦物膠凝材料摻量,應根據混凝土澆筑部位、強度等級、水膠比、塌落度等應用條件確定。
⑵細、粗骨料選擇應符合現行規范標準以及具備質量證明文件要求,選擇產品質量波動較小的細、粗骨料,其中,砂的細度模數宜采用級配中砂,砂顆粒通過0.315篩孔含量宜達到15%;碎石顆粒針片狀含量不宜大于10%;輕物雜質含量和含泥量宜小于2%。
⑶外加劑選擇應符合現行規范標準以及具備質量證明文件要求,選擇產品質量波動較小以及適應性良好的外加劑,其中,選擇前,先試驗后使用。
⑷拌合水選擇應符合現行規范標準以及具備質量證明文件要求,其中,影響混凝土凝結硬化以及有害離子的拌合水不得使用。
6.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符合現行規范標準要求,其中,應根據現場澆筑環境、澆筑部位、輸送時間以及質量動態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優化。
6.3計量精度控制
計量精度控制應符合現行有關規范標準以及規定偏差范圍要求,其中:①計量操作前,應保持計量電子稱顯示校準回零、氣動系統開關閘口嚴密和靈活性;②計量傳感器的模擬信號放大轉換為數字重量過程穩定性;③骨料含水率以及物料過重量自動補償值準確性;④計量電子稱顯示重量與計算機顯示屏重量應一致性。
6.4攪拌質量以及運輸過程控制
泵送混凝土攪拌質量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要求,其中,①混凝土每盤攪拌時間應大于30秒,高強或特殊混凝土應增加攪拌時間;②攪拌運輸車裝載混凝土時,轉罐內不得留有積水;③混凝土攪拌運輸到達施工現場,卸料時間應在常溫90分鐘內卸料完畢。
6.5混凝土泵送過程控制
泵送施工應符合現行有關泵送規范標準要求,其中,混凝土應保證和易性、泵送連續性,泵送過程停泵時間不宜大于1小時,間歇停泵時,應在20分鐘啟動一次;控制混凝土坍落度130~160mm范圍就具有良好的可泵性。
6.6泵送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⑴泵送混凝土澆筑前制定施工管理預案
①混凝土澆筑前,根據施工現場的環境條件、施工部位、輸送距離、輸送速度,制定施工方案對策。
②制定模板頂架保護工、鋼筋保護工、澆筑工(包括留守專人抹壓脫水漿工、保濕養護工的后續工序)等崗位職責。
③制定施工收縮縫方案,應參照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收縮縫有關規定,沒有配置鋼筋的地面混凝土結構,設置收縮縫間距宜5m;配置鋼筋的混凝土結構,設置收縮縫間距宜35m(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結構工程除外)。
④檢查模板頂架支撐必須滿足施工過程中,靜荷載和疊加活荷載要求,保持模板濕潤,澆筑基底不得留有積水。
⑵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藝質量控制
①混凝土施工,應參照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現行驗收規范標準要求。
②預拌泵送混凝土,澆筑卸料時間應在常溫90分鐘內卸料完畢,澆筑時不得隨意加水,施工過程應實時監督混凝土質量動態,及時反饋質量信息。
③泵送混凝土在澆筑振動過程中,不得漏振,注意不宜過振。
④泵送混凝土在澆筑成型后,應在初凝至終凝階段抹壓表面脫水漿;其中,地面工程 沒有配置鋼筋的混凝土應及時鋸縫,鋸縫深度宜大于板厚2/3。
⑤混凝土保濕養護: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應留守專人在終凝前開始保濕,養護時間不宜小于14天。
⑴泵送混凝土為了滿足快速泵送澆筑要求,通常增大膠凝材料、細骨料、塌落度,減少粗骨料,混凝土澆筑振動成型后,骨料下沉,輕質拌合物水漿上浮;混凝土脫水后,表面結構松散,因此,澆筑成型混凝土應適時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
⑵泵送混凝土受到原材料和表面泌水以及低溫陰雨、脫水速度慢等環境因素影響,混凝土沒有達到初凝期,過早完成抹壓表面脫水漿工藝,容易產生表面強度過低的輕質粉末。
⑶澆筑成型混凝土在初凝至終凝階段,抺壓表面脫水漿工藝,是防止混凝土表面強度過低的直接簡單有效辦法。●
[1]李繼業,等.新型混凝土技術與施工工藝[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