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華
摘 要:該文闡述了平潭縣陸地海岸線和島嶼上主要的植物資源,提出了平潭縣適宜生長的植物種類、配置方式及造林技術,從而為平潭縣造林植物的選擇及其造林措施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平潭縣;植物種類;造林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85-02
平潭縣為我國第五大海島,福建第一大島,全縣由126個島嶼、702座巖礁組成。平潭與臺灣之間的直線距離最短,與臺灣新竹港距離僅125.936km,是我國東南海疆對臺經貿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全島海岸蜿蜒曲折,海岸線長達408km,海岸類型為沙質和基巖2種,其中超過100km為優(yōu)質海沙灘。由于平潭縣瀕臨臺灣海峽,大風、流沙等自然氣候條件惡劣,島上雨水少較干旱,植物種植成活難度大,造林綠化是一項較為艱巨的公益工程。因此,探索適宜于平潭縣生長的植物及其種植技術措施,對于促進海島綠化,提高其森林覆蓋率,確保海島生態(tài)安全、居民穩(wěn)定生活和工農業(yè)正常生產均有重要的意義。
1 平潭縣主要植物資源狀況
1.1 陸地海岸線上主要植物資源
1.1.1 沙質海岸線上主要植物種類 沙質海岸森林基本上是人工林,最常造林的樹種是木麻黃和濕地松,近10a陸續(xù)引種了桉類和相思類樹種,桉樹有檸檬桉、窿緣桉和剛果12號桉,相思類樹種有厚莢相思、馬占相思、肯氏相思等,人工林多為純林,結構較為簡單。沙岸林下常見植物有烏桕、苦楝、潺稿木姜子、黃槿、草海桐、龍舌蘭、劍麻、海刀豆、仙人掌、文殊蘭、狗牙根、蒼耳子、老鼠刺、海邊月見草、露兜樹、麻風樹、單葉曼荊、厚藤、濱刺麥、山菅蘭、蓖麻等。
1.1.2 基巖海岸線上主要植物種類 基巖海岸線上主要人工造林的樹種有木麻黃、黑松、臺灣相思、濕地松、馬尾松等,在山凹、山腳、溝谷等局部地塊種植有部分桉樹。野生植物主要有樸樹、烏桕、苦楝、海桐、潺稿木姜子、榕樹、雀榕、草海桐、車桑子、濱柃、牡荊、苦榔樹、匙羹藤、天門冬、桃金娘、蓖麻、鵝掌柴、雀梅藤、鴉膽子、馬櫻丹、細葉海金沙、福建胡頹子、黑面神、藥用黑面神、土密樹、芒箕、蔓荊、金英子、刺裸實、鐵包金、厚葉石斑木、羊角拗、算盤子、菝葜、土丁桂等。
1.2 島嶼上主要的植物資源 平潭縣有大大小小126個島嶼、702座巖礁,島嶼和巖礁上土壤稀少,多巖石裸露,植物基本上從石縫中長出,主要由花崗巖和玄武巖組成的海島。典型海島植物有露兜樹、桃金娘、黃桅子、鵝掌柴、濱柃、草海桐、榕樹、刺裸實、車桑子、雀榕、苦楝、山菅蘭、海桐、野牡丹等。
2 平潭縣適宜種植的植物種類、配置及造林技術
2.1 適宜種植的植物
2.1.1 喬木類 目前人工種植較多的主要有木麻黃、濕地松、臺灣相思、黑松、厚莢相思、南洋杉、雞蛋花、雞冠刺桐、小葉欖仁、黃槿、大葉榕、高山榕、紅千層、新銀合歡、麻楝、樟樹、橡皮榕、桑樹、鳳凰木、白千層等。可以較大范圍種植的鄉(xiāng)土濱海樹種有潺稿木姜子、樸樹、麻瘋樹、刺桐、構樹、黃連木、常綠臭椿、苦楝、烏桕、榕樹等。建議引種臺灣海桐、海杧果、水黃皮、欖仁、大葉山欖、福木、銀葉樹、楊葉肖槿、露兜樹、血桐、玉蕊、石栗、菠蘿蜜、蓮霧、海南蒲桃、面包樹、菩提榕;以及棕櫚科的蒲葵、布迪椰子、加拿利海棗、銀海棗等。
2.1.2 灌木類 主要有福建胡頹子、雀梅藤、刺裸實、海桐、苦檻藍、濱柃、車桑子、苦榔樹、藥用黑面神、鴉膽子、蓖麻、紅桑、木芙蓉、馬櫻丹、鐵包金、黑面神、厚葉石斑木、福建茶、了哥王、夾竹桃、牡荊、海巴戟、海濱木槿、曼荊、蘭嶼紫金牛、草海桐等。
