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隆機器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中國最早的民辦紡織機器廠
——大隆機器廠
上海大隆機器廠是由祖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嚴裕棠于1902年在上海創辦的,至今已有110多年歷史。是中國民辦工業中創業最早,也是最富成效的企業之一。
嚴裕棠,號光藻,1880年生于上海。嚴家多是吃洋行飯的,嚴裕棠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對買辦這一行也很有興趣。為此,其父專門為他請了外籍教師,讓他學得了一口熟練的英語。19歲時經其叔叔介紹進了英商洋行當學徒。由于他手腳勤快,肯動腦筋,觀察仔細,沒有多久,便熟悉了洋行上下所有的業務和人員。有時大班不在,他都能應酬。從此,大班對他另眼相看,經常派他辦一些重要事務,并且給他一些好處。嚴裕棠越干越紅,他叔叔卻不高興了,于是他便離開了洋行。
之后,嚴裕棠由父親介紹到公興鐵廠,跑街招攬生意,由此開始了他的鐵廠生涯。公興鐵廠系剛建不久的私營機械制造廠,從事修理小火輪、紡織機等生意,還承擔打鐵翻砂業務。自開業以來,業務并不興旺,主要是缺少一個對外承攬生意的人。老板聽說嚴裕棠既精明又會說洋話,由衷地喜歡。就對他說:“今后,你專門聯絡外國船生意。此路走通可為咱廠賺大錢,此差事辦成,我是不會虧待你的。”嚴裕棠腦子靈活,人也勤快,不幾日,便接到幾筆外輪洋人的生意。老板對他獎賞有加,漸漸交他辦較重要的事,并從旁仔細觀察考驗,覺得還算可靠。于是,便對他放心使用了。開初嚴裕棠還是一心一意為公興奔波,過了大半年,公興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但此后嚴裕棠在別人唆使下開始攬私活,拿了老板的錢為自己攬活賺錢,而且膽子越來越大,終于被老板發現,找他問罪。他不但毫無愧色,還拂袖而去。暴露了他的奸滑一面。
離開公興后他不再想寄人籬下,渴望自己干一番事業。這一想法得到其父的支持。1902年,22歲的他與鐵匠褚小毛兩人商定,各出2500兩銀,開辦了一個小作坊,取名大隆鐵工廠。從事紡織機器、船上小設備的修理,小打小鬧。但嚴裕棠只想利用褚小毛的資金,沒想長期合作。鐵工廠開業后他故伎重演,以廠子名義攬私活,自己掙錢,廠子虧損,迫使褚小毛分道揚鑣,由嚴裕棠獨自經營。通過這種并不光彩的手段,他終于實現了自辦鐵廠的夢想。很快又在平涼路建起12間平房,工人、學徒達到四五十人,業務擴展到為黃浦江上的外輪修配機件。至1913年,工人增加到100余人,各類機床增至近40臺。承制上海英商自來水廠的水管閘門凡而等,還仿制一些農業機械。工廠已小有規模。
1914年,一戰爆發,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中國民族工業得以復蘇,紡織業發展很快。于是,他承包下榮氏兄弟申新廠的機器修配任務,同時組織技術力量試制部分紡織機器,為整機制造打基礎。
1918年夏,廠址遷到上海大連灣路,工人學徒增加到300多人,開始代制美商恒豐洋行紡織機、面粉機的傳動裝置,成為當時滬上乃至全國最大的私營機器廠。但在很長時期內仍以機器修配為主。嚴裕棠知道,要想自制機器,“做別人做不了的活”,需要技術實力。新式機器的技術含量很高,要想轉向高水平的整機制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自身的技術隊伍,走技術自立之路。
