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蓉,黃華山,鄒 坤,王榮俊,周曉隆
(安徽省合肥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安徽 合肥 238000)
新形勢下高職助產專業改革的思考
王玉蓉,黃華山,鄒坤,王榮俊,周曉隆
(安徽省合肥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安徽 合肥 238000)
我國助產專業發展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已引起國家衛計委和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國家開始重視助產專業人才培養,2014年進行助產本科教育試點,但目前招生仍以中、高職層次為主。在新形勢下高職助產專業如何找準自身定位,以適應社會變革和職業需求,是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際分析高職助產專業綜合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高職助產專業改革的設想,以期提高助產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助產;專業建設
近代公共衛生專家畢汝剛曾指出“國家之強盛,基于民族之健康;民族之健康,則又基于婦嬰之衛生”[1],闡明了婦嬰健康的重要意義。助產士是在孕期、產時、產后與婦女進行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保健和建議,協助分娩,并為新生兒和嬰兒提供保健的專業人員。因此,在降低孕產婦、胎兒、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剖宮產率以及母嬰保健工作中,助產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1助產專業發展歷史及存在問題
我國助產專業高等教育始于1929年留美學者楊崇瑞開辦的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助產專業進入發展期,但1979—2008年期間,我國助產士角色定位不清,助產士職稱晉升時被列為醫療防疫人員,可根據本人實際情況晉升醫師或護師。2008年《護士條例》頒布,正式要求助產士獲得相應學歷證書后必須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職稱晉升歸于護士系列。這些變化使助產士失去了獨立的專業職稱晉升渠道和繼續教育途徑,也使助產專業喪失了與護理專業同步發展的機會,一方面導致助產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使我國助產專業的發展與先進國家相比明顯滯后。
從培養層次來看,國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助產士教育分為學士、碩士、博士3個層次,不同層次人員的工作責任不同,有經典的教材保證教學質量,且已經實行獨立的注冊準入制度。而我國助產士培養目前仍以中、高職層次為主,本科層次教育剛剛起步,且助產專業教育從屬于護理教育,一直缺乏全國統編教材,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2]。
從數量來看,國外助產士與產婦比例為1∶1 000,而我國目前這一比例為0.03∶1 000。“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后,我國每年大約還要增加200萬名孕婦,差距還會進一步加大[3,4]。
從質量來看,我國助產士尚未加入國際助產聯盟,孕產婦健康保健及相關產前教育沒有達到國際化標準[5]。國際衛生組織2010年調查顯示,我國剖宮產率為46.2%,居亞洲首位[6]。這不僅造成大量衛生資源的浪費,也對母嬰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1.2助產專業發展現狀
目前,鑒于我國剖宮產率過高現狀,國家衛計委正著力降低剖宮產率,促進自然分娩。“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后,助產服務需求必然加大[7],助產專業人員服務的對象是母嬰及其家庭,服務面廣、責任重,這對助產士職業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助產人才迫在眉睫。
國家衛計委在《貫徹2011—2020年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實施方案》中指出,必須強化助產高等教育,探索加強助產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2014年國家衛計委開始在北京、天津等8個省市進行助產本科教育試點。2015年5月5日,在國家衛計委的支持下,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和聯合國基金會在杭州聯合主辦了“2015中國助產專業建設和發展研討會”,在此次會議上成立了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分會,研究制定了各級助產士核心勝任力指標體系,正式成立了8所助產士規范化培訓基地,使我國助產專業建設正式走上與國際接軌、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我國助產專業本科教育剛剛起步,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如何找準自身定位、適應社會變革和職業需求,是亟待思考的問題。高職院校目前仍是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高職院校助產專業缺乏先進的理念和現代化管理,培養出的學生與國家對助產專業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有待完善
不少高職院校助產專業建設主要依托于護理專業,自身專業特點不突出,與醫院婦產科、婦幼保健院等相關單位合作深度、廣度和實效不夠。院校合作停留在專任教師去臨床實踐、兼職教師來學校授課階段,教科研相互融合及職業文化滲透尚未實現;沒有完全按照助產士職業能力即核心勝任力的要求安排課程,助產專業課程內容與助產職業標準未能完全對接。
2.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部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沒有完全落實。助產專業兼職教師到學校授課時對學校實訓環境及設施不熟悉,難以有效開展實訓;助產專業專職教師到醫院實踐少,理論知識與臨床脫節。專、兼職教師學習與培訓機會較少,知識及觀念較落后。
2.3缺乏高職助產專業系列教材
我國一直沒有組織編寫助產專業核心課程助產技術的理論、實訓統編教材,致使很多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或自編校本教材教學,或使用本科、專科婦產科護理學理論、實訓教材,專業課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以補充助產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訓內容。這兩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相繼出版了助產學理論及實訓教材,但尚處于摸索階段,仍缺乏國家層面的助產專業統編教材。
