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江南造船廠
從晚清開始,中國近代民族實業家所創的實業涵蓋了各個領域。其中主要是工礦企業,即工業企業和采礦企業。工業企業包括鋼鐵、軍工、機械、造船、化工、水泥、電力、紡織(包括棉紡、毛紡、絲織)、玻璃、煙草、火柴、制藥、面粉、釀酒等行業。這一類實業最多。礦業以煤礦開采業為主,也有銅、錫、金等各種有色金屬礦開采和石油開采業,還有鹽業開采;其次是交通運輸業,包括鐵路、公路和航運業等。還有金融業,包括錢莊、銀行、保險等;郵電業,包括電報、電話、郵政等;還有自來水、印刷出版、賓館餐飲和商貿百貨等行業。除工礦企業外其他都是現在所稱的第三產業。這里先介紹四個官辦企業,即江南造船廠、輪船招商局、電報總局和上海織布機器廠。它們都是晚清洋務派官僚興辦的中國近代企業代表,而且都是“中國第一”。
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是創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也是近代最早的一個集軍事工業、科技研究和造船為一體的大型民族工業企業。150年來,江南造船廠創造了近百個“中國第一”,被稱為“中國第一廠”,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它飽經歷史滄桑,經久不衰,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中國產業工人的搖籃。其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史,是中國民族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縮影。
同治四年(1865年),奉兩江總督李鴻章之命,江海關道丁日昌以6萬兩白銀買下了位于上海虹口地區的美商旗記鐵工廠的全部設備和庫存材料及工具。以此為基礎,又并入了上海的2個洋炮局,成立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從虹口遷至城南高昌廟鎮,進入了第一個興旺發展期:誕生了中國第一臺車床,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推進的軍艦“惠吉”號和第一艘鐵甲軍艦“金甌”號,研制了中國第一支步槍、第一門鋼炮、第一磅無煙火藥,煉出了中國第一爐鋼……。到19世紀90年代,江南制造局已發展為中國乃至東亞技術最先進、設備最齊全的機器制造廠,也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
全局先后建立機器廠、槍廠、火藥廠、槍子廠、炮彈廠、水雷廠、煉鋼廠等13個廠和1個工程處以及各種配套用房,并建有泥船塢1座,共占地70余畝(4.3萬平方米),擁有大小機床662臺,蒸汽動力機361臺,總馬力4521匹;汽爐31臺,總馬力6316匹。在設備和規模上已具有近代工業的雛型。光緒十七年,由于生產的發展,占地面積擴展至24.6萬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00多人,加上管理人員,共約3600余人。到19世紀末,江南制造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對于清朝的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生產都有提升作用。
除了機械制造之外,局還另設有翻譯館、廣方言館(即語言學校)以及工藝學堂,用以介紹西方知識,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不僅造就了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中國近代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專家,而且成為全面介紹、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對中國早期工業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在1868~1907年之間,譯書達160種,以軍事科技為主,也涉及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其所譯書籍的水準,被認為超過晚清數十年其他翻譯書籍的質量。對于晚清的知識分子吸收西方知識起了很好的作用。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最高領導是督辦,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均曾擔任過,晚清主要由李鴻章擔任。督辦以下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鴻章選任,并由上海道臺加以兼督。機械管理方面則聘請西方人負責,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師霍斯為美國人。操作工均為中國人,因有專業技能,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批技術工人。
