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英龍
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的推廣
申英龍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610036)
在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下,農民不斷的增產增收,農村住宅的新建與改建率也逐年上升,如果可以在農村住宅中推廣節能技術,將有效降低能耗,為人們提供一個宜居環境。本文主要針對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進行分析。
農村住宅;節能技術;推廣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絕大多數的人居住在農村,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農村住宅條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資源遼闊,但是人口眾多,資源耗費量大,因此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是現在社會的首要任務。現階段的農村住宅還是采用的傳統的模式,很少運用節能減排的建筑材料,而農村住房在我國建筑施工中所占的比例比較高,因此,農村住宅建筑施工中節能技術的推廣,有利于我國的長遠發展。
1.1 缺乏節能的思想觀念
在城市的建設施工中,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材料的實施已經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廣。農村住宅建設中,由于觀念的落后和技術的不成熟,大多數的農民還是選擇傳統的建筑材料,對于新型的節能材料:①可能認識不足;②因為經濟原因不愿意選用,現階段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的推廣比較滯后,影響著技能技術在農村的發展。
1.2 技能技術落后
農村住宅節能技術涉及到建筑施工的方方面面,例如:村落的整體規劃、節能材料的選用、新能源的使用等等,在現有的農村住宅節能技術中,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可能某一單個的技術比較成熟,但是對于農村住宅的節能推廣沒有一個總體的規劃,造成村民也不愿意使用節能產品,這給制約著住宅節能技術在農村的推廣。
1.3 受地域條件的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農村住宅遍布在全國的各個角落,不同地域的氣候和環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東北寒冷、西部干旱、南部炎熱多雨,不同的氣候特點對于建筑材料有不一樣的要求。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建筑節能材料應對不同的氣候特點的通用性較差,這也影響著住宅節能技術在農村的發展。
2.1 進行總體的規劃設計
合理的規劃設計是保證農村住宅節能性能良好的基礎,也是在農村順利推行的保證,農村節能技術的規劃實施必須要依據農村住宅的現有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節能性能的改良,農村住宅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大,門窗多采用鋁合金材質的產品,我們應依據這些條件進行改良。此外,在新農村住宅設計中,要深入研究當地居住建筑和居民的生活,對當地的建筑文化進行充分發掘,并把這些代表地區所特有的文化特征體現到設計的細節上。
在進行農村住宅總體規劃時:①對于農村住宅的選擇,應該選取人口密集的地區,若是山區可以選擇靠近山體的位置,這樣可以解決農村住宅夏熱冬冷的缺點。②要合理的利用土地,現在農村的宅基地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有些不利于通行的宅基地會被人們棄用,這就需要總體的規劃,保證每寸土地都發揮應用的用途。③農村住宅由于面積大,墻體薄,普遍存在著夏熱冬冷的特點,所以應該選用保溫隔熱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并且建造坐北朝南的房子,便于采光,另外也要合理設計窗墻比例,以利于房子的采光、保暖、通風。
2.2 圍護結構保溫技術的應用
圍護結構是在農村住宅普遍使用的保溫技術,它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可以在原有住宅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這樣不僅可以降低住宅使用過程中的維護費用,還可以保護周邊環境,改善屋內的居住環境。現階段使用的圍護結構材料主要是草磚,草磚的主要材料是稻草、麥秸,它是利用草磚機用鐵絲或繩子將稻草或麥秸壓制而成,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保溫隔熱效果好,并且有利于環境的保護,是適應現代節能減排需求的高性能產品。與傳統的保溫材料相比,草磚的熱性能更穩定,并且草磚本身是綠色無污染的產品,使用期完成后可以回歸自然,自動降解,不會給環境造成任何污染,草磚已經推廣就引起了大量的關注。
2.3 積極利用新能源技術
新能源技術的應用也是農村住宅節能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隨著現在環境的日益惡化和資源的緊缺,使用新能源的產品對于社會的長遠發展有積極的意義。現在農村節能技術中利用最多的是太陽能,農村地域寬廣,有充足的光照,這就給太陽能技術的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利用太陽能采暖、發電等。新型的農村發展中,將太陽能集熱器與房屋屋頂融為一體,這樣既可以解決冬天的取暖問題,也便于一年四季熱水的供應。現在太陽能在農村住宅中普遍使用,我們要不斷進行技術研究,以提供更好的節能服務。
總之,在環境日益嚴重的今天,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的推廣有積極的意義,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能解決農村社會中存在一些問題,讓農民有一個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也有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
[1]劉建龍,陳文,譚超毅.農村住宅節能技術研究現狀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01).
[2]董海榮,祁少明,韓春詠.冀北嚴寒地區農村住宅節能設計的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09(08).
[3]閆有喜,徐放.浙江省山區農村住宅節地規劃技術的構建與應用[J].小城鎮建設,2011(04).
[4]洪光榮.農村住宅集聚建設可行性研究——基于梅嶺村住宅規劃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03).
TU241.1
A
1004-7344(2016)33-0329-01
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