2.4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雖然助產專業核心課程已經開始嘗試案例教學法,但理論課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訓課以“教師示教—學生練習”為主,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分析、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人才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多數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沒有數字化平臺,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
2.5實踐教學體系有待完善
校內仿真實訓室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校外實訓基地需要進一步開發。多數高職院校助產專業缺乏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指導教師隊伍,難以實施課外開放式模塊化綜合實訓。
2.6缺乏職業綜合素質培養與考核管理體系
多數高職院校助產專業通識課、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理論、實訓教學仍圍繞護理專業進行,沒有突出助產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改革特色;缺乏與助產專業相關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校園文化與助產及相關行業文化未能對接,缺乏職業綜合素質考核評價體系,不利于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培養。
鑒于目前我國助產專業發展形勢,課題組認為,高職助產專業改革應首先了解國內外助產專業發展現狀,立足于我國助產專業人才培養和需求的社會背景、行業背景,以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內涵建設、突出辦學特色為宗旨,在各校多年助產專業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助產相關醫療機構的合作,推進助產專業與助產崗位群從職業技術到職業文化的全方位對接。
3.1創建助產專業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拓展助產專業校院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實效。在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及標準、仿真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評體系構建和完善、就業指導、學生管理和教科研等方面實現學校與相關醫療機構的深度合作,以促進“雙贏”為前提,建設助產專業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做到資源共享、基地共建、教材共編、學生共管,并完善相應管理制度,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同時成立助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學校和相關合作單位領導、行業專家(包括助產、婦幼保健、計生專家)及學校專業課教師參加,或成立校、院兩級專業指導委員會,有效指導助產專業改革。助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應結合我國高等教育規律,分析目前國內外助產專業建設趨勢,考慮助產崗位群要求及助產士、護士執業資格準入標準(保證“雙證”就業),合作修訂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培養目標,分析助產崗位職業能力即核心勝任力。據此,重新整合助產專業現有課程體系,修訂教學計劃,并根據國家助產專業建設發展的動向及時進行調整。
3.2加強助產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是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應采取多種措施穩定現有教師隊伍,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如有計劃地安排專職教師假期深入一線參加臨床實踐與臨床科研;有計劃地聘請行業骨干或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學校理論、實訓教學和教科研活動,進行校內實訓和校外見習、實習指導;創造條件安排骨干教師脫產培訓,培養能引領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努力培養一支熟悉國內外助產專業發展趨勢、了解助產先進理念、理論水平過硬、專業實踐能力強、教科研能力強、有責任心、愛崗敬業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
3.3加強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針對助產專業課程缺乏統編教材現狀,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助產專業專、兼職教師,結合先進助產理念,有計劃地開展適合的助產專業校本教材建設;或組織參與出版社助產專業教材編寫,并統籌安排實施。如助產專業職業核心課程助產技術理論、實訓教材,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母嬰保健、遺傳優生與計生法規等課程教材。在此基礎上做好助產技術等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錄制教學視頻資料,推動助產專業數字化教學進程,為進一步實施網絡教學打下基礎。
3.4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針對助產專業招生規模小、人數少的特點,職業技術課程理論、實踐教學可以嘗試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由淺入深地實施與國際接軌的模塊化教學。理論課推行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自學能力。實訓課可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采取“視頻教學—教師示范講解—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示范評分—完成實訓報告”的教學流程,多采用案例引導、角色扮演等方法,幫助學生熟悉臨床情境,技術操作步驟、實訓室紀律和護患溝通方式按臨床實際工作情境嚴格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熟練的操作技能以及團隊協作、醫患溝通能力。
利用校內外便利的網絡資源和校內實訓資源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如向學生推薦助產相關網站,建立助產專業各年級學生和專、兼職教師共同加入的QQ群,課外開展助產模塊化綜合實訓培訓等,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興趣,同時提升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3.5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校內外實訓質量
