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李來 王白根
節能服務環境下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新方法
汪李來 王白根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安慶供電公司 安徽安慶 246000)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對電能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社會對電力企業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不僅要能夠滿足供電的安全性和持續性,還應該深入落實節能減排的基本國策,在節能服務環境下,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協調規劃。目前,我國傳統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法還存在很多誤區,沒有將節能服務貫穿與整個電網運行的過程中當中,不利于電網資源的合理利用,影響電力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節能服務環境;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
電網綜合資源的使用在電力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電力企業穩定發展的先決條件。電力企業在進行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時候,應該結合現階段電力企業在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了解電力資源的實際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為電力資源的供給量提供基本保障。近幾年來,各個國家都在實施節能減排的計劃,電力企業要想長期發展也應該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合理的控制,降低電網綜合資源浪費的情況,推動電力企業的健康發展。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實施是建立在節能服務的基礎上,在節能服務環境下,滿足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工作、學習中對電能的需求,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電網綜合資源的合理控制,找到能夠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協調規劃的新方法。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新方法應該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結合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進行分析與完善,有針對性的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協調與規劃。在進行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時候,主要以電網綜合資源為主,ESCO為輔,電網綜合資源與ESCO之間時刻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扶持的關系,可以說在實際規劃過程中,而這缺一不可。另外,為了更好的提升電網綜合資源的利用率,應該改變傳統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工作模式,由單一的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1]。
2.1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開展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之前,首先要進行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針對國家政府、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進行分析,了解現階段電力企業的發展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做出計劃調整,尤其是要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進行分析,明確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發展目標,根據發展目標來明確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的發展方向。以上準備工作都做好以后,才能開始進行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
2.2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的設計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的設計應該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分析,明確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落實的重點與難點,并且針對方案落實中可能存在的缺陷進行整體分析,更好的發揮出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效果。有關部門應該對電力企業上交的電網綜合資料進行系統的審核,對這些資源進行歸納與匯總,結合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將紙質數據向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向,為信息資源的利用和統計都提供了便利。在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設計的時候,應該在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干預和規劃,確保其效果能夠充分發揮出來[2]。
2.3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的實施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方案確定以后,就可以根據方案中的內容進行實施,在進行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的同時,全面審核電力企業的供電情況,充分考慮到外界環境對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造成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這種影響。一旦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要及時與設計人員、技術人員進行溝通與協商,在第一時間對缺陷進行處理與改進,避免出現更加嚴重的損失[3]。
2.4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后的監督與評價
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雖然結束了,但是電力企業的運行卻并沒有結束。電力企業應該委派專業認識對電網綜合資源進行監督與管理,及時做好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的評價,找到工作落實中的優勢與劣勢,吸取優勢與劣勢的經驗,明確電網綜合資源的運行模式,為以后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積累更多的優秀經驗[4]。
綜上分析可知,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是電力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電力企業運行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也應該結合目前形勢進行調整,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基本國策,在節能服務的背景下開展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工作,推動電力企業的健康發展。
[1]曾博,董軍,張建華,曾鳴.節能服務環境下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新方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09:34~40+96.
[2]程哲鵬.節能服務環境下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新方法分析[J].科技傳播,2013,20:90~91.
[3]高健芳.淺析節能服務環境下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新方法[J].科技經濟市場,2016,09:31~32.
[4]魏艷花,徐劍.節能服務環境下的電網綜合資源協調規劃新方法[J].山東工業技術,2014,19:151.
TM732
A
1004-7344(2016)33-0077-01
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