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營造出不同人格內涵的角色,以映射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真實存在。而美國影片在這方面尤為突出,其能夠從“自我”“本我”“超我”的三重人格準確地為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定位。在主線上,也能夠將時間把握得恰到好處,用以輔助人物形象的刻畫,凸顯他們的人格魅力。所以,美國影片習慣將重心放在對人物人格內涵的塑造之上,以表達電影中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美國影片;人格內涵;精神內涵
不同人物的人格內涵是構建一部電影的重要環節,這樣才能夠準確地傳達出影片的精神內涵。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可以分為“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從多元化的角度去展現出多重人格的內涵。美國影片在這一點上造詣頗深,成功的影片也比比皆是,本文則將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的解讀。
一、多元化的角色定位
電影是一種集視覺和聽覺于一體的媒體形式,想要更好地傳達內涵,就必須將角色的定位做到細致入微,對不同人格內涵的詮釋便是電影中心思想的一角。而對電影中人物人格的刻畫因為影片形式的多樣化可以細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影片的整體語言結構、人物的語言特點解讀影片;另一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從人的大腦思維能力方面進行分析,以此作為基礎細化影片結構。學者弗洛伊德曾對此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并著《夢的解析》一書。他的觀點是:大腦思維是根據學習而構建的,也分為淺層次和深層次兩個方面。同時他從三個方面分析人格,分別是“自我”“本我”“超我”,這三方面創立了他的基本理論。而對于人格內涵的解讀,就應該從最基本的“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入手,才能更容易捕捉到要領。在美國影片中,有很多比較典型的代表。
從哲理角度去分析觀眾的內心,人的心理構建可以形象地想象成珠穆朗瑪峰,一座雄偉的山峰。如果你爬不到山頂,你永遠也不知道山間的魅力,你永遠看不到其雄偉壯闊之景,你永遠領悟不到山峰蘊藏的能量。當你到達山腳下就實現了“本我”,它是人類心理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首先要學習的內容,它涵蓋的范圍也比較廣泛,例如人的生與死;如果你繼續爬到山腰處,那么就實現了“自我”,在攀爬的過程中你學會了一些額外的技能,它讓你成長起來,能夠實現自我控制,讓自己的思維能力構建起一個框架,逐步對社會有了認知能力與分析能力;當你攀爬到頂峰之際,你就達到了“超我”境界,它讓你變得更為成熟,它包含了之前的兩方面并且其境界大于前者,讓人們的內心世界變得強大。因此可見,對人物人格內涵的詮釋是打造一部好電影的關鍵之一。
二、解析電影人物的人格
美國影片對人物性格的構建,大多都遵循“自我”“本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影片《記憶碎片》一開始,主要人物出來時就拿著一張朋友的照片,但是這張照片中滿是血跡,主人公的表情也非常嚴肅,手逐漸開始顫抖,血跡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觸動了觀眾的內心世界。繼續仔細觀看,影片仿若讓時間倒流,這樣人們看見的結果就像是殺人的場面,這種敘事的特點你細致地品讀會發現其中的意義所在。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人們不能體會到其中的過程。但是采用倒敘的方式,由結果引出過程,可以讓人們深深地體會到其過程的真實性,觀眾在潛意識中清晰地了解到角色的人格。順暢地將一條線索從頭至尾貫穿下來,給觀眾營造一個清晰的“認知”過程,能夠從中完全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內涵,自然更能贏得觀眾的歡心。
黑白色調的鮮明對比,從影片的一開始就將主人公的動作和性格襯托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直截了當地洞察了主人公的內心。主人公因為生活環境及經歷事件的影響,導致了他的內心世界充滿疑慮,不敢面對任何事物,甚至只相信自己。當主人公在賓館住宿時,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床頭,周圍的環境也異常寂靜,主人公在這時的心理世界是安靜的,實現了自我控制,能夠理性地分析自己,這就相當于達到“自我”境界,能夠在外界面前把握好自己的內心,左右自己的想法。這時的主人公想要弄明白周圍的情況以及具體的時間,當然人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想法也是最基礎的,在一個穩定的社會表現出自己的欲望。因此,完全對立的黑與白更能與這種環境相匹配,也更能襯托出主人公的人格特點,讓電影內涵的表達更加直白。
