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河南省豫建設計院(450000)
地形建筑的形態設計策略研究
吳剛
河南省豫建設計院(450000)
以對地形建筑的形態設計策略研究為題展開論述,分析了地形建筑形態的特征與分類,然后結合相關的建筑經驗,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出發,提出地形建筑形態設計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促進地形建筑設計的長遠、穩定發展。
地形建筑;形態設計;策略;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行業的規模迅速擴大。與此同時,由于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科學交叉等因素的影響,建筑形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為了創作出更加獨特的空間效應,建筑設計師應積極采用開放式的思維形式,打破原有的設計模式,最終實現建筑、景觀、城市的有效融合。當前,地形建筑的形態設計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1.1 地形建筑形態的特征
地形建筑形態的特征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第一,凸顯感的弱化。該建筑設計方法體現了對環境、場所的尊重,不再以凸顯自身形象為主要目的。這種表現形態減少了建筑與環境的影響與破壞。比如,西班牙某墓園分為兩層,中間留出了很大空間,以便來訪者祭奠。從建筑外形來看,墓園的形態顯然不突出。然而墓園與地形實現了有效融合,使人們更加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第二,水平方向的延伸。建筑形態具有多中心、多向聯系的特點,體現出了明顯的水平延伸性。這種空間變化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多樣化的視覺體驗,而且提高了建筑物本身的活力。第三,具有連續感與流動感的特征。這種形態主要是在空間、形態上的連續。比如,上海青浦新城的人工湖就體現了空間上的流動感。第四,復雜的非線性形體特征。建筑外部形態與內部空間存在復雜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往往非常隱秘。比如,廣東某項目中心的整體造型為螺旋狀。在起始處,與大地景觀連接。在另一邊突然向對岸的河流開放,從而營造了一種分割的效果。可以看出,該設計使建筑空間更加靈活,激發了人們挑戰未來的欲望。
1.2 地形建筑的形態影響因素
1)內在影響因素
內在影響因素具體包括這幾個方面:功能要求、空間構成、技術水平、建筑師主觀意愿。其中,前三個因素對建筑師的專業能力、理論層次要求比較高。建筑師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主觀意愿。
2)外在影響因素
外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兩大要素。一般而言,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人文環境包括城市、文化、習俗、風情等因素。由于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互影響,所以要求建筑設計師充分考慮以上因素,創造出符合人類生理特征與心理特征的建筑物形象[1]。
1.3 地形建筑形態的分類
地形建筑形態包括消隱型地形建筑、擬態型地形建筑兩個分類。其中,消隱型地形建筑指的是,減弱建筑本身的視覺效應,凸顯建筑的設計本質。這種地形建筑設計弱化了在建筑高度、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更加重視建筑與環境的有效融合,不再以單純的視覺效果為目的。擬態型地形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形象設計中,將自然地形、特征作為適應場地,搭建建筑與地形之間的橋梁。比如,采用建筑形象設計后,這些原本褶皺、斷裂的自然特征被有效地融合到建筑地形中,從而產生了一種被拉伸、切割的效果。巴塞羅那的海濱散步廣場就屬于擬態型地形建筑。
環境因素與地形建筑的產生息息相關。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下面從宏觀、微觀兩個層次出發,提出地形建筑形態設計的辦法與措施。
2.1 宏觀研究
第一,與傳統建筑的空間構成法則不同,使用地景化設計方法,可以創造出不規則的建筑形態,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顯得更加和諧。
第二,采用地景化設計,要求對各種各樣的建筑形式進行整合,重新定位。這種方式不但避免了單個建筑物形象的突兀,并且實現了建筑物與環境的整合。與單純的人工環境相比,地景化設計更加人性化。比如,臺灣高雄文藝中心就運用了地景化設計方法。該建筑四周環繞著茂密的森林。設計師根據建筑物本身的形態,利用空間映射原理,形成門窗、洞口等效應。人們在觀賞的過程中,由于難以界定室內與室外的形象,獲得了更加豐富的空間感知。
第三,融入自然環境。一方面采用消隱型地形建筑,該設計方法將自然地貌融入到建筑物本身當中,使自然景觀與建筑物更加貼合。比如,著名的直島美術館就是采用了該設計理念。該美術館位于山林間,屋頂上面是草坪,下面是海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采用擬態型地形建筑。與消隱型地形建筑不同,擬態型地形建筑以原有的自然地貌為基礎,然后對自然地形進行模擬,以此來達到建筑物與環境的融合。比如,著名的卡塔布里亞博物館就是采用了該設計方式。在博物館的后面是巍峨的群山,正好與該博物館的形態吻合。可以看出,采用擬態型地形建筑設計,卡塔布里亞博物館與自然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四,采用回應地段環境的辦法。除了以上設計策略外,還應該采用回應地段環境的設計理念,使建筑地形隱藏于城市、地段環境之中[2]。
2.2 微觀研究
在微觀研究中,提出消隱型地形建筑設計、擬態型地形建筑設計的策略。下面分別進行闡述。針對消隱型地形建筑設計來說,采用可以下沉、楔入兩種設計方法。其中,下沉設計法指的是,針對環境條件比較苛刻的地區,采用下沉的方法,可以減少建筑物的突兀感,從而達到與環境的融合。比如,柏林的奧林匹克賽車場就采用了下沉的設計方法。楔入設計法指的是,采用人工“楔入”的方式,在弱化建筑物本身存在的同時,強化其自然形態的痕跡,從而減少建筑物與環境的沖突。比如,加拿大的戰爭博物館就采用了該設計方法。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見不同的風景,這樣使原本突兀的建筑尖角被融入到自然環境當中。
針對擬態型地形建筑設計來說,可以采用具象模仿、抽象象征的方法。其中,具象模仿指的是,在自然地形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簡單加工,從而使建筑物與自然環境達到融合。這種設計方法比較簡單,但是卻營造出了強烈的震撼效果。比如,建筑物“Across福岡”就是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該建筑物位于公園綠地當中,擁有開闊的草坪。設計師對原有的自然地貌進行了階梯狀的改進,減少了與環境的沖突。站在整體的角度上來看,建筑物恰好成為了公園綠地的延伸。抽象象征指的是,根據自然景觀的具體特征,然后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并將部分形態融入到地形建筑中。利用抽象象征創造出來的建筑地形,其內涵更加豐富,給人們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體驗。比如曼谷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就是采用了該設計方法。該建筑物周圍被電線環繞,從而來反映被嚴重污染的自然環境。
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達到共生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地形建筑作為新興的建筑形式,其設計理念體現了地形與建筑的融合。采用這種新的建筑形式,提高了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度,更加符合生態節能的要求。本文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出發,提出了地形建筑的形態設計的策略。從宏觀設計來講,可以采用建筑地景化設計、融入自然環境、回應地段環境的策略。從微觀設計角度來講,可以采用下沉、楔入、具象模仿、抽象象征的策略。
[1]唐燕.基于坡度分析的丘陵城市形態設計策略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5(11).
[2]林君翰,魏力愷.村鎮形態蛻變下的建筑策略——城村架構的設計實踐分析[J].建筑學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