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通,周 玄
(1.中原工學院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2.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 300170)
?
知識產權概念介紹及水利知識產權探究
王通1,周玄2
(1.中原工學院法學院,河南 鄭州451191;2.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300170)
摘 要:簡要分析了知識產權的概念,并結合水利行業的特點,對水利知識產權的范圍進行了分類。針對水利知識產權領域面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對普及水利知識產權知識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知識產權;水利;創新
知識產權是個舶來詞,英文為IntellectualProperty,據有關學者考證,該詞最早見于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論著中,后來比利時法學家皮卡第將知識產權概括為一切來自知識領域活動的權利[1]。國外有關權威論著未見對知識產權有明確的定義,一般只列出其涵蓋的范圍。
1970年生效的《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The Convention Establishing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公約),將知識產權分為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權利;表演藝術家、錄音和廣播的演出權利;在人類一切領域內的發明權利;科學發現的權利;外型設計的權利;商標服務標記、商品名稱和牌號的權利;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一切其他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等八大類。我國政府于1980年交存《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加入書,同年生效。1993年通過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知識產權協定》),列出知識產權的7項內容:版權及相關權利、商標、地理標識、工業設計、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未泄露之信息(商業秘密)等。
關于知識產權的概念研究,我國著名法學教授鄭成思認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用權利[2];劉春田教授認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3];吳漢東教授認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4]。
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1987年實施)規定:公民和法人享有著作權(版權);依法取得的專利權受法律保護;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依法取得的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公民對自己的發現享有發現權;公民對自己的發明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雖然我國知識產權的法規建設起步比較晚,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很大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以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以及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國水利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水利行業主要涉及的知識產權類別劃分為著作權、專利以及商標權等。
著作權主要包括:水資源管理、防洪安全等規劃、論證、環評報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及其他水利工作、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招投標文件、施工、驗收、監理報告等文字作品;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圖,河道、水庫、大壩地形圖等圖形作品;水利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管理等過程中制作的軟件等,對于這些作品,其著作權自作品完成時即產生。
專利主要包括:公民或法人參與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設、防洪安全、河湖管理與保護等水利工作中依法取得的專用權利,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年修訂),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類別。
商標權主要包括水利企事業單位或其他水利行業組織提供的相關商品或服務用于區別他人的字、圖形等要素,依法取得的專用權。除此之外,水利行業從事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還涉及商業秘密相關權利。
水利知識產權類別劃分中,一些產品或信息有可能會涉及幾個類別,也有可能在不同階段會產生類別的變化,由于不同類別的知識產權所被保護的程度不盡相同,因此知識產權分類過程中要根據其特點和涉及的相關利益進行合理確定。
近些年,我國水利科研實力大幅增強,知識產權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些科技成果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部分發明專利也為水利行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與其他行業相比,水利行業在知識產權領域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1)知識產權意識不足。相對于其他行業,水利行業的從業者或者管理機構缺乏知識產權相關理念,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不足。水利科研院所作為知識產權的主要產生單位,對科技成果一般都是積極申報成果鑒定或者公開發表論文,極少數情況會申報專利;一些水利企事業單位對知識產權根本不重視,據了解,多數水利企業未對自身使用的商標進行注冊,疏于對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
(2)知識產權激勵機制缺乏。由于各類科研院所和水利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不足,鮮有出臺知識產權的相關措施,而更多的是鼓勵科技成果申報等,使得科研工作者或者法人單位申請專利動力不足,致使較多的科研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公開發表。
此外,水利科技成果數量較多但申請專利較少;水利科技成果及相關創新技術轉化不足;水利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也亟待加強。
(1)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改革,創新水利科技管理體制,激勵水利科研院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水利國家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健全水利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提升水利科研隊伍整體水平。
(2)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知識產權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知識產權相關培訓教育,結合水利實際,加大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運用等各個環節的政策研究力度,出臺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水利行業內營造一種崇尚科技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環境。
(3)水利科研院所要積極發揮科研機構的優勢,積極培養創新性科技人才,提升發明創造在科技人員業績評價中的權重,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努力創造出更多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知識產權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全面參與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知識產權作為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撐。新時期,黨中央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要實踐新時期的治水思路,就必須深化水利改革,就必須將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就必須重視和加強水利知識產權保護,從而持續推進水利事業健康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本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彭民安.知識產權保護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2]鄭成思.知識產權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TV+D92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7328(2016)01-0069-02
DOI:10.3969/j.issn.1004-7328.2016.01.024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簡介:王通(1990—),男,碩士,主要從事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