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琴
中國產業轉移呈現新特征:大遷移
文/陳雪琴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中國產業轉移呈現出新特征。
首先,中國在持續推進國內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的同時,加大對海外投資和轉移的力度,逐步改變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地位;
其次,外資加速向中西部特別是具有電子信息和人才優勢的部分西部省份轉移;
再次,東部地區產業結合中西部地區產業環境和配套發展,呈現鏈條式、整體式和集群式轉移,產業轉移也實現從生產要素約束型向產業布局的優化進行過渡和升級,同時,產業合作和轉移模式逐步創新,合作共建園區成為地區之間開展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的重要方式。
2009年以來,中國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與產業轉移更為活躍,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快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呈現出規模明顯擴大、層次顯著提升、方式不斷創新的良好態勢。
中部六省利用境內省外資金總數由2009年的1.2萬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3.32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2.5%,其中,湖北、山西兩省在5年中利用境內省外資金分別增長5.3倍和3.9倍。從西部地區典型省份來看,2009—2013年四川省累計引進境內省外資金3.3萬億元。
重慶市近5年內累計引進境內省外資金2.1萬億元,比前5年引進資金總和增長10多倍。
而陜西省近5年內累計引進境內省外資金1.44萬億元,逐步形成了以專業產業園區的形式而承接產業鏈或產業集群整體轉移態勢。中西部地區利用的省外資金中,有60%以上均來自東部發達地區。
國內區域產業轉移推動著東北、東部、中部、西部的發展差異逐步減小。
東部地區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在2004年達到最高,為60.36%,但2004年以后而隨著產業轉移的持續推進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加快發展,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開始逐漸下降,2009年為55.05%,2013年降為50.20%。
東北地區的工業增加值比重相對較為平穩、略微上升。
2004年占比為8.68%,2009年降為8.59%,2013年達到8.83%。中部、西部地區產業比重都實現了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分別從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09年的19.48% 和16.88%,2013年所占比重進一步上升,分別達到21.64%和19.33%。
當前,東部吸收外資在全國占比逐步下降,2009年東部地區吸收FDI占全國比例為64.11%,2013年降為55.84%。
東北地區吸收外資的總體規模保持相對穩定,占全國比重為13.5%左右。中部地區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增速最快地區,2009年占全國比重僅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上升了近6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波動性較大,尚未形成長期穩定上升態勢。2009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比例占全國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從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僅為10.19%。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區域布局來看,呈現出向中西部地區的國家重點經濟區或國家產業轉移示范區轉移的趨勢。
如西部成渝經濟區近年來吸收外資規模增長明顯,2009年,重慶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全國比重為4.95%,2012年上升到8.37%。
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推動下,河南、陜西、山西三省承接外商產業投資步伐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全國比重從2009年的4.42%提升到2013年的7.2%。
受皖江城市帶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帶動,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實現了大幅增長,從2009年的38.8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萬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從2.52%提升到了4.15%。
近年來,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海外投資力度。
2013年,中國對世界直接投資凈額達到1078億美元,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1187億美元相當,遠遠高于2007年26.5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
另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10個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819億美元,同比增加17.8%,2014年中國海外投資將可能首次超過中國吸引外資數量,這表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
從中國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來看,目前對外投資規模最大的產業仍然是采礦業,其次是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等,其中制造業領域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大幅上漲,從2007年的21.26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6.7億美元,2013年下降為71.97億元。
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領域從資源能源領域逐步拓展到制造業及圍繞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從能源資源的傳統驅動形式向能源資源驅動、市場驅動、技術驅動等多種投資驅動格局轉變,對外投資主體也逐步從以國有企業為主導轉變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并駕齊驅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內需市場的擴大及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國內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
一方面,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不僅僅局限于傳統低端產業,已經逐步擴展到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高端產業,同時更加注重對轉移承接地區綜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對產業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對轉移承接地區消費市場的考察;
另一方面,國內產業轉移逐步打破東部向中西部單向轉移的態勢,呈現出石化、有色金屬等部分產業沿海化布局的趨勢,而部分中西部地區的龍頭優勢企業也開始將總部和研發基地遷往東部地區,充分利用當地的科技、人才和總部企業聚集優勢。
