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瑤
塑料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與控制措施
陳璐瑤
(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410014)
在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下,各類塑料制品用量越來越大,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石油資源消耗、耕地土壤保護、人體健康方面都有著不良的影響,但是,塑料的這些負面影響都是可控的。本文主要針對塑料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與控制措施進行分析。
塑料;環境影響;控制措施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全球人口呈現逐漸膨脹的時代,人類過度消耗有限資源,致使環境嚴重污染,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塑料作為污染源的一種,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西方國家對塑料是否污染環境問題進行了爭論,如何正確評估塑料對環境的影響,本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多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塑料的需求及生產日益增多。全球塑料產量自19世紀50年代一百多萬噸,上升到19世紀90年代的一千多萬噸,上升速度遠遠大于其他行業。由于塑料使用量增多,塑料垃圾也相應增加,塑料包裝材料大多是一次性用品,這就造成塑料包裝材料成了垃圾的主要來源。塑料包裝材料在塑料總消耗中占到三成左右,是份額占到最多的產品,也是產生塑料垃圾最多的。如果這么多塑料包裝垃圾不能及時處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會不變質、不腐爛,如將其燃燒更會帶來二次污染。因此,塑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引起大家的關注,國內外有些學者呼吁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產品。受到批評最多的就是聚氯乙烯。
在聚氯乙烯的各種呼吁禁止聲討中,有關數據證明,多年來,聚氯乙烯產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產量在逐年增多的趨勢。經過幾十年研究證實,聚氯乙烯在消費市場和高端領域均是難得的好原料,聚氯乙烯不會比其他材料對環境造成更大污染。經研究證明,紙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是塑料的很多倍,而且生產成本比塑料高一倍。因此,全面禁止含氯企業的生產聚氯乙烯不是科學的,是荒唐的。過去的七十多年中,人們對氯的認識有些片面性,當今社會中,氯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還在健康和生活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一些新型塑料制品誕生,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環保性能。要證明塑料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就要將塑料與別的材料綜合對比后才能看出。如:鋼鐵屬于傳統的高消耗、低效益、污染最大的材料。塑料正好相反,用塑料下水管能耗只有鑄鐵管的1/5,塑料用的時間更長,一般情況下不用維修。塑料因質量輕、韌性強和阻力低等優勢,市場的需求越來越高。19世紀50~90年代,全球塑料產量翻了65倍,而鋼鐵產量只翻了三倍。
3.1 回收是解決塑料污染的重要方案
由于塑料具有回收再利用的優勢,是最符合全球經濟發展要求的,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國際上都加快了對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研發。為方便塑料的回收再利用,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①對塑料廢物加大監管,盡快出臺相應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環境保護意識,養好良好衛生習慣。處理塑料垃圾時,分類投放;②塑料制品在設計時就要想到今后產品回收利用問題。
塑料生產企業往往不重視塑料回收問題,造成浪費。我們要向有經驗的企業學習,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次品、邊角料都重新按比例摻和到新料中,因此,減少了浪費,還降低了成本。
3.2 開發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解決“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徑
一次性快餐盒食品包裝材料很難回收利用,因此,發展可生物降解的復合材料,才能解決污染問題。我國很重視此項工作,有北京一家公司研發成功,并在鐵路沿線投入使用,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3 減少不必要的使用
過度包裝就是一種浪費,這是當前多個媒體積極宣傳的環保詞。減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生產廠家就要從設計上技術革新,增加產品的利用率。此外,我國塑料工業的發展策略要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領域,推動塑料在汽車、建筑、機電等方面的發展。在我國北方取暖推行塑料窗能達到明顯的節能功效,符合長遠的經濟利益和戰略發展。
3.4 發展新型回收技術
目前,回收塑料的技術包括兩種類型,即熔融再生技術與化學循環利用技術。熔融再生技術就是將廢舊材料進行加熱融化,完成后重新進行塑化,再通過切斷、粉碎、加熱、融化等工序對廢舊塑料進行處理,是現階段最為常用的利用途徑。化學循環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已經逐步成熟,是現階段研究的熱點,該種技術是在熱和化學試劑的作用下高分子發生降解反應,形成了低分子量的產物,產物可進一步利用。目前化學循環的主要方法有熱裂解和氣化等技術。日本富士循環公司開發了將廢舊塑料轉化為汽油、煤油和柴油技術,采用ZSM-5催化劑,通過兩臺反應器進行轉化反應將塑料裂解為燃料。
實踐證明,塑料材料是一種能夠代替木材,也能頂替鋼的產品,而且還是最重要的高科技材,它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材料所不具有的。因此,對于這種材料,我們要辨證的看待其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利用塑料的優勢為我們的生活來服務。
總之,經研究證實,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是可控的,當前,塑料的原料是石油,石油又是全球儲量有限的資源,最終會出現短缺,面臨枯竭。開發新能源,是當前能源專家一直不懈努力的問題和研發的方向。
[1]蘇榮,吳俊文,董煒峰.廈門海域海漂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潛在生態風險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03).
[2]蘭紅燕.淺析我國海洋環境污染及防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3]劉志剛,王志偉,胡長鷹.塑料包裝材料化學物遷移試驗中食品模擬物的選用[J].食品科學,2006(06).
[4]金立享.淺談我國塑料食品包裝中常見的各種安全問題[J].中國包裝工業,2011(06).
TQ320.75
A
1004-7344(2016)33-0281-01
2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