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國
【摘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安全生產工作的治理力度和先進機械設備的投入使用,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現狀逐年好轉,事故總量和百萬噸死亡率持續下降,但危及安全生產的事故隱患還沒有徹底排除,安全生產工作仍然是煤礦井下工作的重點。在分析煤礦井下安全生產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礦井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監管監察體制和嚴格煤礦準入等措施。
【關鍵詞】 煤礦 管理 準入 科技投入
一、煤礦井下安全生產狀況
2014年底,中國煤炭探明儲量為1145億噸,占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12.8%,煤礦數量較多,整體安全生產水平偏低。我國中小煤礦數量仍然偏多,由于受資金、技術和思維觀念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小煤礦安全生產問題嚴重,具體表現在:安全生產保證條件差、亂采亂挖現象嚴重及局部區域內布置過多采掘工作面,使得井下一個班工作人員過多,增加了安全生產隱患。通常礦井的壽命多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礦井新建初期,礦井的生產系統較好的。但是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及采掘范圍的延伸擴展,瓦斯涌出量增多,危險程度急劇增長。煤礦井下安生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低,開礦主體多元化,影響井下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原有礦井生產系統裝備差,抗災能力差,就難以適應現代化采煤技術的需求。煤礦井下工作人員流動量大、專業性技術人員數量少,生產過程中違章作業嚴重,職工安全生產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差。
二、煤礦井下安全生產解決措施
1、推進礦井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加大災害治理力度,根據井下瓦斯情況,大力推進“通風可靠、抽采達標、監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強化“兩個四位一體”綜合防突措施和瓦斯抽采。煤礦企業要嚴格執行井下探放水的規定,落實“三專”要求,即“落實專業技術人員、專職隊伍、采用專用設備”。加強火災治理,嚴禁非阻燃電纜及皮帶入井,降低發生沖擊地壓的礦井開采強度。嚴格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驗收,組織開展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抽查。督促煤礦企業加強隱患排查工作,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督促煤礦企業加強生產、通風、安全監控的統一調度,建立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置機制,完善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完善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系統,建設井下應急廣播系統,按有關規定配備自救互救器材、儲備應急裝備和物資。引進國外內先進的管理體制,開展“6S運動”從本質上暴露井下設備及從業人員身上的安全隱患,并進行可靠、專門治理,從本質上保證煤礦生產的安全性。。
2、加大科技投入。結合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現狀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國家級的專業科技研發機構,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危及井下安全生產的重大項目攻關,提高我國煤礦開采的技術含量。深入各個多災害礦井,調研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結合國內外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立項,與國內高校進行技術合作,讓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切實為安全生產服務,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模式。重點開展煤礦井下先進適用性的技術研究,如煤礦瓦斯預測、煤塵瓦斯爆炸、人員定位系統、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評估、火災的早期預警與控制等。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行業專家庫,解決井下突發性危及安全生產的技術難題。
3、完善監管監察體制。完善我國煤礦監管監察體制,實行“政府機關監察、非政府機構協助、煤礦企業負責”的監管監察體制。完善法律體系,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形式明確監管監察機構的設置人員配置、職權和責任,規范監管監察人員的行為,為依法行政和依法監察提供法律依據。非政府機構協助監督,賦予非政府性組織和行業協會相應的職權,更好地發揮其協助和監督檢查作用。加大安全生產培訓力度,將安全生產的理念根植到企業領導和員工的內心,尤其加強對一線工人的警示教育工作,使其在工作中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了嚴格的監管監察人員考試錄用和定期培訓制度。
4、嚴格煤礦準入。開礦主體的多元化是引起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煤礦準入條件,提高煤礦行業的準入標準,加快煤礦行業調整,改變煤礦行業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加速整合技術改造和升級煤礦企業的生產規模、企業的服務年限必須符合《煤炭產業政策》和設計規范要求,生產布局和技術裝備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并實現正規開采,具備相應的災害治理能力。9萬噸/年及以下的煤與瓦斯突出煤礦、沖擊地壓煤礦和水文地質條件極復雜等災害嚴重煤礦原則上不參加資源整合。
三、結束語
總之,結合我國煤礦的實際情況,應該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為指導方針,在井下生產過程中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堅定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并把它貫徹到各個煤礦企業中,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2014年煤礦安全監管監察工作要點.煤安監辦〔2014〕3號;
[2] 王玉寶,姜永春. 我國煤炭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評價及對策[J]礦山機械.2014(12)10-14.
[3] 高宏,高憲東.淺談地方煤礦安全生產現狀廈相關對策[J].山東煤炭科技,2002(6):37;
[4] 于虹業.淺析煤礦安全生產現狀及對策[J].林業勞動安全,2006(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