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城記》是一部反映經歷社會變革期的國營420廠幾位普通員工人生經歷的文藝片。影片采取類似紀錄片的敘述方式,通過幾名曾經在420廠工作的普通員工面對面采訪,用歷史感的鏡頭給觀眾展現出普通人在經歷變革的時代,面對人生巨變時的心路歷程。雖然影片中每個人境遇和結局大不相同,有的安度晚年,有的則顯得特別失落,有的則仍然在商海中拼搏,但無一例外,他們對于明天都抱有堅定的信心。
[關鍵詞]《二十四城記》;精神財富;生活態度
作為賈樟柯導演的著名文藝片,《二十四城記》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部影片用獨特的視角記錄歷史變革期間的420廠幾名普通人物的心路歷程,影片采用了類似紀錄片的模式,通過大量的對話,直觀地展現出普通人物在面對個人生活前所未有的改變時的心路歷程。[1]
一、沉默的何錫昆
何錫昆是廠里的鉗工,而整部影片正是從何錫昆對老修理工的回憶開始的,鏡頭一轉,是他與老師傅再次重逢時的激動和熱淚盈眶。面對鏡頭,他并沒有談及當下的生活,甚至也沒有提到如何在困難時期生活,更多的時候他顯得非常沉默,似乎沉浸于對往昔歲月的留戀。也許有人認為,作為一個失意者,他只能夠對曾經美好的歲月進行回憶,不愿意去面對現實的困難。但這卻是極大的誤解,對于他那個時代的人,無聲地承受是面對困難最好的方式,他不需要叫喊,也不需要抱怨,安靜地做好手頭的工作,坦然地應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就足夠了。站在何錫昆的角度,無論社會發展怎樣變化,作為一個普通人,明天仍然是美好的。只要人在,能夠有機會跟朋友、師傅聚在一起,那就是莫大的快樂。至于困難,那只是人生經歷中注定遇到的小麻煩罷了,而人生本來就充滿了風浪,這點困難在他的心中是正常的,無聲的沉默就是對生活最好的回應。
二、安然退休的關書記
關書記全名關鳳久,他一直在420廠和換名后的成發集團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曾經擔任成發集團保衛科長,退休前的職務是廠黨委副書記。與420廠的離開員工不同,他選擇了留在420廠,與工廠一起面對困境。難以想象,在效益差,甚至開不出工資的工廠,他是如何度過并熬到了現在的。因此在介紹現在的成發集團時,他充滿了自豪感,雖然難免帶有官方的口氣,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他對現在的生活還是非常滿意的。
關書記是個樂觀的人,對于420廠和他所經歷的低潮期,他認為這是時代的發展要求,他們所付出的回報正是成發集團現在欣欣向榮的局面。關書記卻只字未提那段黑暗的歷史。也許,那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已經是屬于過去了。既然已經邁過了那道沉重的門檻,而現在的成發集團新的領導班子已經跟上了時代的腳步,他也可以在家安度晚年,偶爾回來看看曾經工作的企業,分享一下老企業不斷成功的喜悅。
三、貢獻一生的大麗
郝大麗是廠里的第一代女工,為了建設420廠,從遙遠的東北來到了成都。為了支援祖國建設,她服從了組織的安排,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甚至在路上失去了孩子。到廠后由于工作努力,成績優秀,她曾經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稱號。如此看來,大麗似乎不是一個悲劇的人物。然而,當420廠轉變為成發集團后,大麗看起來已經落伍于時代,她甚至不適應現在年輕女性習以為常的妝面。雖然偶爾臉上會有含而不露的憂傷,顯出她不服老的樣子,但她內心卻始終是平靜的。她始終堅守自己的生活節奏,用處事準則應對變化的人與事,雖然老套,不合時宜,但在她的內心,有著屬于自己的堅持,正如一口東北口音從未改變。雖然影片中的大麗有著明顯的失落感,經常會表現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讓她有點不愿面對現在。但她卻沒有太多的抱怨,即使一個人拿著吊瓶輸液時,也沒有見她有過多的言語。對于她來講,生活不會更壞了。而對于明天,她沒有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夠平平淡淡地過好每一天,便已經心滿意足了。
四、美麗的顧敏華
