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勇澤 于奇 魯鑫烽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130118)
簡述我國未來養老發展模式
——建立以社區醫療依托下的智能化養老體系
栗勇澤 于奇 魯鑫烽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130118)
這里著重描述如何更好的依據目前的建筑規劃格局改造舊建筑和建設新建筑并結合智能化設備來緩解我國的養老難題。
社區醫療體系;智能化養老;老發展模式
我國養老問題迫在眉睫,例如“90”后父母即當下“40,50”人員再過幾十年左右他們也將步入老齡階段,他們也需要養老。雖然數字上令人望而生畏——“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到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但如果積極有效的采取恰當的方針政策及合適的假設措施,那么龐大的數據只是一只紙老虎。
對于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的“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對新模式的養老會有一定影響。
2.1 合理分類老人使養老有針對性
隨著生活的富裕,生活質量的提高及家中子女的增多我相信這個數字還會增加,另外中國子女也并不愿意將老人送進養老院養老這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壓力,但若想達到以上敘述養老形式社區的醫療體系和硬件設備,服務品質必須達到一定水平才有老人愿意走出養老院進入家庭中養老。養老模式的轉變與硬件設施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其中一個不完善就無法很好地實現解決我國養老的難題。
2.2 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及政策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發商們在滿足政府相關規定后都想著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樓房的設計上并未考慮到適老型住宅,這樣就很難實現居家養老。
2.3 智能化養老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類智能穿戴設備愈發智能可靠,因此可將這些智能化的設備應用到當今的養老模式中。首先對存在健康風險較大的社區內的老人普及具有測試心跳、血壓等數據的智能穿戴設備,實時了解這些老人的身體狀況,能在老人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做出最快的應對措施。現在的醫療設備多為紙質化驗單,很少見電子化驗單,如果一不小心將化驗單遺失,將永遠遺失化驗數據。
從現狀分析居家養老是中國未來養老的趨勢,這里所說的智能化可能更偏向于人性化。例如在小區內的適老型建筑的一樓設計服務性的大堂,大堂內可設小型食堂、棋牌室、活動室,大堂可由具有專業的養老機構管理組成。提高建筑的保溫性,達到冬暖夏涼,在建筑內安裝新風系統,增大建筑的門寬,樓梯間的寬度從而達到方便救援及老人通行的目的。
3.1 生活將便利起來
如果條例實施我國將增加大量門市房對出行不便的老人有很大幫助,市場、超市、雜貨店的密度將提高,送貨上門的服務將更加普及與完善。在如今以封閉式小區為主的住宅環境中,時常有門衛不允許送貨的商家進入小區的情況。一來打擊了商家對于送貨上門這項服務的熱情,二來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不便。因此開放式小區的推廣可以刺激商家送貨上門服務的發展。
3.2 交通問題
目前的小區多為封閉集中人車分流式小區。這種設計模式可以給業主帶來安全的休閑交通空間,這對院內的老人與孩子提供了很好的保護。而且交通的順暢是縮短救援的先決條件,將小區變為開放式是否可以很好的緩解城市內擁堵的現狀是個未知數。但這種改造方式將會對老人的出行帶來安全隱患。
3.3 擴大交際
封閉式小區的明顯標志即是有明確的界限。這些界限有的是圍墻,有的是大門,正是這些界限的存在,無形中劃定了人們的交際圈。但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在養老院中的老人超過80%認為在養老院能結交更多朋友,擁有更大的交際圈。由此可見,老人是需要更多交流的人群。打開封閉小區可以打破那些界限,模糊小區的概念,形成一個更大的圈子,這樣可以使老人們更好地走出封閉小區的小圈子,去擴大自己的交際圈,結識更多的朋友。這樣有利于老人的精神健康,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1]湯坤元.老年住宅建筑智能化設計[J]建筑電氣,2015(05).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項目編號是: 20151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