綜合來看,中國產業轉移正在步入全面優化產業鏈布局、轉移和轉型協調的新階段。
1、東部地區向東部和中西部轉移的產業結構不斷提升。
一是東部地區在轉移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的同時,也加快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轉移電子信息、機械、醫藥和汽車等高端產業。
其中,醫藥行業主要向東北地區轉移和聚集,近5年時間里東北地區醫藥產業占比增長1.84%;機械行業加快向中部地區轉移,推動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4.81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向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轉移聚集,分別實現增長5.12個、3.77個百分點。
二是中西部加快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和方式。
西安、成都、重慶、鄭州、武漢等市利用當地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0.21%],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吸收發達國家和東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加工制造環境的轉移,同時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建設。
三是產業基礎雄厚和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地區往往是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東北地區擁有以沈陽、撫順化學原料藥產業集群,沈陽、大連生物制藥及數字化醫療器械產業集群,遼東地區中藥產業集群,哈爾濱醫藥產業集群,通化醫藥集群等,在承接醫藥產業轉移和壯大醫藥產業集群中表現突出。
裝備制造業領域,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東北地區的高端裝備[-1.05%]制造業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產業加快轉移和集聚,在全國地位更為突出。
2、能源原材料型產業呈現東中西部雙向流動、優化布局的趨勢。
2009至2012年,東部地區的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比分別下降4.04%、3.97%和1.96%,較其他類型的產業下降幅度較小,這是因為鋁土礦等有色金屬資源型產業從資源地向沿海和中西部地區轉移。
其中,向東部地區的轉移布局主要基于礦產原材料進口、生產過程中給排水需求及交通運輸成本降低等因素考慮,向中西部資源[0.53% 資金研報]富集地轉移主要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低勞動力成本及其電價優勢。
3、龍頭企業出于拓展市場需要而主動轉移。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國內市場潛力的逐步釋放,加上運輸成本的提高、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和定制化生產等,部分龍頭企業采取“區域化制造”戰略,選擇在銷售地附近生產,優化區域布局。
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成為當前轉移的主力。
如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247家落戶四川;湖北承接李寧[-0.73%]服裝、康奈鞋業等國內知名品牌;上汽、北京現代、華晨、一汽大眾等相繼進入中西部,在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等城市建成了相當規模的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
目前中國東部產業轉移的一大特點,是以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為核心,實行組團式或產業鏈式整體轉移。
也就是說,龍頭企業和大企業基于降低成本、貼近市場等方面考慮,對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各個階段產品進行整個產業鏈的大規模轉移,同時將研發、采購、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各個營運環節也轉移過來。
由于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的社會化協作程度高,一家龍頭企業和大企業投資往往會帶動和引導一批相關行業的大量投資,形成“龍頭”帶“配套”、“配套”引“龍頭”的良性發展格局。
由此,有著產業特色和配套產業基礎的地區最吸引東部企業轉移,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城市群,特別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廣線、京九線和東西走向的隴海線、長江產業帶。
因此,在當前產業轉移中,產業配套型轉移尤為突出,即主要是與產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和前、后向配套產業的分工組織關系相關聯的,一旦主導產業出現空間區位變動,與之協作配套的產業或生產環節也會追隨至相應的生產區位。
在一個相互間形成關聯關系的產品供應體系內,各關聯企業的轉移活動往往會帶來連帶效應。
對處于某種供應鏈環節的生產者來說,如果其上下游關聯產品的生產者已經大量轉移到某地生產,則會迫使尚未進入者跟進轉移,提高轉入地的配套體系運作效率。
例如,上海電氣[0.00% 資金 研報]集團、上汽集團[-1.26% 資金 研報]、寶鋼集團、華誼集團等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大型企業在推動上海產業轉移中,就帶動和引導了一大批相關行業的大量投資而形成了“龍頭”與“配套”互相吸引、相互推動的良性發展格局。
安徽省宿州市吸引百麗、康奈、七匹狼[-0.19% 資金 研報]等國內品牌企業以及8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了資源集約配置、上下游銜接的產業集群,促進了當地工業化城鎮化的提速提質發展。
而隨著富士康產業的內遷,已經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勃海以及中西部等四大產業集群。
近年來,中國東部沿海省市加強與周邊地區開展合作,以“企業組團”和“政府間協議”形式來推動產業園區及大型企業在異地共同打造“園中園”、“共建園”等,大大降低了東部地區企業的外部商務成本和發展環境限制,有利于企業平穩發展和做大做強。
異地工業園的管理體制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是以雙方政府的相關機構共同設立管委會及合資開發公司。管委會和開發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和“政企合一型”模式;
二是管委會與開發公司各自運作,實行“政企分離型”模式;
三是完全采用商業性的開發體制,如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在浙江海寧實行的“公司型”開發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異地工業園非常注重充分發揮兩地政府各自優勢。
一般是東部地區出資金、出企業,產業承接地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土地、稅收、財政等優惠政策),從而實現雙方“合作共贏”。園區開發公司則由雙方共同籌建、合資經營,負責園區的具體規劃、開發、建設、經營和管理工作。
在開發公司的內部架構上,東部沿海地區方面一般持有50%以上股份,占據控股地位并負責選派人員擔任開發公司總經理,同時還兼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這種設置模式,有利于加強開發公司與管委會之間的信息互通、統籌協調。同時,由東部沿海地區及所在地的主要領導或部門牽頭建立高層協調機制。
此外,在異地工業園管委會上面建立協調理事會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聯席會議。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