但是,制造局總體上是封建衙門式的管理。官僚作風,效率低下,貪污成災,因而制造成本高,產品質量差。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白銀17.4兩,而外國同類產品僅為10兩左右。成本高于直接購買,而且性能不佳,淮軍士兵都不愿用。造船的整體生產成本及燃料耗都高,自造一艘船的費用大約可以買兩艘英國船。制造局創辦的第六年,開始量產先進的林明敦式后膛來福槍,但只造了不到五千支,不但造價是進口價的近兩倍,而且質量還遠不如進口貨。李鴻章從國防大計出發,拒用這種步槍列裝淮軍,而繼續進口價廉物美的洋槍洋炮。19世紀70年代初,制造局只有40個官員管理;到70年代末,就變成80個官員。大家吃回扣貪污成風,連聘用的洋人也入鄉隨俗吃起回扣來了。李鴻章痛心疾首,專門出臺規定,嚴格報賬制度,也無濟于事。說明國有企業的體制存在天生的缺陷,盡管最高領導親自抓也難于管好。何況委托代理?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決定局塢分家,把船塢部分劃分出來,成立江南船塢;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為專門制造軍火的兵工廠。辛亥革命后改稱上海制造局,民國6年改稱上海兵工廠,直至1937年停辦。
局塢分開時江南船塢的主要固定資產有:全塢地基約60畝;長325英尺的泥船塢1座;機廠、鍋爐廠、炮彈廠(后改為機器廠)、打銅廠、翻砂廠、水雷廠各1所,內有大量機器設備及房屋;還有中西式住房14所;另有挖泥船2艘,運泥駁船3艘,小型輪船1艘。按當時價格估計,資產總值約為規銀77.3萬兩。局塢分家后,將泥船塢改建為木質干船塢,并拓長加寬,加深,能適應4000~5000噸船舶進塢修理。民國5年(1916年),進一步拓長塢身,使其總長達556英尺,深20英尺,能容納萬噸以上的船舶進塢修理,是當時國內最大的船塢之一。
船塢分出后,“仿照商塢辦法,掃除官場舊習”,采用商務化的經營方針,生產業務大有起色。僅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間就造船136艘,總排水量達到21000噸,而且所造艦船“船式美觀,工程堅實”。其中宣統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華”號長江客貨輪,船長330英尺,寬47英尺,排水量4130噸,被當時航運界評為“中國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輪船”。在修船方面,業務甚廣。1905年至1911年,共修理大小艦船524艘,年均修船105艘。由于經營業務擴大,利潤猛增。提前還清了局塢分家時借用江安糧道的庫銀20萬兩開辦費。這一時期的技術力量也不斷增強,局塢分家時,固定工人約60~70人,至宣統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1912年,北洋政府把江南船塢劃歸海軍部直接管轄,改稱江南造船所,仍采取商務化經營方針。由此開啟了江南造船廠隨后25年又一個黃金歲月。造船業務逐漸趕上和超過當時處于壟斷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廠。在宣統2年至民國6年間,耶松船廠共造船82艘,總噸位42700噸;同一時期間江南造船所共造船208艘,總噸位38846噸,已相差不多。民國7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總噸位增到60373噸,大大超過耶松船廠,居上海造船工業之首。1920年,江南造船所為美國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運輸艦“官府”號下水,打破了“中國不能造大船”的說法。連同“官府”號,江南造船所為美國一共制造了4艘萬噸級遠洋運輸艦,震驚世界造船業。被當時傳媒評為“中國工業史,乃開一新紀元”。這筆大訂單,使江南造船所當年的營業額高達1800萬銀元,年盈余200萬元,改變了以往負債經營的格局。江南造船所達到全盛時期。文革中江南廠造了一艘東風號萬噸輪,“四人幫”大肆宣傳,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造出萬噸輪了,而且一下造了四艘。只不過非自用,而是為美國造的出口貨。
1927年(民國16年)后,江南造船所由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管理,委派南洋海軍學堂畢業的馬德驥任所長。他曾到英國、美國學習過艦船制造,了解西方的管理方法,因而既懂技術又會管理。擔任所長后他大量起用本國技術人才,積極推行歐美管理模式,改變了過去由洋人獨攬大權的局面。同時,十分注重技術力量的培養。從1927年到1937年間,舉辦藝徒訓練班,招生千人以上,成為技術工人的主要來源,不少在新中國成立后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1930年冬,海軍輪電工作所并入江南造船所;次年1月,又并入了福州馬尾船政局(今馬尾造船廠)的飛機制造處,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造船所按購買的日產輕巡洋艦“寧海”號,仿造出性能相近的“寧海-2”號和姐妹艦“平海”號輕巡洋艦。