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別凡
散煤治理需破解五大難題
文/別凡
隨著今年取暖季的臨近,散煤治理的工作愈加緊迫。自今年年初環保部提出“冬病夏治”的思路打響散煤攻堅戰以來,更多地區出臺了治理措施。然而,散煤難治已經成為各方共識。
“當前我國的散煤治理已經有了星星之火,但是尚未形成燎原之勢。”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吳吟在8月31日舉行的2016中國散煤清潔高效利用和治理大會上以此形容我國的散煤治理現狀。
基于大量的調研,吳吟認為,我國的散煤治理尚未受到足夠重視,職責體系不完善、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不健全、民用型煤供應體系不完善、監管難度大、政府補貼難以持續成為散煤治理的主要難點。要實現散煤之戰的勝利,就必須掃清這五個障礙。
相對于燃煤電站和普通工業鍋爐用煤來說,散煤的治理并未受到足夠的、相應的重視。這從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相關文件便可窺見一斑。
如針對燃煤電站,2014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印發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2015年12月,上述三部門又聯合印發了《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針對工業鍋爐,2014年10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信部、國管局、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 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2016年3月,工信部又專門發布了《關于印發高效節能環保工業鍋爐產業化實施的通知》。
然而,專門針對散煤治理的文件卻很少。僅僅是在2016年3月,環保部就《農村散煤燃燒污染綜合治理技術指南(試行)》開始征求意見。
但是散煤的危害已經是眾所周知。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消費煤炭約38億噸,其中民用煤炭約為3億噸。盡管民用煤炭占比不足10%,但是基本上全部為分散式燃燒,沒有采取除塵、脫硫等環保措施,其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高達50%左右。1噸散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量是火電燃煤排放的5-10倍!按照目前的情況推算,我國民用散煤污染物排放超過了燃煤電站污染物排放總和。
吳吟認為,如果把燃煤電廠除塵、脫硫、脫硝以及超低排放的費用用于散煤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將會更好。
此外,民用散煤還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安全。有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僅山東省淄博市煤氣中毒造成173人死亡。而事實上,淄博還是散煤治理比較成功的城市。同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砷中毒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危害比較嚴重的地方病,而這些地方病主要就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產煤區。
散煤的問題從引起人們注意到目前很多地區采取治理措施已經時間不短,但是除財力雄厚及地位特殊的京津之外,各地的效果都難盡人意。
吳吟認為,職責體系不完善、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不健全、民用型煤供應體系不完善、監管難度大、政府補貼難以持續成為我國散煤治理的主要難點。
雖然散煤治理隨著近年來大氣污染的加劇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政府部門也紛紛出臺政策,而且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總的來看,這些政策仍缺乏系統性、協調性。進而言之,目前我國的散煤治理尚缺乏頂層設計、缺乏思路清晰、意見集中的路線圖。
整理資料我們可以發現,散煤治理目前涉及政府組成部門10多家,任務涉及能源結構調整、優質煤炭替代、煤炭質量監管、政策資金支持和價格政策等,存在職能分散、基層監管人員不足、工作推進難度大等問題。
同時,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不健全也阻礙著散煤治理。目前來看,我們國家民用煤質量標準中,缺乏衡量污染物排放水平的重要指標——焦油含量指標。只是注重煤源本身質量,卻缺乏燃用排放標準,使得散煤治理中源頭煤的質量把住了,但是使用中產生的污染物缺乏衡量標準。事實上,這一標準的缺失,也限制了技術的進步。
爐具方面,隨著國家節能環保標準的提高,部分民用爐具的相關國家標準已不能滿足要求。比如,目前我國在民用爐具污染物排放限定標準,居民燃煤排放和能效檢測標準等方面都存在空缺。
筆者在一份由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節能爐具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采暖爐具行業發展報告2016》中發現,截至2015年,全國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用戶使用自制采暖設施。在商品化爐具用戶中,除了京津冀等少數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用戶還在使用低廉、劣質采暖爐具,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7%。
吳吟認為,制約散煤治理的第三大問題就是民用型煤供應體系不完善。據了解,我國無煙煤儲量和產量約占總量的10%。除去用作工業原料以及含硫量高難以應用的以外,剩余的無煙煤在數量上難以滿足替代煙煤的需要。而且民用型煤生產布點較分散,不適應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和現代化物流配送要求。目前來看,從事潔凈煤生產的多為小企業,快速投建的型煤廠普遍存在設計不合理、工藝落后、設備簡陋、工作環境差、安全隱多等問題,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
監管難度大是散煤治理中眾所周知的難題。散煤使用點多面廣,而且煙煤價格便宜。在價格優勢的驅動下,市場優勢明顯。雖然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推廣潔凈煤,但是價格低廉的無煙煤交易依舊十分活躍。
為緩解散煤治理給用煤用戶帶來的經濟壓力,很多地方政府都會提供補貼。但是一方面補貼之后的價格能否被百姓接受,另一方面補貼能否持續都難以保證。很多業內專家都表示,北京的散煤治理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強大的財政支持是重要因素。
據國家電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政府已經為核心城區的38.54萬“煤改電”家庭投入超過55億元。如果要把剩下的300多萬噸散煤全部替換成電能,總成本可能高達近270億元。另有資料顯示,北京市財政計劃2013年-2017年統籌落實資金478.58億元用于防治大氣污染,而2014年,北京市財政統籌安排中央和市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就高達147.17億元。而這一成功模式對于其他地區來說難以復制。
散煤治理顯然已經不僅僅只是關于散煤的問題。
低質低效煤的使用并不符合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國家戰略。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秘書長劉未鳴曾感慨:“散煤已經成為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難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散煤治理的成敗與否關系到我國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進度。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羅國亮認為,農村能源清潔開發利用問題既關系到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也關系到農村能源公平。它對農村傳統的能源生產消費方式提出了挑戰,現實要求由“粗放的供給滿足增長過快的需求”,轉變為“由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路徑。
有數據顯示,煤是北方農村主要的生活用能來源,占生活能源消耗的55%以上,且在煤消耗中散煤所占比例最高,即使是比例最低的北京也接近50%。
對此,吳吟提出,要把散煤治理和推動能源革命、促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在理念上有所突破,真正認識到散煤治理的重要意義。
要解決當前散煤治理過程中的“九龍治水”現象,吳吟認為,應建立由能源或者煤炭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全國民用散煤治理協調小組,出臺散煤治理意見,統籌指導全國散煤治理工作,做好頂層設計、路線圖。
此外,針對潔凈煤的生產,吳吟表示,要鼓勵大型煤企進入散煤治理領域,發展低階煤提質,大規模型煤生產、運輸及配送、“好煤配好爐”、專業化服務等一條龍服務。這樣就避免了小作坊式的粗放式生產,維護市場的良好秩序。
而在民用燃煤及爐具標準化管理體系方面,筆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已經發布了當地的民用煤地方標準。陜西、山西、新疆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環保要求也都相繼出臺了地方標準。而民用煤的國家標準也即將發布。
據悉,目前我國燃煤采暖爐具的檢測標準與檢測方法主要依據GB16154-2005《民用水暖煤爐通用技術條件》和GB/T16155-2005《民用水暖煤爐性能試驗方法》。這兩個標準均發布于2005年,為了適應技術進步和環保要求,目前已進行了修訂并完成報批稿,即將頒布實施。而修訂后的標準不僅熱效率指標提高,同時也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