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小亮,劉宇麟,倪劉建,潘春龍,李健
(泰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泰州 225300)
?
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常見問題與對策
樂小亮,劉宇麟,倪劉建,潘春龍,李健
(泰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泰州225300)
摘要: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是檢驗企業是否執行“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通過從資料收集、現場踏勘、驗收監測和報告編寫等4個方面具體分析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貫徹執行“三同時”制度提出了幾點對策,以期對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提供借鑒。
關鍵詞: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對策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凡是通過環評確認開發建設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規定[1],而檢驗企業是否執行“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就是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只有通過環保驗收后才可正式投入生產[1- 2]。近些年,環保部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關于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的技術規范,涉及火力發電、石油煉制、汽車制造和水利水電等眾多行業,但實際驗收監測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著驗收監測的進程和質量。本文結合相關法律規范和實踐體會,就建設項目驗收監測中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1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中的常見問題
1.1資料收集
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通常由政府環保部門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1- 3]。在受企業委托對其建設項目進行環保驗收時,企業所提供的材料必須完整且有效,尤其是環評報告書(表)及批復等文件。環評報告必須為報批版,而不是送審版或其他版本,且環評批復時間要晚于報告書(表)的成書時間。不同版本的環評報告書(表)對生產工藝、產污治理措施等章節往往有較大改動,而環評批復不可能涉及到環評報告中的所有內容。企業還需提供試生產(運行)環境保護核準通知單,對于試生產階段生產設施或環保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的,應建議企業向環保部門申請延長試生產時間。監測過程還應重點關注廢水是否接入污水管網,若接管,需企業提供接管標準及協議;廢水和廢氣處理工藝有無變化,運行是否正常;是否產生危險固體廢物,若有,需提供危險固體廢物處置單位資質證明材料及協議;核實生產工藝有無變化,如有變化,提供新生產工藝流程圖。此外,還需收集建設項目噪聲來源及隔聲降噪設施、工程的建設規模、設計單位、開工竣工時間、綠化面積、生產時間以及職工人數等資料。
在對建設項目進行環保驗收現場踏勘前,要認真研讀這些收集到的材料,尤其是環評及批復,了解項目立項、設計、施工和試生產各時期情況,充分把握項目的主體工程、產污環節和環保設施的相關情況,將重點內容逐項列出,以便現場踏勘時及時發現建設項目的規模、工藝、產污環節及其治理措施等可能存在的與環評報告及其批復不一致的地方,從而判斷企業是否具備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條件。
1.2現場踏勘
現場踏勘主要是通過資料核實、企業人員介紹和現場察看等方式來完成[4],主要對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環保設施進行檢查,以確保建設項目符合環境驗收監測條件。同時,在踏勘現場時布設監測點位,確定廢氣監測孔開孔位置,核查生產工藝及污染防治措施,這些都是編寫驗收監測方案的基礎。若發現實際建設情況與環評報告不符,可在驗收監測報告中逐一說明。例如企業新增食堂,排污口(包括雨水口)、排氣筒的數量不符等,在制定驗收監測方案時需對這些新增污染源進行監測。對不符合驗收監測條件的企業,出具不具備驗收監測條件告知單,責令企業整改。如發現項目實際建設情況與環評建設要求存在以下8條原則性問題,須書面匯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并按批復意見處理[5]:(1)建設地點變更;(2)產品類型發生變化;(3)生產工藝出現重大調整(減少產污環節的除外);(4)生產規模有較大幅度增加(高于設計規模的30%以上);(5)鍋爐噸位、臺數增加、所用燃料類型變化(從低污染向高污染變化);(6)污染防治設施未建(通過采取先進生產工藝或能夠保證污染物妥善處理的情況除外);(7)衛生防護距離內的居民未按規定拆遷到位;(8)項目開工建設時間距離項目環評批復時間超過5年以上。
對一些生產工藝復雜的建設項目,在核實生產工藝時,對原材料的核實尤為重要。例如某化工企業原料之一為檸檬酸,而實際勘察時發現為乙酰檸檬酸,核實后發現固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中少了乙酸。排污口的核實尤為重要,現場勘察時需確認哪個是排污口,哪個是清下水口,排放口是否進行規范化整治,初期雨水是否收集,廢水的最終排向,企業是否嚴格實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污分流”等等。對于雨水口,一般情況下,不下雨應該無水排出,否則需對其進行布點監測。此外,儀器設備的型號與數量、建設項目周圍有無環境敏感目標和衛生防護距離是否滿足要求等也是在現場踏勘時需要格外注意的。
1.3驗收監測
工況核查是開展驗收監測的前提[6]。驗收監測期間建設項目應保證環保設施運行正常,工況穩定,生產負荷達75%以上[3];新鍋爐要在設計出力下進行[7]。工況核查建立在對建設項目生產工藝、污染源治理和實際運行情況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但在實際監測時,由于現場監測人員往往不是項目負責人,不可能熟知各行業生產工藝,致使監測人員對工況把握不準或無法把握[8],有的甚至不核實,直接采樣分析。工況未核實直接導致驗收監測結果無法反映環保設施的有效性和真實性,也給企業造假提供了便利,廢水排放口稀釋排放、廢氣排氣筒少投料或不投料空運轉等現象在實際驗收監測中屢見不鮮。
