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琪
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綜述
徐子琪
農業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設計適當的保險產品將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經濟損失風險進行轉移的一種財產保險。農業保險作為減小農業風險及災害給農業生產者帶來損失的一種重要手段,符合WTO農業協議規定的非“黃箱”政策。對農業再生產的恢復、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維持農民收入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是主要農業國健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有效途徑。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多種模式對建立健全我國農業保險制度也給予了很多啟示,本文將對國外農業保險的市場、風險、收益及管理等問題做簡單的總結及剖析。
農業保險大概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在西歐出現農作物雹災保險為源頭。德國在179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農業保險專門機構,開辦專門的農業雹災保險業務;此后歐洲各國相繼開展農作物雹災保險業務。同時,畜牧業保險、森林保險等多樣化的農業保險業務也在歐洲大陸廣泛開展起來。歐洲成為農業保險的發源地的原因之一是農業在歐洲率先開展的集體工業化過程中走上了產業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的模式,形成了農業保險發展的客觀土壤。
國外農業保險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和發展期之后,逐步形成了本地化、特色化的經營和產品設計模式。而在我國目前的實踐中,農業風險的承擔與轉移主要是通過財政手段,商業性農業保險也僅僅只是開端,還不夠成熟,因此國內農業保險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國外農業保險產品類型。國外農業保險的產品總類繁多,大體上可以按照承包的對象以及方式劃分:按照承保對象可以分為個人型及群體型,即個人或者集體作為保險人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簽訂合同;按照承保方式分為產量型、收入型及價格型,即根據產量、收入、單價作為承保的標準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
農業保險標的。農業保險標的可以概括地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稻子、玉米、大豆、大麥等;第二類是經濟作物棉花、亞麻、花生等;第三類是果樹柑橘、蘋果、桃、梅子等;這些保險標的大致覆蓋了市場上的主要農業產品。通過適當的保險產品設計使得農業保險可以惠及更多的農業生產者,并且有利于農業保險的迅速推廣。
國外農業保險的定價方式。國外農業保險的定價的發展是和農業保險的承保方式相適應的。由于農業生產者的收入不僅和農產品的價格直接掛鉤,還和產量等相關因素息息相關,因此農業保險不專門根據農產品價格確定,農業保險的定價在實踐上主要分為收入險和產量險。
產量險的定價依據的是投保人農業生產活動的歷史產量。投保人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供最近的實際農作物年度產量,并由保險公司的專門人員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進行預測確定,投保人可自主選擇承保產量,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
收入險反映的實際上是對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衡量。因為農業生產者的收入不僅與產量相關,更與農產品面臨的價格波動相關。收入險的定價依據的是投保人農業生產活動的歷史產量和對農產品價格的歷史及預測數據。實踐上使用預測價格計算農作物的投保金額(與預期收入掛鉤),收獲價格衡量實際收入。其中,預測價格為保單生效之前的某個月的該合約的日結算價格的平均價(遠期價格),收獲價格為保單結束之前的一個月的該合約的日結算價格的平均價。
農業生產依賴于天時地利,因此風險也相對較高,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成本、風險、賠付額較高的特點,往往會使保險公司陷于“不保不賠,少保少賠,多保多賠”的境地。商業保險公司的經營目的是獲得更高的利潤和收入,只有適當設計風險承擔與轉移機制才可能實現農業保險這類高風險業務。
風險來源
自然風險:自然風險通俗的講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自然災害,因自然力的不規則變化產生的現象所導致危害經濟活動、物質生產或生命安全的風險。如水災,火災,風災,雹災,凍災,旱災,蟲災以及各種等自然現象。
對于農業生產而言,能夠產生顯著影響、成為風險來源的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病害和蟲害。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土面積963萬平方公里,地理環境和氣候千差萬別,自然風險的復雜程度也會隨之變高,形成難以預測的特點;全球范圍內的自然災害更是呈現多樣化、高頻率、影響范圍廣、災害程度嚴重的特點。近些年來,由于溫室效應而帶來的氣候變化明顯,極端天氣現象頻繁出現,農業自然風險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也稱經濟風險,其來源一般是市場供求調整與摩擦、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或者由于信息的獲取偏差、經營管理者的疏忽等導致農戶經濟上遭受損失的風險。在眾多市場風險來源中,價格波動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因為價格在市場經濟中起到了信息傳遞、調整生產與消費的作用。
社會風險:社會風險又稱行為風險,它是指由于個人或團體的社會行為造成的風險。例如市場上銷售的偽劣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不達標的工業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農業政策等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給農業生產和經營造成的損失。
技術風險:技術風險指由于農業技術的發展、不成熟技術的應用等因素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大量農業高新技術的采用和推廣將大幅度提高農業的技術風險。
收益來源
稅收優惠:美國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舉措之一就是給予力度最大的稅收優惠。《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案》明確規定,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所有財產,包括資本、分支機構、準備金、收入、結余,都免于征收所有的現在與將來可能征收的稅收(含國家所征的稅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征收稅種)。美國政府提供的農業保險經營行業的大規模稅收優惠由聯邦到地方各級政府加以執行,農業保險公司除其經營成本以外的政策性成本得以極大減輕,

農業再保險:再保險又被稱作分保,是就對保險人所承擔的風險再一次進行的保險。依據再保險的合同規定,分保接受人對于保險人在其原保單的保險賠付進行補償,這是農業保險公司推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保費折扣:自《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案頒布以后,根據各年的數據顯示,聯邦政府就陸續開始對由生產者支付的保費實施補貼,承保的水平作為其補貼額度的決定因素。作為聯邦作物保險計劃最為突出的特點,保費補貼額度隨著計劃的擴大實施而逐漸增加。
國外農業保險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和發展期之后,逐步形成了本地化、特色化的經營和產品設計模式。而在我國目前的農業保險市場中,農業風險的承擔與轉移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財政手段,商業性農業保險并沒有完全發展壯大起來,因此國內農業保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農業保險政策的制定也應該以市場機制和政府財政支持相結合的手段,引導農業保險業務逐步開展。
完善農業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我國農業人口依然眾多,三農問題依然是關系到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農業保險是保證農業生產、轉嫁農業風險、鞏固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完善農業保險的立法使其發展得到了基礎的法制環境,有利于農業保險業務健康平穩地發展。
建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農業生產依賴的因素較多,風險也相對較高,技術性較強,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農業保險業務的承保應以政府主導的專門農業保險公司為主,商業性保險公司為輔的經營主體模式;采取分級補貼模式提供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對于地方性的農業保險公司可以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自主經營管理或是合作互助,增強防范風險意識。
建立農業風險管理基金,為農業保險業務提供資金池和緩沖區。美國現有的風險轉移基金、發展基金和商業基金的實踐經驗可以轉移應用到我國的發展路徑中,即利用基金對巨災損失嚴重的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資金支持。此外,還應該專門支持農業災情研究機構和相關研究人員的發展,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
(作者單位:營口開發區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