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明先生:
來信收悉,前次討論“人貴·命貴·智貴”的話題,引起你和朋友們的興趣,我很高興。特別是你們提出“早病·早衰·早亡”的問題,很有現實意義,也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回想起來,許多人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身體健康,老而不衰;有的人卻病痛纏身,未老先衰呢?為什么有的人能享高壽,有的人卻過早夭折呢?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都在探索其中的奧秘。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作過精要的探討。它強調指出:懂得自然界的規律,善于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夠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精神內守、不妄作勞的人,由于遵循了養生之道,所以身體健康,精力旺盛,可以“度百歲乃去”。而那些飲食不節、起居無常、精神內傷、以妄為常的人,由于違背了養生之道,不僅不能“盡終其天年”,而且才到中年就早衰,“半百而衰也”。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證明,不學習養生保健知識,不實行養生保健措施,早病、早衰、早亡就必然早早到來。究其根源,關鍵就在于缺乏“生存智慧,健康第一”的理念。我們要記住醫圣張仲景的警語:“蒙蒙昧昧,蠢若游魂!”我們要記住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先生的名言:“許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對生存智慧一無所知,對養生之道又不實施,結果只能是三個提前:生病提前、衰老提前、死亡提前。
智明先生,正如你來信所言,當今的現實是,亞健康相當普遍,過勞死的年齡明顯提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心源性猝死多發生于老年,而我國中青年猝死的案例卻屢見報端。至于因為身心緊張、長期過勞而患病早亡的案例更是常見。
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小品演員高秀敏猝死家中,年僅46歲。影視明星傅彪,人品好,演技高,塑造的銀幕形象生動感人,可惜積勞成疾,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經營高手王均瑤,十幾年間就聚集了幾十億資產,事業如日中天,卻身患腸癌,告別人間,年僅38歲。科教精英何勇教授,年紀輕輕已是博士生導師,正值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段,卻突然病逝,年僅36歲……
這些各界的精英,死得這么年輕,觸目驚心,值得我們深思,究竟要吸取哪些教訓呢?最直接的教訓就是勞逸一定要結合,累了一定要休息,切不可身心之弦繃繃緊,長期緊張不松弛,更不可帶病堅持,拼命去蠻干。
《海南日報》的優秀記者甘遠志,日夜忙于事業,從來沒有在晚上9點以前吃上晚飯,終因過勞,不幸夭折,年僅39歲,令人痛惜。他的愛妻哭訴道:“搞不完的采訪,寫不完的文章,終于淹沒在文字的海洋!”
北京醫院的醫學博士鄭建國,十分敬業,特別勤奮,診治病人忙,科學研究忙,長期過著天天都在加班的日子。去世前一天人就不舒服,還是勉強堅持工作,晚上8點才到家,匆匆晚飯后又坐在電腦前趕寫稿子。妻子催他趕快休息,但是岳母凌晨3點發現他仍然在電腦前寫東西。中午12點終于完稿發出去,晚上更覺不舒服,但第二天一起床又趕新的稿子,就連午餐也是在電腦桌上吃的。到了下午,他感到極度疲乏,身體突然縮成一團,在送往醫院的急救車上就永遠地走了:心源性猝死。他妻子回憶從美國歸來時,鄭建國到機場接她,在回家路上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放心吧,我終于熬出來了!”可惜,他最終并沒有熬出來,而是正當英年的40歲就永遠離開年輕的妻子和3歲的女兒!許多人不禁長嘆:他是累死的,實在想不到……
寫到這兒,簡直有點寫不下去了,只好下次再談。
敬請
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