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海,區綺云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江門529000)
江門市養老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初探
程文海,區綺云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江門529000)
江門市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是養老機構與收養老年人數不斷增加,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養老服務管理模式探索創新,民營養老機構發展迅猛,但也存在養老機構區域分布不平衡、養老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養老服務業人才匱乏等不足和困難。為更好地發展江門市養老產業,可通過發揮地緣優勢,實行養老、養生“江門計劃”,建立高檔養老一體化、養生康復一體化服務體系,努力打造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基地,發展保健品產業和中醫藥康復旅游等,實現江門市養老產業的發展。
江門市;養老產業;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期,江門市人口老齡化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截至2014年,江門市共有老年人口數量約70萬,占全市總人口數的1/6。為了適應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滿足老年人的社會需求,江門市加大力度發展養老產業,著手改革社會養老福利制度,積極鼓勵、扶持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老年醫療康復中心、老年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等,多渠道、多形式地發展養老服務事業。
1.1養老機構與收養老年人數明顯增加
江門市近五年來養老機構發展比較快,2009—2013年江門市養老機構床位數以平均每年23.60%的速度增長。截至2014年12月,養老機構床位數已達16 600張,入住老年人數逐年穩步增加,床位使用率不斷提高,但總體入住率只有50%。
調查數據顯示,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觀念的更新和養老服務水平的提高,逐漸有更多的家庭和老年人開始接受機構養老的觀念,去養老機構養老的人數不斷增加。
1.2政策及觀念調整帶動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與入住比例提升
截至2014年底,江門市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已達25張,較之2010年底的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10.2張)有明顯增長。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家庭和老年人開始接受機構養老的觀念,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養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的出臺,尤其是2012年后《江門市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實施細則》、《關于加快推進我市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江門市“大民政”工作方案》和《江門市建立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的實施,對我市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3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逐步形成,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市均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全市建成鎮(街道)日間照料服務場所29個、農村幸福院86個,家庭服務中心建設排廣東省前列。全市17個街道全部建立了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深受老百姓歡迎。
1.4養老服務管理模式探索創新
我市啟動首屆“養老·助殘”公益創投活動,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 000萬元,22家社工機構中標35個項目,其中8家敬老院納入本次公益創投活動項目;認真推進農村敬老院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工作,全市66家敬老院完成登記工作;推進醫養融合模式,探索推廣家庭醫生服務,建立試點4家;新增養老護理院2家。
1.5養老機構區域分布不平衡
調查顯示,江門市養老產業發展不平衡。養老機構床位數的分布與人口數量的多少有關,一般情況下人口越多的區域養老機構床位數越多,入住人數也越多。江門市人口數最多(占全市戶籍人口的35.50%),養老機構床位數和入住人數也最多,占五市總數的47.33%和56.09%;臺山市人口數次之(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5.06%),養老機構床位數和入住人數也次之,分別是19.16%和22.17%;人口最少的是鶴山市(占全市戶籍人口的9.30%),養老床位數和入住人數也最少,只有5.97%和5.35%。
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養老產業發展也不均衡。江門市轄下三區,養老床位數蓬江區有3 738張,新會區有1 937張,江海區只有522張(主要是江門市社會福利院,約有500張床位)。另外,調查發現江門市農村養老院床位的利用率僅為43%,效率低而且服務落后,與城市地區養老機構差距較大。
1.6民營養老機構發展迅猛
江門市一直以公辦養老機構為主體,近五年來,由于市場需求擴大、準入機制的改變和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迅猛,養老床位數增長幅度很大。其原因是在有利政策的扶持下,近年來民辦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在不斷提高,但公辦養老機構較民辦養老機構可獲得更多政府財政支持而且收費更低、設施更齊全、服務質量更高,使得民辦養老機構有很大的競爭壓力。
1.7養老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