“平海”號武器裝備和戰斗力在當時國民黨海軍中是最先進的,擔當第一艦隊旗艦的使命。在淞滬保衛戰中英勇殺敵,接連擊落日機九架后,被炸受重創,于1937年8月23日晚間,擱沉于十二圩淺灘。當時“平海”號在鋼板連接中已經使用了新興的電焊技術,采用鉚釘與電焊結合的混合式連接法,這在當時的造船工藝中,已經接近世界領先水平。此外,還制造了“江鶴”、“江鳳”等水上教練機和偵察機5架。這個時期的海軍艦艇修理業務相當頻繁,民國17~22年的6年間,共修理海軍艦艇271艘次,平均每年45艘次,比前六年增加近四倍。1930年后,江南造船所開建第三座船塢,至1936年全部落成。新塢能容納2萬噸級的船舶進塢修理,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船塢。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江南造船所為日軍侵占,陷入了長達8年的苦難深淵。1938年1月,造船所由日本海軍接管,改名為“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場”。3月,又委托日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管理,更名為“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仍受日本海軍實際控制。日軍基于侵略需要,對江南造船所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把相鄰的原上海兵工廠的場地全部劃入江南造船所,又把南市的3家民營船廠的機器設備拆遷到江南造船所,改陸家嘴的民營鴻翔興船廠為江南造船廠浦東工場,從事修船業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又把英商的英聯船廠劃到江南造船所,建立淑浦船塢和楊樹浦工場。至此,日軍占領下的江南造船所,已經擁有四處場地。日占8年間,侵華日軍以此修理艦船一萬多艘,建造各類船舶100多艘,還造了300多艘攻擊型的“自殺艇”,為其侵略戰爭效勞。
抗戰勝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國民政府海軍司令部接收。1946年2月,馬德驥重新擔任造船所所長。他積極推廣焊接造船新技術,同年為民生實業公司建造了中國第一艘全電焊結構的“民鐸”號,開創了由鉚釘造船走向焊接造船的歷史性轉變。至1949年5月解放前,共建造各種船舶34艘,總排水量9557噸,平均每年造船10艘。所屬工廠進行了局部擴建,至民國36年底,共新開設了電焊廠、內燃機廠、外鉗廠、第二發電廠及汽車修理廠等5個廠,并增添了一批設備。但由于連年戰亂的踐踏,始終未能恢復以往的生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江南造船所由市軍管會接管,1953年改名為江南造船廠。從此開始了新的輝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臺萬噸水壓機、自行研制建造了國產萬噸輪“東風”號……十年“文革”動亂期間,仍建造了幾十艘多種類型的船舶,成功地建造了我國第一代航天測量船“遠望1”、“遠望2”號和首艘大型遠洋調查船“向洋紅10”號等,圓滿完成了周總理親自圈定的“718”工程“三型五船”的建造和部分設計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江南造船廠率先跨出國門與世界接軌,發揮了中國船舶出口主力軍作用。1996年企業改制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隸屬中國造船(集團)公司。2008年6月,獨立建制,入駐長江口上海市崇明縣長興島的中船江南長興造船基地。該基地占地約580萬平方米,岸線長度約3800米,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萬噸,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為廣泛的現代化造船基地。進入新世紀,江南造船以嶄新的姿態,繼續弘揚“愛國奉獻、求實創新、自強不息、打造一流”江南精神,立志實現“中國第一軍工造船企業”的宏偉目標,現已建成包括建造航母在內的產品覆蓋最全的海軍艦船總裝基地。
江南廠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愛國史,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勵志復興的奮斗精神。幾代江南人創造的“江南精神”,是江南造船廠一個半世紀屹立不倒的基石,是一筆彌足珍貴的遺產,也是炎黃子孫共同的驕傲。
點評:一個150年歷史的造船企業,雖經風云變幻而能歷久彌新,其奧妙就在于始終追隨世界先進水平,不斷創新。相信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尋找智慧的江南造船將會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