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濤
中國近代企業回顧
文/朱永濤
編者按
中國近代企業是指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人所辦的機械化工業企業,也包括航運、金融商貿等近代非工業企業。清朝末期,中國近代工商業開始萌芽。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腐敗愚昧的清皇朝統治下的中國均遭慘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在此國難當頭之時,一大批中華民族的精英,挺身而出,為了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崛起,紛紛興辦近代實業,使我國開始邁出了現代化步伐。
那些近代工商企業的創辦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在職官員,二是知識精英,三是貧民百姓。
在職官員主要是晚清時期的洋務派官僚。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實業救國”的提倡者和支持者,并借助手中的實權,積極推行他們的主張。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就開始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練兵制器”以“自強”; 19世紀70年代又開始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其規模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洋務派的主力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清朝地方大員。其門生北洋大臣李鴻章是個主要策劃者,左宗棠、沈葆楨等封疆大吏也是積極督辦者。但他們均非直接從事創業,只有張之洞、盛宣懷、彭英甲等官員親自創辦了一批實業。協助他們具體籌辦經營企業的有唐廷樞、徐潤、經元善、鄭觀應等一批實業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民國的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提倡發展實業,也有一批在職官員興辦實業而成為實業家。如曾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周學熙以及萬福華等。
知識精英主要是科舉人才和留學人士,也包括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買辦,還有自學成才者。典型代表就是狀元張謇、陸潤庠,留日學生范旭東、周作民,留美學生穆藕初、陳光甫,受過高等教育的買辦劉鴻生、朱志堯、劉歆生,以及自學成才的朱葆三、盧作孚等。他們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又有知識和才干,眼界開闊,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特別贊同“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思想,并身體力行,創辦了一大批近代實業。他們中許多人本可以輕松地進入仕途,但為救國救民,甘愿走艱辛的創業之旅。因志存高遠而能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是近代企業家階層中最具創造性和現代精神的民族精英。他們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有更高的目標——實業救國。因為其業績卓著而為政府所器重,事業有成后不少被委以發展實業的重任。
貧民百姓是指一些出身貧寒、上不起學,早早出外謀生,從學徒干起,積累一定資本后進行創業,成為實業家。這一類創業者數量最多,以榮氏兄弟為代表,樂松生、葉澄衷、夏瑞芳、武百祥、項松茂、陳萬運等均屬此類。他們創業開始主要是為了改變貧困狀況,故以謀利為主。但事業有成后不忘回報社會、恩澤鄉里,大多做了不少善事。其中也包括許多回國創業的華僑,主要是東南亞的僑商,如簡氏兄弟和郭氏兄弟。他們當初也是一介貧民,為了謀生到海外打拼,創業致富后才回國發展的。
這些創業者,都是中華英才,民族精英。他們開創了中國近代工商業的新時代,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所創的實業涵蓋了各個領域。就地域分布來看,全國各地都有,特別是沿江沿海各城市,都有許多創業成功的實業家。南方以江浙、廣東、福建為多,北方以京津地區為主。創業地點則集中在上海、廣州、天津、武漢以及天津、青島等地,尤以長江下游沿線水陸交通發達之地為多。
現在這些創業者均已離世多年,他們所創的實業也大都煙消云散,即使存在的也昨是今非了。在我們重提振興中華的今天,有必要追思 清和民國時期這些致力于實業救國的仁人志士,回顧他們的愛國情懷、創業精神、經營之道和管理訣竅,汲取正能量,并在實踐中加以借鑒,以加快實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