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勇
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許經勇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從大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快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是實現上述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都市農業”這個概念是20世紀中期由美國社會科學家首先提出的。都市農業的含義是指,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即首先在靠近都市的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可為都市居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優質生態環境的高度集約化、多功能的農業。都市農業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型農業,其生產、流通、消費、空間布局以及結構安排,乃至與其他產業的關系,都必須把城市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的農業,體現大都市對農業的高度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與都市現代農業不同,城郊農業在空間布局上,僅僅局限于城市郊區;在體制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在產業結構上主要是從事初級產品生產;在發展理念上,被動地、單向地為城市服務。而都市現代農業,在空間布局上,突破城市郊區的限界,向市區蔓延;在體制結構上城鄉一體化;在發展理念上,城市發展與農業發展協調推進,“四化同步”;在產業結構上,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休閑農業、觀賞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等各種業態相繼出現。如果說以前的城郊農業,僅僅是一種“圍城農業”,那么,當代的都市現代農業則是一種“進城農業。”
智慧農業是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智慧農業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訊技術以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布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成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訊網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測、智能決策、智能手機、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確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智慧農業與現代生物技術、種植技術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對建設世界水平農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化肥、農藥,導致耕地大量養分流失和環境污染。農業生產仍然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傳統耕種只能憑經驗施肥灌溉,不僅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對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形成嚴重威脅,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智慧農業利用實時動態的物聯網信息采集系統,實現快速、多維、多尺度的信息及時監測,實現農田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噴藥等自動控制,既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又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率。
當城郊農業發展到都市現代農業,這時候的農業首先是服務城市的農業,即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鎮居民的食品需求,主要通過發展鮮活農產品,直接供應城鎮居民,被稱為“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其次是宜居生態農業,即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促進人居環境的改善,讓城鄉居民清晨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白天能看到藍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滿天星斗;再次是發展休閑農業,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讓城鄉居民旅游、觀賞、度假,等等。隨著城郊農業轉型升級為都市現代農業,農業的功能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生態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健身需求等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都市現代農業所固有的生態功能,對于都市地區而言,是不斷被強化著的功能,發揮著“城市之肺”的重要作用,其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我國一些大城市之所以存在嚴重的污染,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都市現代農業建設。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在經濟新常態下步入轉型關鍵期,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穩住農村持續向好的局勢,必須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尋求新突破。為此,必須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而對位于大都市周圍的農村,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不斷拓展農業功能,是實現供給側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都市現代農業也可以說是多功能農業。都市現代農業按農業功能劃分,可劃分為農業工業園、觀光農園、度假農園、休閑農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高新技術農業園區、民俗觀光園以及民宿農莊等等。都市現代農業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等一種文化性強、大自然情趣很濃的新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現代農業是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為一體,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現代都市農業是運用現代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滿足都市多元化、多層次的物質文化消費需求,達到資源環境保護與產業開發和諧統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業對都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功能。
經過30多年來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大都市農業發展正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型的新階段。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上,使農業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設施裝備改善、勞動者素質提高的驅動,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了適應大都市農業發展新階段(都市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業之所以會落后于工業,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是涉及許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馬克思說,從歷史進程看,工業制造業是建立在應用物理學、數學基礎上,而現代農業不僅需要物理學、數學,還涉及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氣象學等等。而上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在時間系列上是有差異的。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農民的勞動,比受分工支配的制造業工人的勞動,具有更大的腦力性質。”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富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是窮人。不懂得窮人經濟學,就不懂得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同時,大部分窮人都是從事農業。不懂得農業經濟學就不懂得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而農民之所以會窮,農業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民的素質較低,受教育的機會較少。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重視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民的素質。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沒有現代化的農民,就不可能有現代化農業,以及都市現代農業。
長時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對農民自身發展關注不夠,積累下來的問題很多,主要集中在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多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業勞動力素質更是明顯下降。“如何種田”、“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凸顯。許多農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的限制,不會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與裝備,遠遠不能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業現代化以及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就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惟有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根本大事來抓,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從不同角度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擴大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高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人員,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職業農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現代農業核心主體,從制度上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農業部因此要求建立三項制度,即從簡單的培訓向教育培養轉變、從教育培養向必須政策配套轉變、從證前培訓向證后服務轉變。與此同時,要實行嚴格的認證制度體系,明確認定條件、認定標準、認定程序、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以及建立動態管理機制。
(作者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