角色的人格決定了他們在處理事情上所選擇的方式方法,也直接決定著劇情的發展與深入,更影響著整部電影的精髓。因此,隨著劇情的發展,主人公與其中的一個男演員來到了偏遠地帶,并且走進了一個黑黑的屋子,就在這時主人公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相片,相片上有警告自己的話,讓自己遠離那個可惡的男人,主人公掏出了槍并指向了那個男人。從這一情景與之前的情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男人殘忍地殺害了主人公的愛人,觀眾此時可能認為主人公想要伸張正義替愛人報仇,但是主人公突然說道“你清楚嗎?”這時那個男人才明白事情的緣由,但是最終主人公還是用手槍擊斃了那個人。從主人公的行為動作,可以為這個角色定位,準確地判斷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可以使觀眾不僅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還了解了劇情及影片的主旨,也使得影片的整體節奏恰到好處,創造了一個新型的電影敘事風格。
深入了解與主線相關人物的人格,可以更好地幫助觀眾分析影片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涵與中心思想。所以,電影的種種情節都表現出主人公是一個病人,他有時清楚,有時糊涂,并不明白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是一個典型的失憶患者,他的過激行為并不是他十分清楚事情的因果,只是通過影片開頭提及的照片而引發的,他根據自己對照片的理解,這就是他的殺人動機,也就是根據他理解中的事情,想要給自己的愛人一個交代。這些內容都是導演精心刻畫的,通過這一典型的事例可以理解主人公心中的“自我”,給主人公一個更準確的定位,讓影片的層次清晰明了,這種行為也就迎合了電影的主題,并且引導著觀眾的心理,使其心理根據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深受觀眾的喜愛,也表達了影片的主旨。
主線是引領電影順利開展的一個關鍵所在,而角色人格也會隨著劇情的延伸變得越來越立體和飽滿。就像電影《記憶碎片》中的泰迪,當他剛剛表示愿意找出事實并將其告訴主人公時,主人公卻在匆忙中看似巧合地選擇將子彈擊出。這樣的設定必定蘊含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在腦海中的回憶與事實真相之間,主人公做出了清晰的選擇。他摒棄了事實與真相,對他來說,腦海中的回憶更加重要。而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別,無法簡單地對其進行比較衡量。主人公篤定地堅信自己的記憶是真實可靠的,他所篤信的記憶由相機記錄的瞬間和他日常在筆記中的敘述組成。他主觀地創造了自己的記憶。然而事實與記憶往往不盡相同,存在巨大差別。潛意識對記憶影響巨大,但人本身卻往往無法感知潛意識對其自身的影響。被潛意識所左右的記憶與事實真相相比較,人們不難發現,記憶的真實性已所剩無幾。這時的主人公與影片最初的主人公并無差別,他始終選擇用個人臆斷來打造虛幻的“真實”。這樣的“真實”如同高樓建立在流沙之上,不能讓人信服,與客觀事實相去甚遠。主人公不過是生活在自己憑空想象出的美好世界中罷了。他將一張照片中反映出的影像當作絕對真實的現實世界,并任性地以自己個人的喜好做決定,這種自私的表現就是“超我”狀態的真實體現。
通過理論分析與實際電影中角色人格的結合可以得出,經由大腦冷靜分析判斷后做出的舉動可以克制“本我”天性中沖動莽撞的那一面,即通過理性的壓制達到“超我”狀態。而這種由理性、冷靜主導的狀態并不是絕對正確、完美的,在真實世界中,這種狀態亦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它的根基是人的理智思考,而這一根基在對現實情況思考、判斷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回憶并重新構造真實世界,這種狀態無疑有著更為強大的破壞力。探詢其本質,主要因學者弗洛伊德主張人類生而有之的能力導致了多重人格的產生,認為這才是其根本原因。而人類生而有之的能力也趨向于許多方面,無法輕易概括歸納。綜上所述,“三我”的狀態處于人是非倫理中的灰色地帶,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
男主人公的人格在“超我”和“自我”之中不斷變換并向前推進,同時也將電影的主題思想慢慢展現了出來。男主人公向路人詢問路線,堅持要將路線畫在紙上才罷休,對他而言,值得人依賴相信的不是腦海中的客觀回憶,而是由自身主導控制產生的回憶。他愈加習慣于憑自身的主觀臆斷來判斷真實世界這樣的思考方式,他憑空創造出的回憶掩蓋了現實世界的真實。而這種日益深切的思考、行為模式主要體現在他擔心記憶不夠精確,所以將珍貴的文獻資料刻在身上。主人公在一通電話中提起“澤斯美”這一名字,以“回憶的模糊與存留”為根據將自身與澤斯美相互比較、發表評論。澤斯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怎么會在陷入“自我”這種特殊的人格狀態時被人拉出來并進行了評論呢?
