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
論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創新
劉秀麗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是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矛盾突出,社會的不穩定性加劇,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為了少數民族地域協調穩定發展,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就要對其增強社會治理。本文主要針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戰略目標的提出意義重大。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現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所面臨的一系列嚴峻的社會治理問題,所以要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積極的尋找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為了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和諧,就必須要創新社會治理,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對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定義,是這樣解釋的:西部民族地區,就是指西部地帶內的少數民族地區,它包括3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63個自治縣。有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5大自治區,有甘肅、青海、四川、貴州和云南5個多民族省的各個自治州和自治縣。西部民族地區的疆域遼闊,但在經濟方面和其他地區相比仍處于相對比較落后的地位,社會治理也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因此,首先要摸清底數,才有工作的方向性和針對性。
西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分布狀況。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55個少數民族散居于全國各地,民族地區,主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均不超過半數,這些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部地區。
在各自治州、自治縣中,各民族人口構成的情況有這樣的特點。各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無論其人口占當地多大的比例,主要人口主要居住在農村、山區、林區或牧區,呈片狀分布;漢族人口則相對集中居住在城鎮地區,呈點線狀散布。
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相差非常之大,多數邊疆地區,地廣人稀,偏遠荒涼,有待進一步的開發。我國的陸地邊疆省區有: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上述9個省區的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占全國(不計港、澳、臺)的 20.65%。我國的陸地邊疆地區毗鄰國家除了俄羅斯外,他們國家的發展程度還不及我們國家。
總的來說西部民族地區地廣人稀,自然條件相當惡劣。但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很有發展潛力,比如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則有豐富的森林、水資源。
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地形復雜、氣候惡劣、交通不便,加上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各民族地區內部,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大致的情況是這樣的,大中城市發展較快較好,縣級以下發展緩慢;靠近內地的地區發展較快較好,邊境地區發展緩慢;平原或綠洲地區發展較快較好,山區牧區發展緩慢。除了從經濟發展的情況來衡量,西部民族地區在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發展也相對滯后。
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治安。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尤其是邊境地區,社會治安狀況很差,近年來在西藏、新疆、云南三省發生過很嚴重的治安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邊境民族地區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重、壓力大。國際反華勢力為遏制中國的發展,利用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制造矛盾,發動暴力事件。近20~30年,由于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的策劃組織煽動,暴力恐怖事件給當地各族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并且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導致社會安全形勢嚴峻。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他們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和自治制度,他們進行社會治理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具有針對性,具體來說,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征有一下幾點。
社會治理主體的民族性。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分布的特點,以及在相對固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生活的人群,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歷史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區的風俗濃郁、民族文化鮮明、民族傳統得以更好的傳承,少數民族群眾對民族信仰和傳統習俗保持著強烈的尊崇。因此,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帶有很強的民族特性,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治理,必須要充分尊重其特殊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同時,在不同的民族自治地區,多個民族共存、共生、共同發展的局面普遍存在。
社會治理環境的復雜性。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環境的復雜性既有地域環境的復雜性也有政治環境的復雜性。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比較緩慢,使得貧困的民族地區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從政治環境來看,復雜的邊境關系和國內外勢力的影響,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變得更加復雜。
西部民族地區的不同民族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成為推動或阻礙社會治理的因素。國外有學者指出“文化價值觀和態度可以阻礙進步,也可以促進進步,可是它們的作用一直大體上受到政府和發展機構的忽視……將改變價值觀和態度的因素納入發展政策、安排和規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辦法”。
社會治理手段的二元性。政府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和社會公眾的自治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西部民族地區為了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不僅要加強政府對公共事務的治理,還應該積極的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但是由于民族地區社會公眾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不同的民族地區公眾自我管理、自我參與的能力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對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區和其他地區社會治理程度上也在不斷進步。但是,民族地區的社會環境與非民族地區相比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例如,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上等等,使西部民族地區在社會治理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薄弱。近年來,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增強。但是,邊疆民族地區受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等因素困擾,在經濟發展等方面與內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在邊疆民族地區內部各城市之間發展速度也同樣存在不均衡現象。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的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直接影響到政府社會職能的發揮。
社會組織發展緩慢且參與不足。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組織,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在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治理中仍面臨諸多的問題與困境。民族地區社會組織發展滯后且參與能力不足,所以,約束和影響了社會組織對基層社會治理參與程度,其自身也存在明顯的能力局限。并且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組織參社會公共事務的角色定位與作用發揮。在民族地區,由于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組織自身發展局限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大多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來進行,行政化傾向明顯。社會組織參與方式的單一、被動和行政化,必然會影響民族地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發揮。
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安問題突出。西部民族地區大都處于邊境地帶,邊境線總長1.9萬公里,占我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86%,與13個國家接壤,因此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境外“三股勢力”和國際敵對勢力組織發動的暴力恐怖事件,給邊疆民族地區的治安帶來很大的困難,給當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帶來了極大挑戰。有學者認為邊疆地區還極易發生跨境民族群體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境外勢力的滲透、宗教文化的影響和經濟利益的趨勢。因此,邊疆民族地區的治安狀況事關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
目前,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邊疆民族地區進入了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居民的構成與內地相比呈現出更加多元而復雜的特點,這給城鎮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帶來很大壓力。
政府治理手段單一,治理能力弱。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環境復雜,導致了在進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出現了治理手段單一的現象,往往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很少用到,這也就出現了治理模式比較單一,以權代法的現象。從實際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的原因也是非常復雜,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比如經濟條件差、制度設計不合理、社會治理理念陳舊、人員素質不高等因素,使得社會矛盾突出,人民群眾意見眾多。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現代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需求結構、社會心態、社會問題出現了新的特點。面對社會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改革創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要求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社會治理的新特點正逐步形成。
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經濟發展落后,因此要大力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大開發式扶貧力度,合理配置優化資源。必須要以產業化發展為重點,為建設提供持久活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鞏固發展第一產業,提升特色農業化程度。其次要突出第二產業的核心主導作用。最后要加快以文化、人力資源優勢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另外還要加強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提升民族企業的快速發展。
重視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的發揮。現代社會存在著大量的公共事務,政府是其管理的核心主體,但不是唯一的,社會組織需要參與社會的治理,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所以要正確的處理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系,推動社會組織明確權責,并正確的發揮作用。
要充分發揮各種社會團體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行政色彩,強化社會組織的功能。創設社會組織成員的多樣性,鼓勵多個民族成員加入,同時,政府要承認社會組織的正當性地位,扶持各類社會組織發展,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加強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建設。第三屆中新社會治理高層論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綜治委主任孟建柱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他指出,社會治理要更加注重依法治理,充分發揮法治引領、保障作用,積極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治理規則體系,積極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努力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
西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也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需求,
依法制定相應的社會治理的法律和規章。同時,也要做好社會治理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就是社會治理的制度化,要堅持制度主體的多元化,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制度的有限性。要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特色,探索適合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并促進社會治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快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要發揮好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依靠各級政府推動各項改革目標的實現。需要各級政府組織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參與到社會治理中才能完成。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和其他地區的社會治理都必須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方針。
社會治理這項任務非常的艱巨,因此要深刻的認識到在對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基本情況,了解民族地區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根據當前的國家政策,對社會治理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更好的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發揮政府的作用,為民族地區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維護廣大民族地區人民的利益。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