顧敏華是整部影片中極富個性的人物,也是最大的亮點。作為一名知青,她來自上海,因此身上自然而然繼承了上海女人與生俱來的優雅。顧敏華在420廠的崗位是工藝質檢員,這是一份輕松而且重要的工作。而在廠里,因為長相漂亮,她被人稱為廠花,受人尊敬。在企業的變革來臨時,她本可以繼續在廠里做她那份穩定的工作,暫時逃避大潮的沖擊。但是,她卻做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決定,離開單位,選擇自主創業。然而生活是殘酷的,她并沒有獲得商場的成功,為了生活,她當過銷售員,還辦過公司,還批發過有名的天府花生,但都沒有取得成功,最后她還是回到了成都。雖然經歷坎坷,她卻并沒有“隨波逐流”,正如同她輕易放棄了在常人眼中輕松享受富有生活的選擇,拒絕成為富商家孩子的后媽,而是追尋自己的內心,獨自面對生活。在她的身上,能夠清晰地看到老420廠人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敢于直面困難,對著看起來不明了的未來仍然持有堅定的希望。[2]當問到一個人生活的感觸時,淚中帶笑的她甚至說道:其實一個人也蠻好的。雖然青春不再,她也不再是那個美麗的“小花”,她喊出了,即使不是“標準件”,也不是“報廢件”的口號。對于她來講,她可能不能再像在工廠一樣,為國家生產用于機器的零件,但她仍然可以用自己的雙手,用辛勤的汗水為社會創造財富,實現自己的價值。作為曾經的420廠的“小花”,她并不需要別人的憐憫,也不屑于用美貌換得金錢,她所追尋的是屬于內心的生活。總有一天,她會通過自己的雙手收獲屬于“小花”的幸福時光。
五、堅守的宋衛東
宋衛東的父母都是420廠的工人,像許多國企的員工,他們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人生,即遵循他們的腳步來420廠上班。而恰恰此時宋衛東收到了大學的通知書,兩難之中,宋衛東卻做出了出乎現代年輕人意料的決定——留在工廠上班,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為此,他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那就是心愛的女友離他而去。于是就這樣,宋衛東一直留在了420廠,他從普通的工人做起,憑著能力和苦干,他先后擔任了420廠的車間主任,當企業改制為成發集團后,他又應聘成為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
在鏡頭前,能夠清晰地看出,他對420廠有著超乎想象的熱愛,以至于放棄了大好的前程,留在工廠做了一名普通的員工。但留下不走并不意味著只是重復父母的生活,他內心的向上正如曾經流過汗水的籃球場,即使被束縛在一塊固定的天地,也要拼搏出精彩的人生。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宋衛東都始終與420廠在一起,而且正是他通過出售廠區土地的方式來獲得急需的發展資金,并在產業園內建設出新廠的形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420廠。作為工廠的子弟,宋衛東接下了父母的“班”,更接下了發展的重擔,他用行動將420廠帶出了困境,正如即將變成高檔住宅小區的老廠區,他的明天注定是輝煌的。
六、淡然的侯麗君
侯麗君是420廠里的一名維修工,雖然工作上兢兢業業,但是和廠里的很多普通工人一樣,她成為第一批下崗的女工,談到下崗后的生活,她顯得非常平靜,由于缺乏一技之長,她只能靠手工縫紉生活。雖然縫紉的工作辛苦,收入又少,但她顯得很滿足,正如她對著鏡頭說的那句話,人有事做,就會老得慢。[3]而當問她在420廠的經歷時,她還是很開心地談起了當時與廠里其他的下崗女工吃散伙飯的場景。很驚奇的是,侯麗君并沒有流下眼淚,相反卻顯得十分樂觀。對于她來講,雖然離開后,她沒有了體面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往,但是,她的身上也沒有了體制的過多限制,她可以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侯麗君的鏡頭中,淡然是最為直觀的感覺。在可以預見的日子里,她依然會重復現在的手工活,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這種安穩的生活正是侯麗君所向往的日子。
七、追求希望的娜娜
娜娜同樣是工廠里的廠二代,而且是一個有著叛逆性格的小姑娘。作為420廠年輕的一代,她的父母都是420廠的老工人。就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她也曾經有著像許多少女一樣的美夢,去香港買喜歡的衣服,住在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但她卻不想進入工廠,于是她選擇了逃離,獨闖社會。可現實是殘酷的,她并沒有找一份合適的工作,直到影片結束,她的工作仍然是開著漂亮的甲殼蟲車,忙著為有錢的太太們掃貨。雖然如此,她卻仍然向父母承諾,有朝一日她會用自己的雙手掙錢,將給他們二老在市里買一套房子,幸福地安度晚年。娜娜最后的鏡頭是站在四川廣播電視臺的塔頂,迎著風的娜娜眺望著整個霧蒙蒙的成都,當娜娜的鏡頭結束時,窗外是繁華的現代都市,不遠的將來,某棟樓房中也許會有一間屬于娜娜的寬敞房間。[4]
八、成功的趙剛
