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 藍雅歌 辛斌 青木 ●本報記者 王海峰 ●柳玉鵬
在兩會的記者會當中,11日上午舉行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的記者會是吸引外國記者比較多的一場,《紐約時報》、彭博社、路透社的記者均在會上搶到了提問機會。的確,這些年在北京工作的外國記者,有誰不曾發回過一張隱沒在霧霾中的天安門照片?不過昨天的記者會傳遞出不少振奮人心的信息:“中國霧霾治理進入2.0階段”;“美國NASA衛星也觀測到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顆粒物的降低”;“中國環保部長說中國控制污染做得比發達國家還好”;“即便經濟下行,中國也不會停止治理環境的腳步”……陳吉寧在記者會上的話被外媒爭相引用和解讀。“中國進入綠色經濟時代”,德國《經濟新聞報》11日評論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兩會發出一個信號:可持續性發展、環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在中國未來規劃中排在最前面,“兩會展示了中國環境治理的信心”。
世界看到中國的進步
英國廣播公司11日稱,今年兩會開幕時,北京再次出現霧霾,而在會議召開幾天后,在風力較強的天氣中出現了藍天。陳吉寧1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中國大氣環境治理正處在第二個階段,走向第三個階段。”他表示,從“大氣十條”治理計劃實施以來,“能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改進趨勢,美國NASA衛星也觀測到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出現了顆粒物的降低。”陳吉寧還表示,中國受酸雨影響的面積已經由上世紀90年代的30%左右下降到10%以下,取得這樣的進步“很少有”,“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比他們解決得早,比他們解決得好”。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對《環球時報》說,陳部長所言非虛。西方發達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城鎮化之后,才開始治理污染問題的,而我們則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還沒有完成時就已經取得重大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確實比他們解決得早,比他們解決得好”。比如美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酸雨的污染問題還很嚴重,1995年才開始實施國家酸雨計劃。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水平仍比不上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但我們不到10年就迅速地解決了處理酸雨的問題,“我相信,霧霾的治理同樣會如此,因為我們有后發優勢,有體制優勢”。
陳吉寧在記者會上說起新環保法的執行情況:“去年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715件,大家說環保法長牙齒,這是其中長牙齒的一塊,罰款數額是5.69億元。”這段話被外媒引用很多。印度《經濟時報》說,過去中國公眾對污染也曾感到非常憤怒,但綠色和平組織上月發布報告稱,他們通過衛星數據對中印兩國過去十年間的PM2.5污染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雖然仍不盡如人意,但過去幾年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政策“卓有成效地改善了空氣質量”。報告稱,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關鍵政策措施包括推廣工業污染源的自動排放監測和信息公開、對違規者加大懲罰力度以及要求污染最嚴重地區減少煤炭使用量。“中國的例子證明,強有力的執法和國家堅決的政策,可以使環境朝著有利于民眾福祉的方向發展。”
日本《讀賣新聞》網11日也報道了這場記者會,稱去年中國環保有關投資總額高達1.5萬億日元,因為違規排放被關閉的公司達2萬家。《日本經濟新聞》此前報道說,去年2月被任命為環保部長的陳吉寧是環保專家,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環境對策,使得2015年74個主要城市的PM2.5濃度平均一年降低了14.1%。
經濟轉型與環保互為機遇
“中國政府表示,盡管經濟放緩,中國也不會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美聯社11日以此為題報道環保部的記者會。很多外媒都引用了陳吉寧在會上批評“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認為環保和發展是對立的,還有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包袱”的話,并關注到中國在實施環境保護與經濟轉型齊頭并進的政策。美國CNBC網站11日報道說,過去幾十年中國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破壞考慮不足。近年來中國努力轉變增長方式,從依靠重工業轉變為用消費和服務業推動經濟。與此同時,中國新崛起的中產階層對環境污染更加關注。
俄羅斯“zoom”網10日稱,中國政府制訂的新“五年計劃”對全球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計劃決定降低工業生產在國家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高科技領域。為了保護生態,中國決定使用替代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這表明,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開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