3.5.1構建助產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由淺入深地構建助產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將質量意識、人文關懷滲透到助產專業實踐教學各個環節,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助產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如下。
(1)職業基本技能模塊。包括正常人體結構的識別、身體評估、基本護理操作技術、外科無菌技術等,要求突出助產相關實踐課程的開展。(2)職業技能模塊。包括產前檢查、正常分娩接生、異常分娩接生、新生兒護理、產褥期護理、計劃生育手術及護理、剖宮產手術的護理配合、婦科檢查等。(3)職業綜合技能模塊。包括課外開放式模塊化綜合實訓、技能競賽、見習、畢業實習前綜合實訓、畢業實習前技能考核、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3.5.2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應邀請合作單位助產專家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助產崗位實際工作零距離接觸,能同時滿足助產、護理教學,社會服務和培訓以及各種專業技能模擬訓練。此外,在進一步鞏固現有校外實訓基地基礎上,應進一步開發帶教實力雄厚的校外實習和見習基地,以保證校內外實訓的順利開展。
3.5.3加強校內外實訓管理 助產教研組專、兼職教師組成助產實訓指導小組,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完善校內外實訓管理制度以及校內外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和考核評價體系,統籌安排學生校內實訓、校外見習和實習。此外,邀請助產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小組成員作為實訓指導教師,負責學生校內實訓指導、案例分析指導和見習、實習期間學生學習指導與個案指導。
3.5.4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可采取校內基本項目實訓—校內開放式模塊化綜合實訓和技能競賽—校外集中見習—實習前助產崗位能力綜合訓練和考核—校外實習模式。將新增的校內開放式模塊化綜合實訓安排在課外,每學期由學生自主聯系,助產實訓指導小組負責統一安排,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
3.6加強教學管理
(1)加強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現代助產崗位不僅對助產人員職業技能有嚴格要求,對其身體素質、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人際溝通能力等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從職業基礎課程開始,就要圍繞助產專業崗位要求開展教學。職業基礎課程教學、職業技術核心課程教學、職業拓展課程教學、見習、實習等環節都應設立明確的專業學習目標,包括人文目標。同時,在原有校園文化活動基礎上,邀請助產專家進校舉辦講座。組織學生假期開展社會實踐,到醫院見習、實習,到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服務站參觀。利用助產相關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知識,利用QQ群進行專業知識答疑,開展仿真綜合實訓和“國際助產士節”活動等,促使助產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進一步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及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修養,使學校與相關醫療機構的合作從制度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實現學生和助產士角色轉變的無縫對接。
(2)構建并完善助產專業辦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努力構建融高等教育標準、助產職業標準為一體的助產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學校評價—實習單位評價—學生互評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用人單位(實習單位)、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積極開展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和學生就業后跟蹤調查,充分了解本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新形勢下,高職助產專業要培養專業水平高、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助產士,在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應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始終,將人文關懷、和諧生育、自然分娩、母乳喂養等先進理念融入助產教學,培養學生關注女性健康、熱愛生命的職業精神。在此基礎上分析高職助產專業人才核心勝任力指標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提高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國際先進助產理念的優秀人才。
[1]譚麗,李耀軍.助產專業的現況與助產教育的發展趨勢[J].中國健康月刊,2010(6):126-128.
[2]龐汝彥.中國助產專業建設與發展[C].2015中國助產專業建設及發展國際研討會,2015.
[3]甘貝貝.世界助產狀況報告呼吁——緩解助產服務短缺現象[EB/OL].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4-11/05/c_1113125795.html,2011-11-05.
[4]北京晚報.“單獨二孩”每年增200萬新生兒?助產專業招生試點將啟動[EB/OL].http://bj.people.com.cn/n/2014/0529/c82840-21313411.html,2015-05-29.
[5]張明娥.關于高職助產專業現狀與人才培養的思考[EB/OL].http://www. 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59761.2/.html,2012-05-15.
[6]王娜,丁焱.無剖宮產指征孕婦行剖宮產相關原因的研究現狀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2 47(8):751-754.
[7]張鳳云,孫麗,盛蕾.大專層次助產士人才需求的調研與分析[J].浙江醫學教育,2013,12(4):4-6.
G420
A
1671-1246(2016)13-0012-03
安徽省2014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助產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4zy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