整部電影中,趙剛所占的戲份并不多,而且只是被安排在片尾出現,然而他的出現卻有著不同尋常的隱含意義。他用了長達5分鐘的獨白,講述了他與420廠的淵源。趙剛的父母同樣是420廠的工人,這一點與宋衛東和娜娜的經歷類似。當趙剛到被父母送到廠里時,他面對的工作仍然體面且收入不菲,付出的代價就是面對著可能與父母相同的命運。然而在他出去走了一遭后,他突然意識到他所需要的是與他的父母不一樣的生活,他應該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否則他有可能像父母一樣一生都面對單調、枯燥的工作。因此,他下定決心離開了工廠。經過一番打拼,他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主持人。
雖然趙剛有著與父母明顯不同的想法,時代賦予了他更多的自由意識,但是言傳身教的影響卻明顯存在,即他繼承了老一輩人的精神財富,以平常心對待生活的態度,以苦為樂,不畏困難,面對失敗,愈挫愈勇的人生。除此之外,他還有著難得一見的自我認識,對自身的能力有客觀的分析。有趣的是,在舉行420廠土地轉讓的現場,正是趙剛擔任主持人,而他用這種方式送別了他父母的過去,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影片還穿插一個叫楊夢月的小女孩,她正在廣場上滑著旱冰,遠處就是她父母工作的成發集團,她的身上將不會發生如宋衛東同樣的故事,她是自由的,已經經歷過變革的父母看待生活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等她長大后,她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選擇。
作為一部文藝片,《二十四城記》并沒有大起大落般的描寫,就如同日常聊天般輕松、隨意,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奇,而這正是日常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5]在每個“受訪者”訪談結束的間隙,賈樟柯都特意加入了一些成發集團員工的鏡頭,值得注意的是,鏡頭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沒有一絲對白,他們只是保持原有的身體姿勢,微笑著看著鏡頭,這些鏡頭的時間很長,如同靜態的攝影船,卻讓人瞬間感動,有種莫名感動的力量在言語間彌漫在銀幕當中。而背景音樂的選用也襯托出這一主題,如歌曲《淺醉一生》隱含表現出當420廠將要被拆遷,原有的國有軍工體制即將轉變,廠里的工人心中不免出現巨大波動和對于未來的不安和忐忑,以及在擔心中卻仍然堅守著原有的人生信仰,保留著對于未來的一絲期望。齊秦演唱的《外面的世界》的歌詞更是直截了當地唱出了新一代工人趙剛追尋新夢想的心聲,那就是“離開只是為了飛得更高”。影片的結尾是成都的普通一天,那天的天空是帶著透明感的灰色,窗外日益現代化的城市,遠處的樓房安靜地佇立,由于景物太遠,沒法分辨清人的面孔,但能從空氣中感受到安逸的味道。《二十四城記》中的人物都很普通,并沒有知名的大人物,即使是主持人趙剛也沒有當紅明星那樣耀眼。然后這正是千萬個改制后下崗的人物的生動寫照。在很多人看來,也許他們沉默,他們渺小,對社會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大人物那樣耀眼的作用。正像成都這座城市一樣,雖然身處巨變的時代,但安靜、祥和、堅定的心態卻始終沒有發生改變,他們用忍耐和辛苦努力支撐了整個社會度過最為艱難的社會轉型期,讓自己和社會迎來了如今欣欣向榮的大好“明天”。
[項目]四川師范大學校級項目“海外影視傳媒與中國形象的塑造”(項目編號:13kyw33)。
[參考文獻]
[1] 周華.塵封在時間里的信仰、青春與熱情——淺析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對人物群像的塑造[J].作家,2012(14).
[2] 劉海玲.堅守“真實”與“真誠”的品質——從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說起[J].電影文學,2008(21).
[3] 孔苗苗.現在時中的過去式混沌的《二十四城記》[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05).
[4] 周詩妍.《二十四城記》:真實讓我們感動[J].大眾電影,2009(07).
[5] 周春霞,張耘.講述與沉默:《二十四城記》的話語權實踐[J].時代文學,2011(02).
[作者簡介] 李勱(1977—),女,山西晉城人,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電影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