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卓瑪
民國初期青海地區的政治及佛教概述
桑杰卓瑪
藏傳佛教的發展和傳播從明清時期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據《清政府與喇嘛教》記載“演教之地愈多,則佛法之流布愈廣,而番夷之向善者益眾?!币虼巳珖鞯亻_始大量修建寺院,藏傳佛教寺院的修建進入高潮。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歷史格局,然而鴉片戰爭對處于邊緣地區的青海地區并未產生明顯的影響。青海地區也沒有很快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仍舊在固有的歷史軌跡上和異常封閉的狀態下。辛亥革命的爆發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開始了對中國的統治,開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場重大的政治變革,激蕩了整個中國社會,對處于邊緣地區青海的也有所影響。近代初期,青海地區在行政區域上的劃分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省份,它隸屬于甘肅省,四川省,和青海辦事大臣。民國1912年3月10 ,袁世凱以臨時大總統的身份通電全國停戰,同年8月,在甘州提督馬安良的推薦下將馬麒任命為西寧鎮總兵。從此開始馬氏家族對青海長達數十年的統治。國民軍的進入西北促成了青海建省。1926年6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馮玉祥為行政院副院長,馮玉祥為了鞏固西北地區,擬提出將寧夏、青海分別建為行省。1928年9月國民黨政治會議決定將寧夏和青海分別建為行省。民國初期青海地區的政治基本為馬氏家族馬麒及馬步芳的統治馬步芳家族在青海的統治長達40年之久,家族統治最大的特征就是最高地方的權力的家族世襲,其本身就存在獨裁性質,這樣的政權形式它的政治必定是腐朽黑暗的,馬步芳利用手中職權,任人唯親,獨斷專權,殘酷的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征服果洛,進行大屠殺,
鎮壓玉樹藏族部落,進行殺戮搶劫,鎮壓同仁縣的藏族部落,鎮壓哈薩克族。進行殘忍的殺戮。馬步芳統治青海時期鎮壓欺辱各族人民,加重人民的賦役。民國初期青海的政治是馬氏家族獨裁,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青海之前,馬步芳在青海的獨裁專政赤露露的將我國民國初期的家族軍閥統治表現的淋漓盡致。

明清時期,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逐漸瓦解閉關鎖國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國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與之相適應的青海地區也有相當的影響.全國范圍內藏傳佛教的發展和傳播亦如此。藏傳佛教在元明兩朝朝廷的力挺之下,在蒙藏地區有較大發展,據《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記載,1733年,就達賴喇嘛所轄寺院有3150座,屬班禪所轄寺院有372座。 青海藏傳佛教的發展與傳播,是基于元明時期對藏傳佛教的推崇,隨著清朝在對青海的政治統治有了一定的影響也因青海藏傳佛教勢力的不斷壯大與發展,威脅著清朝政府在青海等的統治,譬如羅卜藏丹津叛亂事件。使青海藏傳佛教寺院卷入叛亂,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嚴厲打擊,但又因藏傳佛教在民間具有堅實的信仰,清政府時期,在青海創建的藏傳佛教寺院共有552座,是青海藏傳佛教寺院創建歷史上的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無疑是清朝政府只能利用藏傳佛教勢力來統治青海地區。直至民國時期,對藏傳佛教的保護和推崇,依然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更因為當時的藏傳佛教收到民國政府的保護,先后頒布了《管理喇嘛寺廟條例》《喇嘛轉世辦法》《喇嘛登記辦法》《喇嘛獎懲辦法》,佛教各宗派仍被僧俗民眾所信奉,這一系列的條例條規對藏傳佛教的持續發展有了法律保障,只是這一時期的佛教所服務的對象以及它的社會作用與往日有所不同,不再是單一的封建理論思想的產物,而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從而是一個內外思想交匯時的佛教。青海地區的藏傳佛教亦如此。民國年間,青海地區的佛教派別主要有寧瑪派、噶舉、薩迦派和格魯派等。寧瑪派主要傳播與今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地區。薩迦派轉播與玉樹地區,按其教派以結古寺和宗達寺為主。噶舉派主要在玉樹地區流傳。在民國的時期,由于歷代政府對大力支持以及對藏傳佛教實施的政策均沒有太大改變,從而在民國初期,青海地區原有的寺院得到改善,新的寺院也不斷興建。不僅如此,民國政府讓班禪以代表身份參加國民黨的第四屆第三次中央全會。從1940年到1949年,這一時段內青海藏傳佛教寺院創建的數量為27座,是民國時期青海地區創建的寺院寺院最多的時期,尤其在今玉樹、果洛、黃南、海南等地區修剪及興建寺院之風盛氣。寺院的大量興建,使社會僧團規模繼續擴大,僧侶人口在整個地方人口中占大多數。到1958年之前,整個青海境內共有藏傳佛教寺院756座,寺院的分布中格魯派寺院共有427座,得知當時格魯派隸屬寺院占了青海全省佛教各派的百分之80左右。根據1954年國家人口調查公布中表示,根據藏族人口職業的比例預計,僧人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整體而言,從清朝政府直之民國時期是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的穩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的分布基本涵蓋了整個青海地區。青海地區的佛教發展是一個跳躍式的,當時的人們在各種剝削及壓力中急需要一個心靈慰藉,那么佛教正好和當時人民群眾的所需相適應,這促使民國時期青海地區的佛教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