為此,嚴裕棠在大隆建立了嚴格的學徒制度,以此來保證一線工人的技術水平,達到“重視技術,保質保量”的目的。大隆選定一批技術精干、吃苦耐勞的老技師擔任師傅,徒工進廠之前要經過嚴格挑選。學徒時間為三年,白天跟隨師傅當助手,晚上則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徒工實行淘汰制,表現不好隨時辭退。表現出色的滿師后不但可留下當工人,還可選拔為工頭、領班以至廠長。據統計,大隆培養的技工和管理人員總計約有一萬人左右,這些技工不僅加強了大隆的技術力量,也成為中國早期機器制造業技術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隆依靠本廠技工,由機件修理、配件仿制逐步向整機制造邁進。從初期簡單的配件與機器故障修理,進而從事比較復雜的紡織機器和引擎修理。在修配過程中,要求技師不僅進行一般性的經驗性操作,還要掌握機械原理,提高設計能力。當時,國內眾多紡織廠均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不僅價格高昂,而且維修成本很高。嚴裕棠眼見這樣的商機白白流失,深感可惜,所以一直想進行整機制造。經過反復努力,到1922年,大隆機器廠終于成功試制出織布機。這是依照日本豐田式織布機,參照英、美織布機并結合本國使用上的要求制造的。表明大隆的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民國十五年(1926年)大隆遷入復西路新廠時,已由紡織機件修配向機器制造方向發展。而且仿制質量精良,頗得用戶稱贊。嚴裕棠也成了上海、蘇南的著名實業家。
嚴裕棠還引進了一批新式的技術專家,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全面提高大隆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水平。1928年,延聘機械專家黃樸奇任經理兼工程師,掌管全廠的生產業務。在黃的主持下,工廠組建了機械物理實驗室。1932年,嚴裕棠小兒子嚴慶齡留德回國,任大隆機器廠廠長,在生產技術和工藝組織方面實行全面改革。聘請擅長內燃機制造的連忠靜為工程師,還聘請了兩位德籍工程師,與原有的技術員共同組成總工程師辦公室。還在鑄冶、機械加工、量具制造、熱處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經過努力,大隆從機件仿制,逐步做到能夠仿制整機和自行設計各類機器設備,并實現了流水線生產。
到20世紀30年代,大隆出品了日式的精紗車、漿紗車、筒子車、提長機、打包機,英國式的拆包機、開棉機、給棉機、花卷車、清棉機、梳棉機、七眼并條機,還制造了120噸壓力的打紗包用的油壓機以及染布機,完成了整套棉紡織機器的制造,從此打破了民族紡織工業所用的機器設備全靠進口的局面。成為華商機器制造業的驕傲。
大隆雖在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但市場競爭卻越加殘酷。一戰結束后,外國資本卷土重來,致使許多在大戰期間發展起來的棉紡企業紛紛倒閉,直接影響到機器制造業。大隆試制的織布機,因紡織業衰落,加上華商輕視國貨,產品銷售困難,即使贈機推廣,效果也不佳。
嚴裕棠不甘心,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建紗廠,自制自銷,樹立榜樣。這就是著名的“棉鐵聯營”戰略。1925年,嚴裕棠租賃連年虧損的蘇州蘇綸紗廠,更名蘇綸洽記紗廠。由大隆對原有機器進行全面整修,并采用大隆的紡織機器增設了蘇綸二廠和一個織布廠。蘇綸紗廠重新開工后,由于機器購買及維修成本低廉,產品成本遠低于其他紡織廠,產品質地也十分優良,因此連創佳績,獲利甚豐,其他紗廠望塵莫及。蘇綸紗廠的成功意味著嚴裕棠“棉鐵聯營”戰略的初步告捷。
1927年,嚴裕棠設立光裕公司,總管大隆、蘇綸兩廠,自任總經理,以長子嚴慶祥為副總經理。從1930年到1931年,蘇綸廠銷售紗3萬余包,布11萬匹,年盈利達40萬兩,大隆的機器制品銷路也解決了。1934年,又購進倒閉拍賣的上海隆茂紗廠,改稱仁德紗廠,使用大隆自產的成套紡織機器重新投產。