近些年來,噪聲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工業園區內企業彼此相鄰,廠界噪聲直接測量容易出現超標現象,需扣除背景噪聲,可在園區內很難找到一個不受被測噪聲源影響,且其他聲環境條件與被測聲源處一致的背景噪聲測量點[9]。此外,夜間噪聲通常需要在22:00至次日凌晨6:00之間測量,一些監測人員難以承受長時間加班,弄虛作假現象嚴重。有些企業生產時間比較特殊,如屠宰場,生產時間為凌晨0點至4點之間,需要現場監測人員連續通宵驗收監測,不僅對監測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給企業環保驗收帶來諸多不便。
此外,一些污染因子由于沒有標準的監測分析方法,環境監測中心(站)也沒有相應的監測能力認證,導致環評批復中批復的排放濃度和年最終排放總量很難核算,這種情況在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中尤為突出。企業為順利驗收只得自行委托第三方機構出具檢測報告,一些第三方機構把竣工驗收監測當作一種創收捷徑,不重視工況核查和現場監測,也缺少相應的監管機制,所出具的檢測報告可信度不高。
1.4報告編寫
按規定,對可能長久無法達到驗收條件的項目,可按實際負荷和工況進行驗收,并對其排污總量進行重新核定[5]。而在實際驗收監測中,類似企業都是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分期驗收,而未對其排污總量進行重新核定。這是因為總量核定與驗收監測分屬不同的部門,在驗收過程中很難做到協同統一。一些中小企業排污口設置不夠規范,也沒有污水流量計,現有廢水總量核定技術規范在這類企業的驗收中可操作性較差。雖有文獻提出了相應的廢水總量核定技術[10],但在實際報告編寫過程中,驗收監測期間日均廢水排放量大多由企業提供,而非實際測量數據。有些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量很少,須委托有資質機構回收處理,可往往因為量達不到要求而找不到合適的委托企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自收到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完成驗收[1],報告實際完成時間受企業生產狀況、驗收監測分析時間和報告三級審核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報告完成的時間往往不一致,有的甚至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驗收監測數據是編寫驗收監測報告的核心內容,在實際驗收監測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出現“三廢”污染物監測數據異常情況,如數據倒置和超標數據等問題,影響建設項目環保驗收進度。此外,對環評之外的新增污染源的監測數據,如何選用標準對其進行評價也是報告編寫過程中的重難點。
2加強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的對策
2.1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明確責任追蹤
作為負責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工作的項目負責人,需全程策劃和參與具體建設項目的現場踏勘、驗收監測方案的編制和驗收監測工況的核定等工作,是驗收監測報告編寫的主要技術責任人,這就要求項目負責人不僅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還要具備較高的業務能力,熟練掌握驗收相關的法律法規、環境標準以及分析監測技術和報告編寫等專業技能。倘若項目負責人不了解建設項目的生產工藝及其污染處理工藝,在現場踏勘時就容易被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蒙騙,造成驗收監測結論出現偏差。由此可見,項目負責人業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的質量和進度。因此,對項目負責人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提高其環保驗收水平和監測技術能力,是確保建設項目環保驗收順利進行的前提。通常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相關的技術培訓主要包括“三同時”竣工驗收、清潔生產、現場采樣技術、儀器分析技術以及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等幾個方面,各監測中心(站)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人員輪崗制度,加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學習,全面提高項目負責人綜合監測能力。還可以成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專家委員會,對于重大項目或環境敏感項目的竣工驗收進行全程審核,以免缺項漏項或工作重點偏離。同時,應明確驗收報告單位和項目負責人的終生負責制,弄虛作假或偽造數據需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2.2多方收集資料信息,增加現場踏勘次數
地基是樓房建筑的基礎,如果施工的水平和施工的技術達不到施工的要求,施工質量就會出現問題,對于建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種危害對于高層建筑尤其明顯。如果在進行高層建筑施工時,倘若存在地基水平不穩的情況時,底層建筑或許不會感覺到,但是在高層建筑中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如果出現問題的話。樓房不是出現裂痕就是出現坍塌,最終會使施工團隊、建筑公司和人們都將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受企業委托對建設項目進行竣工環保驗收時,企業所提供的材料往往不夠完整。項目負責人應主動收集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的資料和信息,了解項目立項、可研、設計、施工和試生產等各時期情況,同時向兄弟單位核實企業基本信息,如環評情況、信訪問題等。還可以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建設項目相關技術背景,結合環評報告及其批復,充分把握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產污環節和環保設施相關情況。對于建設項目的規模、工藝、產污環節及其治理措施等一些原則性問題存在疑惑的,可增加現場踏勘次數,仔細核實建設項目的每一處細節,也可以委托現場監測人員或環監局有關工作人員一同踏勘現場,有針對性地了解建設項目存在的問題和實際建設情況,避免因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造假以致驗收監測結論出現偏差。
