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行
作為一家國際知名信用評級公司,穆迪3月9日宣布撤出俄羅斯市場。就在5天前的3月4日,穆迪將俄羅斯的Ba1主權債務評級置于“可能降級觀察”行列。穆迪選擇此時撤出,其會導致孤立俄羅斯的后果。
一個時期以來,穆迪在國際金融市場頻繁發聲。比如不久前,穆迪在確認對中國政府債券保持為Aa3評級的同時,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引來巨大爭議。全球另兩大評級機構惠譽和標普則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尚未改變。筆者認為,穆迪對中國和俄羅斯評級接連“出手”,昭示了國際信用咨詢市場的一些潛規則。
第一,高度壟斷。穆迪等三大評級機構壟斷了全球金融信用評級業務的96%,把持著信用咨詢市場的壟斷地位,其他評級公司則難以對其形成有效的制衡。穆迪等三大評級機利用信用評級對個別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一褒一貶,人為制造“融資剪刀差”,導致一些機構從中套利。
第二,制造不確定性。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穆迪等曾在一周內將韓國的信用等級調低十多個級別,出乎所有人意料,使得韓國危機陷入到極高的程度,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第三,雙重標準。在美國的物聯網泡沫中,穆迪等三大評級機構盡管心知肚明,但是,它們不去提醒關注安然公司和其他美國公司造假行為。近些年,穆迪等評級機構屢遭“雙重標準”、“不公正”等譴責。
第四,強買強賣。有一個穆迪對德國再保險巨頭——漢諾威再保險公司強行評級的事例:穆迪給漢諾威發出商業信函,稱愿意為其提供免費評級服務,并希望未來能為其提供收費服務,遭到漢諾威拒絕。然而,穆迪還是對漢諾威進行了主動評級,并連續兩年給出了很低級別,并予以公布,漢諾威卻堅持不付費。2003年,穆迪突然把漢諾威的債券級別降至垃圾級,引起了市場的拋售潮,最終迫使漢諾威簽訂“城下之盟”,接受穆迪的收費評級服務。
穆迪把評級意識形態化,有失公允,必然會對一些國家造成不良影響,好在人們已經認清其真實面目。柏拉圖說:“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畢竟,世界非少數人之世界,乃天下人之世界。▲(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第二屆中國銀行業聲譽風險管理聯席會常務副主席、博導)
環球時報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