德國《柏林日報》11日稱,環保治理是中國兩會的焦點,而與往年相比,“北京現在顯得更加穩健”。中國近日宣布裁減180萬鋼鐵和煤礦工人就是其中一個措施。全球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中,近一半來自中國。2020年前,中國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要達到100萬兆瓦。北京還定下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500萬的目標。
“中國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經見頂”,英國《衛報》報道說,中國政府曾經許諾,到2030年時該國的碳排放量將達到峰值。但著名經濟學家斯特恩和格林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經接近峰值,“這將成為國際減排運動的一個里程碑”。格林對《衛報》說,“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巨大調整,是由于政策引導和工業形勢改變引起的”。報道配了兩張圖,一張是中國的風力發電廠:“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在取代對煤炭的依賴”。另一張是中國的煤礦:“中國煤炭消費量2015年同比下降3.7%,而2014年也同比下降了2.9%。”
日本“搜索中國”網稱,中國將把環境保護寫入下一個五年計劃,著力削減污染物質的排放,節省能源和水、擴大森林面積,“上述抗污染對策將成為新的商業機會”。
上個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外曾爆發5000多名鋼鐵業者的游行示威,抗議中國的鋼鐵輸出使“數萬名歐盟工人丟飯碗”。而就在10日,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親口證實武鋼集團將裁員一半的消息。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實際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課題,歐盟鋼鐵工人丟飯碗的責任算不到中國工人頭上。但歐盟多次對中國鋼鐵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是實實在在的,提示了中國產業升級的迫切性。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諸大建對《環球時報》說,環境是大家消費需求改善的一個標志,它會逼著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我們過去可能有一些技術,但往往是黑色技術,不是綠色技術。綠色的成本肯定是會有的,會使經濟擴張的速度受到影響,但長期來看有利于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所以陳吉寧在會上說“環境今天是短板,但它也是機遇”,其實經濟轉型與環保互為機遇,經濟轉型會促進環保的發展,環保的發展也會促進經濟轉型。
環保是中國的世紀工程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說,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可以說,中國最高層發出的致力環保治理的信息十分明確而有力。不過,正如德國財經網11日所說,環保是“中國的世紀工程”,中國要成為“環保大國”,還面臨巨大挑戰。首先,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相對疲軟,農村還有5500萬人生活在官方貧困線以下。中國還要防止高失業率,貧富不均等問題。北京的目標是,通過經濟轉型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環保治理。“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必定有許多障礙”。
德國新聞電視臺指出,北京在生態環保領域制定出一系列法律。不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保執法,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北京未來應加大對環保法律的執行監督。美國世界新聞網11日說,中國將經濟重心放在服務業及從長遠角度淘汰落后產能,這些都有助于中國減少空氣污染,但地方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經濟發展,國有企業攤子鋪得太大,可能導致投資項目與中央的環保政策不一致。
法新社報道說,自2014年以來,中國環保部已先后出臺“大氣十條”和“水十條”,但還沒有針對土壤污染的法律條文。彭博社記者11日在記者會上向陳部長提出“土十條”已推遲一年的問題,陳吉寧表示,目前治理土地污染行動計劃的文稿已經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報批后就可以實施。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10日對外界表示,土壤環境“不容樂觀”,“土壤污染的防治事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甚至關系到能否可持續發展。”
一些國外媒體對中國的治污前景表示樂觀。德國《南德意志報》預測,中國將迎來環保投資潮。理由是北京十分有規律地推出環保計劃,而民眾也循規蹈矩地奉行其中的準則。而中國企業正在并購德國環保企業,引進環保技術。
美聯社稱,雖然中國去年又批準了200多個煤電廠,但綠色和平組織稱,新增煤電廠并不意味著中國整體煤耗增加,因為中國仍在繼續關停舊的煤電廠。上個月,中國政府宣布,2019年之前不再審批新煤礦。
中國的環境治理在源頭預防上可能還需要下更大氣力,諸大建對《環球時報》說,霧霾問題因為可視性比較強,被議論比較多,但實際上它只是大氣污染的一部分,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水污染是最容易治理的,其次是大氣,最難治理的是土壤,還有垃圾問題。不過他強調,美國等發達國家是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后,才開始對污染進行大規模治理的,而中國現在的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可以說我們在政策重視程度、投入程度以及進步程度比同時期的發達國家都要早,顯示中國領導層對治理環境的迫切性有充分的認識和堅定的決心。”▲
環球時報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