2.1.3 藤本及地被植物 主要有海刀豆、狗牙根、海邊月見草、厚藤、文殊蘭、單葉曼荊、金銀花、田菁、薜荔、濱刺麥、羊蹄、海濱藜、南方堿蓬、番杏、馬齒莧、仙人掌、白背天葵、山菅蘭等。
2.2 適宜種植的植物配置
2.2.1 濱海沙地 臨海前沿以木麻黃、露兜樹、黃槿、夾竹桃、樸樹、麻風樹等樹種為主,配置海刀豆、海邊月見草、厚藤、草海桐、濱刺麥、海濱藜、龍舌蘭、劍麻、山菅蘭、車桑子、仙人掌、單葉曼荊、文殊蘭等沙生地被植物,形成喬灌草及藤本組成的臨海前沿防風固沙林帶。林帶內側還可選用水黃皮、海杧果、臺灣海桐、濕地松、厚莢相思、肯氏相思、毛荊相思、新銀合歡、大葉欖仁等樹種。
2.2.2 巖岸、海島 主要可選擇木麻黃、臺灣相思、福建茶、龍舌蘭、仙人掌、濱柃、迷迭香、冬青衛(wèi)矛、黑松、潺槁木姜子、鐵包金、厚葉石斑木、匙羹藤、車桑子、了哥王、苦榔樹、福建胡頹子、枸杞、山菅蘭、藥用黑面神、鴉膽子、劍麻、刺裸實、白背天葵、雀梅藤、五爪金龍、血桐、草海桐、苦檻藍、茵陳蒿、芙蓉菊、文殊蘭、羊角拗、金銀花等。
2.2.3 護坡地段 可種植木麻黃、劍麻、龍舌蘭、海刀豆、露兜樹、草海桐、麻風樹、濱刺麥等,還可配置使君子、五爪金龍、海桐、羊角拗、厚藤、匙羹藤等藤本進行邊坡綠化。
2.3 造林技術
2.3.1 苗木規(guī)格 所選擇的育苗圃地要盡可能與種植地環(huán)境相近,優(yōu)先采用種子育苗方式,扦插育苗作為輔助。使用容器育苗,確保種植時根系完整,以免種植季節(jié)受限。以中等規(guī)格的苗木最佳,樹冠大小適中,也較有利于長成強壯的根系,抗風能力強。小苗抗逆性差,在沿海惡劣環(huán)境中種植保存率低。大苗在定標后一定時期根系發(fā)育有限,樹完夶大也不利于抗風和抗旱。
2.3.2 造林技術措施 (1)整地:挖大穴,深度要有保證,回填要下客土,下基肥,改良沿海土壤肥力差和鹽堿度高的問題。臨海前沿的地帶應當加大種植密度,有利于提早郁閉成林。(2)種植:適度深栽,深度比原苗木根際多5~10cm,回填壓實,及時澆水。最好選擇在雨季,降低了土壤的鹽堿度,也解決了水分問題。(3)輔助措施:臨海前沿可設置擋風的工程輔助措施,有些苗木需支撐加固等輔助措施,還有噴灌設施。
3 結語
平潭縣地處陸海交替地段,瀕臨臺灣海峽,常年遭受風沙影響,一年中春、秋、冬以偏北風為主,北風、東北風侵襲頻率占62%,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超過100d,為全國強風區(qū)之一,島嶼受臺風影響最大,年平均為6次。惡劣的氣候條件給島上居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加大平潭縣造林綠化的進程,通過選擇適合于海島生長的各種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采取切實可行的營林措施造林,加強造林后的管護,提高造林成效,改善海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有效保證了島上居民的生產生活,而且可以吸引臺商投資,從而推動了平潭綜合試驗區(qū)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瑞華.福建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J].林業(yè)資源管理,1996(6).
[2]黃平江.福建沿海防護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3]林來官.鄭清芳.黃克福等.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