2.3全程跟蹤驗收監測,確保生產負荷
工況核定是現場驗收監測的基礎,是建設項目實際生產情況符合驗收監測方案工況要求的保證。驗收監測期間生產工況的核定建立在對建設項目生產工藝、污染源治理工藝原理和實際運行情況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而現場監測人員通常只負責現場采樣部分,這就要求項目負責人必須在熟悉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前提下,全程跟蹤驗收監測,協調企業與現場監測人員之間的溝通,確保驗收監測期間生產負荷滿足環境監測相關標準的規定,從而避免企業弄虛作假,造成監測數據出現異常。對于不配合進行工況核定的企業,可暫緩其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并書面匯報給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若企業在驗收監測期間對各類環保治理設施進行超常規運行,或稀釋濃度排放廢水等,可加測各類環保處理設施進口污染物排放濃度,并計算處理效率,以了解驗收監測期間各類環保治理設施的真實運行效率。
2.4提高企業環保意識,加強監管力度
依法生產、達標排放是企業最基本的法律底線,長期、高效、穩定、達標運行環保設施是企業的職責。驗收監測期間發現的問題,往往也是日常監督檢查中暴露的問題。對竣工驗收監測期間發現的問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查封、扣押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設施設備,敦促企業按照環保要求完善各類污染處理設施。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環保意識,不定期舉辦環保法律法規學習班,將國家最新環保精神傳達至各企業領導人,讓他們意識到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長期穩定達標排放是企業應盡的責任,超標排放是違法行為。針對實際驗收監測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問題,有關部門應及時修訂或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和監測方法標準,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3結語
建設項目類型和企業生產情況的千差萬別,注定了竣工環保驗收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環保驗收中,要準確把握每一個要點和細節,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建設項目竣工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對企業污染防治存在的隱患進行原因分析,為企業發展和環境管理以及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1]國務院.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Z]. 1998.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Z]. 2001.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 2000.
[4]陸烽, 劉寧鍇.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現場勘察[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03, 15(3): 28- 30.
[5]江蘇省環境保護局. 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工作的通知[Z]. 2006.
[6]宋釗, 陸立群, 韓中豪, 等. 固定源廢氣竣工驗收現場監測常見問題探討[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3, 38(3): 145- 148.
[7]國家技術監督局, 國家環境保護局. GB 5468—1991鍋爐煙塵測試方法[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2.
[8]胡志鋒. 建設項目“三同時”驗收監測中面臨的問題及探討[J]. 環境影響評價, 2014(2): 56- 59.
[9]環境保護部. HJ 706—2014 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噪聲測量值修正[S].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15.
[10]魏玉香. 中小項目竣工驗收監測中廢水總量核定的技術方法[J]. 環境監控與預警, 2011, 3(3): 18- 20.
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in Comple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YUE Xiao-liang, LIU Yu-lin, NI Liu-jian, PAN Chun-long, LI Jian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Taizhou 22530,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inspection in comple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heck whether the company has fulfilled the “three simultaneous”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in comple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erms of data collection, onsite survey, acceptance monitoring and reports writ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three simultaneous”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簡介:樂小亮(1982—),男,湖北黃岡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監測,E-mail:yuexl03@163.com
DOI:10.14068/j.ceia.2016.02.0016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444(2016)02-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