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
對學生職業語文能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分析
王野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省遼源市 136201)
在漢語遭遇“國內冷雨,國外熱火”和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國家標準即將推出的新時代背景下,高職語文教學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所以,根據國內外新形勢變化和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本文認為應結合學生專業發展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活動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課外文化活動,帶領或指導他們參加和語文教學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多元化地培養高職學生的語文職業能力。
高職語文,能力培養,教學分析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是一門終生課程。小學生也好,中學生也好,大學生也好,大師級的語文教育家也好,都應不斷地學習語文。
在目前眾多的專業與課程建設中,“大學語文”處于弱勢地位,高職高專學生的母語應用水平普遍較低。多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針對大學語文的教育功能與課程定位進行著不懈的研究與探索:有工具教育之說,有文學教育之說,也有大人文教育之說。在他們執著精神的感染和鼓舞下,我們也走進了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的行列,步履維艱。
高職語文教學應該滿足如下特色:
(1)務實不務虛,姓“職”不姓“普”。我國高職語文的教材建設起步較晚,有一個“邯鄲學步”的過程,多少年來總是套用著“大學語文”的課程體系,缺少自己的建樹。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類型。現在的大學語文諸版本中的閱讀文選多收集文學作品,主要擴展文學-常識教育,即文學史常識、文學創作常識和文學語言常識。筆者認為,“三常”教育是大學語文遭遇尷尬的癥結之一。高職語文的教學應從“常識”教育向“語用”教育過渡,即注重事務語體、科技語體和口頭語體的應用教育,面向職業環境,注重“準確”、“精確”、“明確”的語用色彩,稱為“三體”教育。“三體”教育是一個與“三常”教育有明顯區別的職業發展教育。“三體”教育比“三常”教育更能體現“母語本位”的大學語文教學思想。
高職語文的教學應注重實用性,應該走實用閱讀、實用寫作、實用口語和辦公自動化能力培養的職業發展路線,應該面向職業環境“基于工作過程”強化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還應該利用語文教材的大人文屬性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場生存能力。高職生知識起點相對較低,如果采取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對高職生實行惡補,就會事倍功半。高職語文老師應該把具體的崗位和具體的語用結合起來進行職務細分處理,力求務實,每一項知識和能力都可以和具體的崗位職責掛鉤,做到學以致用,這對于提高高職辦學水平,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素質,活躍人力資源市場,增強個人就業競爭力,保障社會用人質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2)教學工程中應該“吸洋且納土,尚今又存古”。世界已進入文化密切接觸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沒有國界,思想沒有國界,產業、貿易、金融等經濟行為也開始超越國界。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的跨文化素質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職場生存能力。光懂得我國的歷史不夠,“言必稱希臘”也不行;割斷歷史不行,從故紙堆里鉆不出來更不行。高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在選文上既關注歷史,也弘揚今天的進步;既立足本土,又吸納世界文化的精華,視野寬廣而厚實。
眾所周知,語文教材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工具,也是語文教育的載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文化資源的精神糧倉,凝聚著人類豐富的文化精髓。從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高專“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中,精心選取了部分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高職全院各專業高職語文課的必修內容,并在整體課程設計和單元課程設計中,對該部分內容制定了詳細的教學目標,包括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以及能力訓練的各項任務。其目的是通過語文教育的過程,使學生掌握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進一步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在接受優秀文化熏陶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促他們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職語文教學課程不僅關乎受教育者語文水平的提高,而且關乎一代代中國人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甚至關乎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繼承、弘揚和發展。我國的高職語文教學歷經近30年的風風雨雨,既有收獲,也有教訓,我們期待新世紀高職語文教學走向更加光明更加燦爛光明。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我國市場經濟的份額不斷增大,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相關的就業崗位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另一方面講,這對高職教育的人才需求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學生職業生涯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的高職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很多問題,并且明顯地阻礙著高職優秀應用型技術人員的發展,從而導致高職教育的發展很難適應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所以,教師應該用積極樂觀陽光的心態,在高職語文教學工作中積極采取多種多樣的可行性策略以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技術優良人才。
[1]原 童.培養語文職業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發展[J].理論經緯,2010(5):11~15.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大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吳銀霞.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J].科技信息,2010(13).
[4]趙越.緊扣職教特點,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6).
H193
A
1004-7344(2016)33-0036-01
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