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蓋笑松
(1.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31;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生命教育視角下衛生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
陳 丹1,蓋笑松2
(1.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31;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醫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科學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生命教育強調生命潛能的開發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衛生職業院校開展生命教育,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本文重點論述生命教育對于衛生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生命教育策略。
生命教育;衛生職業院校;人文素質
衛生職業院校學生未來的使命就是緩解病人痛苦,救治病人生命,所以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醫學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學職業道德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質。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現代醫學的人文性更加凸顯,對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的培養也應更加重視。作為未來的醫務人員,學生在面對病人時,不能單純地將其當成一個有病的“機器”,而應視其為一個整體的人,不僅要消除病人生理上的痛苦,還要緩解其心理和精神壓力,真正關懷病人,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醫學人文素質。現代醫學教育強調人文素質與科學知識并重。人文素質除了包含對人文知識的認識外,主要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的人本主義,具體表現為對生命存在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關愛尊重生命,有良好的道德和崇高的理想。目前,衛生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重視科學知識和技能傳授,忽視人文素質培養的弊端,大多強調對生命的生理性認識,缺少對心理和精神層面知識的學習,導致醫學生人文素質總體不高。衛生職業院校學生沒有接受足夠的人文教育和熏陶,很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容易導致對生命的冷漠與輕視,必將影響未來個人職業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已經成為醫療進步和醫學教育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在教育理論界引起廣泛關注。所謂生命教育是指在個體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對個體進行系統而完整的生命意識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豐富生命的內涵,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1]。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其核心目標在于讓每個人都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發揮內在潛能,綻放生命光彩。2010年7月我國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標志著生命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這將對未來生命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衛生職業院校更應該重視生命教育的開展,醫學生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對生命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醫學生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價值,喚醒生命意識,才能肯定自己,克服困難并不斷超越自我。如果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漠視生命、對死亡缺乏正確理解必然損害病人利益。所以,生命教育對于衛生職業院校而言,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勢在必行。開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熱愛生命,以積極的心態、豁達的胸懷、向上的態度追尋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促進個人生理、心理全面健康發展,創造生命的價值。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理想,品格高尚的人,通過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生命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生命教育將成為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和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當前很多人對生命意義和內涵的理解過于物質化、簡單化,對于精神生命的追求匱乏,這種生命觀下的教育容易導致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質低下,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又會影響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并最終導致對生命認識的扭曲,所以生命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是緊密聯系,因果循環的[2]。對于衛生職業院校學生來說,僅僅從生物學意義上理解生命是遠遠不夠的,人文意義上的生命教育也尤為重要。應以個體有限的生命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掘生命的潛能,體驗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不僅可以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生命潛能,提高人文素養,更重要的是與其日后所從事的醫療衛生工作有著密切關系,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因此,生命教育應成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4.1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衛生職業院校應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培養專職教師,讓學生對生命教育有更系統、科學、理性的認識。我校開展的生命教育課程分為春、夏、秋、冬4部分,包括生命法學、死亡倫理、臨終關懷、器官捐獻等較深層次的專業性生命教育內容,從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寫我話我生命一直講到無人豁免的老化、死亡,由淺入深,由生到死,循序漸進,隨著課程的展開引發學生對生命進程的思考。首創“2+2+N”教學模式,即每節課由兩名教師、兩名輔導員和N名學生志愿者共同參與教學的形式,收到良好效果。在授課方式上,生命教育課程應打破傳統灌輸式的課堂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體現課程的互動性與實踐性,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效果,如采用情境教學、生命敘事、團體輔導、典型事例等方法,讓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啟發,提升對生命的理解與認識。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潛能,采用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肯定學生能力。通過學生和教師課上、課下積極互動,心與心的陪伴共同感悟生命的美好,使學生更加信賴教師,更愿意融入課堂,積極發掘自身生命潛能。
4.2把生命教育滲透到專業學科教學中
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充分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生命不僅有理性的認識更有感性的升華,構建生命教育綜合體系。衛生職業院校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開展有關生命意識與生命倫理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生命教育的切入點,適時開展生命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愛心與責任[3]。比如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生命與倫理的思考,從生命的角度解讀醫學倫理難題,在自我反思與討論中升華對生命的認識。我校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設置了大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不僅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還突出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實現了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無縫對接。
4.3開展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實踐活動
要把生命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際體驗中深化生命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共同營造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的氛圍。學校可以利用相關節日開展生命教育,如每年的端午節、感恩節、5·12汶川地震紀念日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此外,還可以通過專題報告、參觀教育基地、電影賞析等方式多角度滲透生命教育理念。我校曾邀請生命教育專家舉辦關于生命、死亡的報告會,喚起師生珍愛生命意識。自我校生命科學館建成以來,每屆新生在接受入學教育時都會參觀生命科學館,感受生命的偉大,體會心靈的震撼。生命教育課程結束后,學生自發組成生命惠心志愿者協會,主動走進社區養老院奉獻愛心、傳遞溫暖。這些活動的開展,凈化了學生的心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深刻感受到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4.4把生命教育與學校文化相融合
建立自由、和諧、充滿生命氣息的校園文化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必然要求。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優化學生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為了營造良好校園環境,我校的一花一石無不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我校標志性雕塑是以DNA雙螺旋結構為構思演化而成,DNA含有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遺傳信息,信息通過復制代代相傳,因此將雕塑命名為“生生不息”,也象征著我校悠久文化的代代傳承。我校校訓“醫道天德”,恰恰是生命教育中“德”與“愛”的深刻體現,也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實質與內涵[4]。除了打造優質的育人環境,師生還應共同營造關愛生命的文化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教育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提高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領悟,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和感受,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共同獲得生命質量的提升。
4.5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項宏大而艱巨的課題,僅靠學校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學校要采用生動且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活動方式,才能使生命教育落到實處[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但目前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生命觀的重要影響。家庭中,父母要注重營造民主、寬松、溫馨、和諧的氛圍,不能動輒指責、打罵孩子,多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幫助他們積累精神財富,激發其生命熱情。社會也應加強對學生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問題的關注,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普及生命教育知識,建立健全教育機制,喚醒學生生命意識。
[1]鄧乾輝,吳成業.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探析[J].新課程研究,2008(10):148-149.
[2]邵立波,張艷清.論加強醫學生的生命教育[J].高教研究,2010,28(1):5-6.
[3]殷文杰,翟繼.淺議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生命教育策略[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2):255-256.
[4]張湘富,趙丹妮.生命教育: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53-54.
[5]梁海珊,朱小云.醫學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路徑探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2,29(6):403-404.
G40-012
A
1671-1246(2016)13-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