蘇綸和仁德紗廠的成功使其他紡織廠家打消了顧慮,也開始購用大隆機器廠的成套紡織機器。嚴氏父子還向常州民豐紗廠、鄭州祿豐紗廠和江陰通仁毛棉紡織廠等一些紡織廠投資,成其股東,這些廠也就盡量購買大隆的紡織機器。大隆為這些廠提供從供貨、安裝、調試到維修的一條龍服務,深得好評。嚴裕棠的“棉鐵聯營”,到抗戰前發展到了頂峰。1937年,大隆資本總額為法幣50萬元,各種工作母機500余臺,工人多達1300多人,年獲純利20余萬元。工廠設有設計部、試驗部、工具部、制造部等部門,形成現代企業組織架構,保證了企業各項業務按分工運轉。大隆成為我國當時仿制紡織成套設備成績最優、規模最大的一家機器廠,大業遂成。
在棉鐵聯營之外,嚴裕棠還從事房地產業。在上海購置了大批里弄房屋、公寓和大樓,出租收取租金,以此來支持大隆機器廠。因此,大隆在發展中雖然一再遭遇困難,依然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從而保證了“棉鐵聯營”策略的成功實施。從中不難看出嚴裕棠的精明之處。
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大隆惡夢不斷。1937年在淞滬抗戰中,光復西路的大隆廠很多廠房都被日軍的炮火炸毀,很快又被日軍占領,改為日軍制造軍火。上海淪陷前,國民政府動員企業內遷,嚴裕棠陽奉陰違,只將一些次要的機器裝船沿蘇州河往西,以應付內遷命令,重要的機器材料則寄存在租界。后來內遷的機器因錯過了最佳撤離時間,無船西上,只得存在蘇倫倉庫里,最后也落到了日軍手中。寄存在租界的設備,則利用美商名義開辦泰利機器廠,聘美商為董事長,其班底仍是大隆廠的。當時,華界紗廠為避戰禍,都向租界轉移,泰利生產的成套棉紡機、織布機和各種機件,銷路很好。由嚴裕棠長子嚴慶祥經營管理的兩家機器廠和五家紗廠,共有17萬枚紗錠、2000臺布機和1000臺工作母機。當時,像這樣規模的集團式民營企業,在國內還是罕見的。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也被日寇侵占。至此,大隆主要資產悉數落入日寇手中,損失慘痛,嚴家只能搞些投機買賣加以維持。
直到抗戰勝利后,經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同意,嚴家才以低價優先購回大隆廠。之后,嚴裕棠繼續實施棉鐵聯營策略,從1947年到1949年,嚴家父子還與人合資在蘇州開辦了蘇州紗廠,在香港開辦了怡生紗廠。
解放前夕,大隆一分為二。一部分機器設備轉移到臺灣,成立了裕隆機器廠,由嚴裕棠幼子嚴慶齡和兒媳吳舜文夫婦執掌,后在其孫子嚴凱泰經營下,改營汽車,發展為臺灣最大的汽車制造企業,再創輝煌,成為臺灣十大財團之一。名稱與產品雖變了,但仍是嚴家掌管的產業。剩下部分留在大陸,由其長子嚴慶祥掌管,1954年公私合營。現稱上海大隆機器有限公司,名稱未變,實質已變,改成了國有企業,隸屬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現是我國較有影響力的大型機泵類設備制造企業。
嚴裕棠1948年遷居香港,嗣后僑居巴西。1958年9月在臺灣定居,10月18日病逝于臺北,享年78歲。
點評:大隆機器廠的主要歷史功績,是讓中國的紡織業開始用上了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機器,改變了以往完全依賴外來機器的被動狀況。大隆成功的關鍵在于重視技術創新,并實施“棉鐵聯營”的發展戰略。嚴裕棠能作出這樣的正確決策,顯示了卓越的企業家素質,值得當代創業者借鑒。雖然他在創業之初有些不光彩的做法,但從其一生看,他不但是一個有貢獻的民族實業家,而且也是一個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