按照養老機構床位的數量,一般把擁有200張床位以內的養老機構稱為小型養老機構;擁有200~500張床位的稱為中型養老機構;超過500張床位的稱為大型養老機構。截至2014年12月,江門地區共有大型養老機構1個;中型養老機構16個;小型養老機構77個。從產業規模來看,我市養老機構以小型為主,有的養老機構只有二十幾張床位,缺乏大型的綜合性養老機構。全市養老機構經營年收入總額只有17 967.01萬元,整體經濟規模較小,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2.1優化發展養老產業的優勢和機遇
(1)打“僑牌”:江門五邑是“中國第一僑鄉”,分布于海外近400萬的華僑、華人步入老年后,都渴望回歸江門。
(2)靠人才:江門中醫藥學校作為區域內唯一一所醫衛健康及老年服務人才培養機構,所培養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為養老產業的低人力成本、高人力效率、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靠政策:江門市政府相繼出臺《中共江門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江門市“大民政”工作方案》等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為江門市健康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4)借機遇: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老年人的自我實現和健康需求是養老產業尤其是高層次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及交通的便利,對吸引珠三角區域及港澳養老產業轉移提供了很多機遇。
廣東省目前尚無國家級養老基地,江門市應利用自身的人文及資源優勢,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開發高端養老服務產業,努力打造成“泛珠三角后花園”。
2.2優化發展養老產業的策略
2.2.1發揮地緣優勢,實行養老、養生“江門計劃”,建立高檔養老一體化、養生康復一體化服務體系港澳、廣州、深圳等地經濟發展成熟,生存及消費成本高,土地開發利用飽和,江門市在這些方面均具有后發優勢,本地機構養老利用率不足,承接和轉移港澳、廣州、深圳地區的養老和養生需求,發展高端養老產業和養生產業。
(1)發展“秘書式”、“管家式”居家養老服務。據統計,港澳地區有超過100萬居民原籍為江門,多數在江門市有房有親人,以地緣親緣關系吸引回流,提高服務意識和質量,實現高水平“秘書式”、“管家式”居家養老服務,是養老、養生服務體系發展的重點。
(2)鼓勵、吸引港澳養老,轉移養生產業。積極落實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相關事項,由政府牽頭,邀請港澳、廣州、深圳等地的養老服務業企業家代表和行業協會,實地考察交流,洽談江門市高檔養老資源開發、人才培訓培養合作項目,以鼓勵和吸引港澳老年人和有養生康復需求的群體來江門養老、養生[1]。
(3)建立異地養老信息平臺。建立不同區域政府之間和行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以利于為異地養老人群與家人的聯絡溝通和管理服務的跟進。
2.2.2借助經濟適用型人才培養優勢,努力打造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廣東省甚至全國范圍內尚無專門培養養老、康復、保健人才的學?;蚺嘤枡C構,而江門中醫藥學校每年為社會培養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經濟適用型醫藥、護理、養老、康復、保健人才,還積極開展各類健康技能培訓,為養老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面對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人才需求,應提升江門中醫藥學校的辦學實力,努力打造養老產業人才培養基地。
(1)通過政府扶持或引入民營資本,創建“養護醫康”一體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建成集“教學、培訓、服務、經營”四位一體的實體化老年護理實踐基地,搭建“以產業促專業、專業帶產業”的護理專業平臺,構建“產教融合、學做對接”的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使我市養老產業和養老護理人員的培養得到協同發展。
(2)政府、學校、企業結合,建立較為完整的養老培訓體系,對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及時補充新的管理知識及護理知識,加強院際、省際、國際的行業交流,學習符合老年人養老需求的管理及服務模式。
2.2.3適應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變更,發展保健品產業和中醫藥康復旅游(1)針對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和惡性腫瘤高發的特點,發展養生食品、保健品產業,如蟲草花抗癌成份提取及保健產品研發、柑普養生茶及陳皮保健品的研發等。
(2)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旅游局牽頭,創建“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基地”。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老年人退休后需要交際等,且具有支付能力,開展以中醫藥為主的康復、療養旅游,既對健康有利,也為許多空巢老人提供了交際的機會。
開發古兜溫泉、錦江溫泉等成規模的中醫藥康復旅游資源,配合藥浴溫泉浸泡,中醫推拿按摩,藥膳、藥飲品嘗,中醫藥養生保健講座,建立中醫藥療養、保健信息化會展中心和中藥制品銷售平臺,形成中醫藥旅游、養生、保健、宣傳、銷售一體化系統,將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2.2.4大力發展高端養老(1)建立高端健康養老、港澳和國外歸僑人士候鳥式養老區域,區域內配套老年公寓、養生度假區、醫療康復保健區、休閑娛樂會所和生活館,配備出租型酒店式公寓、購物中心、老年健康大學等。
(2)面對高消費人群,通過私人訂制,開展家庭醫生、家庭護士、家庭康復的服務,這是醫療機構、康復機構以外的經濟增長點,在不增加建設用地和資金(醫護康復人員和設備可用醫院內部的)投入的情況下,僅通過增加人才引進就可實現。
養老產業為朝陽產業,我們應在深入分析區域養老產業現狀的前提下,積極探討多種形式的有效發展策略,從而更好地發展養老產業。
[1]李小云.城市老年友好社區規劃策略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R195
B
1671-1246(2016)22-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