影片按照從后至前的時間先后順序敘述故事的情節發展,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出了“娜塔莉”這一對情節起很大推動作用的人物。男主人公與娜塔莉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他向娜塔莉說明了自己內心中對真實世界的看法。當視覺官能切斷了與世界的直接聯系,真實世界依然鮮活地佇立在那里,并不會因這些微小的因素而受到任何影響。他在與泰德交流時曾說:“客觀事實才是做事的基礎、憑據”,還有“如果你能真正掌控事實的運轉,那回憶是否清晰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這些話與男主人公在和娜塔莉對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相得益彰。
影片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出別樣的風格特點,為角色不同人格的塑造做出了良好的鋪墊與襯托,也使文章的主旨顯露出來,就好比主要線索與次要線索之間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相互協調。影片在刻畫情節時深深地吸引觀眾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強烈的欲望,影片把查找真兇作為發展的開端,讓觀眾產生無限的遐想,由此讓觀眾從更深一層的角度理解影片的真正內涵。另一方面,影片通過刻畫主人公的病因,來增加影片的懸疑性,進而體現“自我”“本我”“超我”三重人格,從人格的角度出發準確地定位角色,這也就讓觀眾更加期待影片接下來描繪的內容。
最終,主人公實現了“超我”的形態,主人公把自己的所作所為理想化,根據自己對照片的理解去尋找仇人,并用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他。在此之后他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忘掉事情的經過,實現“超我”的同時并不承認自己犯下的過錯。電影從一開始敘述的“本我”狀態,表現出與常人相似的鎮靜,再到后來達到了“自我”狀態,最后在高潮的部分影片將主人公刻畫為“超我”狀態。通過對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出“自我”“本我”“超我”三重人格,從三重人格的角度出發,準確地定位人物角色,將影片內在的主旨表達出來的同時被觀眾所接受與理解,使影片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三、結語
美國電影迄今為止仍然引領著世界電影前進的步伐,其在很多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而對人物人格內涵的詮釋更是相當到位。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電影的要求也不再僅僅停留在宏偉的場景和震撼的畫面效果上,而是更加關注人物的人格內涵,并從中捕捉其精髓。美國電影《記憶碎片》對人格內涵的詮釋則是非常細膩的,分別從“自我”“本我”“超我”三個方面進行,挖掘其中非常細膩并且貼近生活的一面,盡可能地切合觀眾的心理需求,甚至細致到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當然,這也是國產電影需要認真解讀并且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邱路.后現代敘述狂歡——解析影片《記憶碎片》敘事策略的修辭格運用[J].電影評介,2011(11).
[2] 唐喆.從電影《記憶碎片》看影視敘事時間[J].電影評介,2013(05).
[3] 楊燕.記憶迷宮與心理黑色——淺析《記憶碎片》[J].大眾文藝,2012(05).
[4] 余亞茹.思維的考驗——從敘事學角度看《記憶碎片》[J].電影評介,2012(06).
[5] 王昊陽.《記憶碎片》的精神分析讀解[J].電影文學,2014(23).
[作者簡介] 龔家慧(1984—),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