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勇
最近,“任性”這個詞比較熱。任性,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指“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指聽憑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謂恣意放縱,以求滿足自己欲望或達到某種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研究表明,任性不但會讓一個人在精神面貌上給人形成負面印象,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給誘發疾病埋下隱患。比如生活中常見的神經官能癥、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原因,很多都和任性的心理狀態有關。因為任性的人遇到問題往往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很大,因此造成的情緒波動也較大,這些都會誘發疾病,所以任性的人最好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調節,以免給身心帶來傷害。
所謂任性,就是放縱無拘束,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小區的劉師傅,人稱“劉老倔”,只因脾氣倔,前些天與兒子生點氣,致使心臟病突發住進了醫院,不是搶救及時,還真要倔掉老命呢!《后漢書》里記載了一位名醫郭玉,他曾經說給富貴人家看病有四難:第一,其自用,不信醫。第二,將身不謹。第三,骨節不強。第四,好逸惡勞。其中前兩點講的是病人對醫生的信任程度,以及剛愎自用、肆意放縱的性格對健康具有影響。
任性的人往往喜歡走極端,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由此我想起一句俗話:周瑜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所謂脾氣,就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性情,也就是秉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秉性,或溫順沉穩或急躁暴烈或寬厚仁慈或剛愎自用等,人的秉性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也非一朝一日的工夫。有副醫藥對聯說得好:“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可見人的脾氣是不好改的,故也有“山河易改,秉性難移”之說。錯誤的堅持只會讓你離成功越來越遠。只有知道變通,不要一條道走到黑,在適當的時候換一個方向,我們才能得到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
從一個人的養生與健康角度而言,“任性”的克星是養好醫好脾氣 。從養生學來講,壞脾氣(即倔強、暴戾、性烈、氣狹等)均屬于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引發時,給身心的健康所帶來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瑜因氣短而殞命,項羽因剛愎而毀身,這便是壞脾氣人的前車之鑒。明此,我們說欲要健康長壽,特別是秉性倔強好動肝火的老人,醫好養好自己的壞脾氣,少任性或不任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養脾氣也叫養性,即克服任性習性。對養性之法荀子說得很好:“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德順;狹隘偏小,則廓之廣大。”這是以中和之法,克暴戾(即暴烈倔強的脾氣) 之癖的良方。但僅有這樣的良方還是不夠的,要使這良方起作用,還必須輔之以正養其心。特別是老年人,要清心寡欲,心平氣和,行忍性情,知足常樂,這樣在遇到逆耳之言、憤心之事、不測之由時,才能制怒、除煩、氣凝、神定,忍下難忍之事,咽下難咽之言,再倔的脾氣,再剛的秉性,也會因柔克剛,因和克戾,外不失正人君子之風,內不損五臟六腑之氣,心泰氣暢,神寧恬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之,自然益壽延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