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關于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下)
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二)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科學合理布局、量水而行、清潔高效轉化、技術裝備自主化、示范先行的原則,穩步開展升級示范。
科學合理布局。結合國家大型煤炭基地開發,堅持“靠近原料、靠近市場、進入化工園區”的原則,按照“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環境承載能力而行”的布局要求,采用“產業園區化、裝置大型化、生產柔性化、產品多元化”的方式,完善現代煤化工產業布局,統籌考慮區域資源供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等因素,使現代煤化工的發展在總量上得到合理控制,在布局上更加合理,在技術特色上更加突出。在蒙東伊敏、蒙西大路、新疆準東、新疆伊犁、陜北、寧東-上海廟、云貴、安徽兩淮等中西部地區建設大型煤化工產業基地,形成與東部石化產業互補的產業格局。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甲醇)制烯烴產能達到1300~1500萬噸,煤制乙二醇產能600萬噸,煤制油產能1000~1200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150~200億立方米,煤制芳烴100萬噸。
推進升級示范。重點圍繞提高項目能效、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終端產品性能和附加值、加強體系優化集成、降低投資成本等內容,穩步開展升級示范。
煤(甲醇)制烯烴重點開發產品差異化、高端化技術,優化生產工藝,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水平,在升級示范基礎上,適度擴大產能。
煤制乙二醇進一步完善工藝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在實現長周期滿負荷運行的基礎上適度進行推廣。煤制天然氣,完成自主化合成氣甲烷化技術工程放大,優化和完善固定床加壓氣化技術,開展組合氣化工藝研究,開發高效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通過示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煤直接制油在持續完善技術裝備水平,保證裝置在高負荷下長周期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開發特種燃料等高附加值新品種。
煤間接制油開展高溫F-T合成工程化研究,針對費托合成油品組成特點和市場情況,在生產柴油的同時,生產高碳ɑ-烯烴、超硬蠟、高碳醇、橡膠填充料、聚-α烯烴(PAO)、潤滑基礎油等石化行業難以獲得的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和專用化學品,提高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積極推進百萬噸級煤制芳烴工程化示范,積極開展百萬噸級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百萬噸級沸騰床加氫“煤油共煉”技術示范,推進CO2捕集、封存、驅油工程示范。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采用煤化電熱一體化、多聯產的方式,大力推動煤化工與煤炭開采融合發展,利用褐煤熱解、褐煤和高硫煤氣化技術,建設以半焦和石油替代產品為主的煤化工項目,延長現役褐煤、高硫煤礦井服務年限。
推動與傳統焦炭產業融合發展,利用現有焦化裝置,采用環保碳基燃料共焦化、化工焦低成本純氧氣化、新型費托(F-T)合成技術,生產LNG、苯、乙烯裂解料、高檔溶劑油、高檔潤滑油基礎油等高附加值產品。
推動鹽湖資源開發的融合發展,利用煤制烯烴,發展氯化工產品,做好鹽湖資源開發氯的平衡。
推動與化纖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煤制芳烴、乙二醇產業化,推動聚酯向西部轉移,優化調整化纖產業布局。
推動與冶金建材產業融合發展,集中轉化高鋁煤炭資源,推動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產業化,大力發展粉煤灰制建材產品,探索利用合成氣直接生產還原鐵。
推動與石油化工產業融合發展,建設集發電、制熱、制氫于一體的整體氣化聯合裝置,推動原油加工由脫碳向加氫轉變,發揮煤炭液化與原油加工中間產品互為供需的優勢,開展煤炭與原油聯合加工示范。
(三)促進生物化工及生物質燃料規模化應用
重點開發新型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基化學品,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生物化工與生命科學結合,推動生物基材料向現代醫療材料方向發展,大力發展人造器官、高分子材料基醫療器械等。利用已有生物化工產業基礎,加快培育新型生物化工產品的競爭優勢,重點推進生物乙醇、生物乙烯、葡萄糖酸、有機酸、有機醇等若干重大品種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對石油原料的部分替代。進一步推動林產化學品的規模化發展,開發化學改性制備木質素衍生物的關鍵技術和腰果酚、木質素、糠醛共縮聚技術。加快開發生物基聚合物聚乳酸、聚羥基脂肪酸酯(PHA)、聚碳酸亞丙酯(PPC)、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生物基多元醇、生物基尼龍、生物基聚乙烯、生物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生物基聚氨酯、非糧淀粉基塑料、秸稈纖維熱塑成型加工、多取代纖維素材料、生物基增塑劑、催化劑等生物基塑料和功能材料及木質復合材料,推進生物基塑料在3D打印、汽車用品、日用塑料、纖維與紡織等領域中廣泛應用。
加大對非糧作物種植扶持力度,加快制定生物化工和生物質燃料標準體系,形成非糧生物乙醇等生物質燃料的規模化發展。抓好纖維素乙醇、生物航空燃料、生物質制氣等生物質能源的示范工程建設,做好技術儲備,為大規模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力爭到2020年,生物質燃料乙醇規模達500萬噸,生物柴油200萬噸。
(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服務業,重點發展科技服務、研發設計、工程承包、信息服務、節能環保服務、融資租賃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優勢企業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開展工程項目、工業設計、產品技術研發和檢驗檢測、工藝診斷、技能培訓等服務外包,整合優化生產服務系統,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經營全產業鏈緊密結合,提高從研發設計、工程建設、生產控制、污染治理、安全環保監測、市場營銷、經營核算、項目決策等全過程管理效率。
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需求,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瓶頸,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進一步完善行業創新體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一)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
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和高端專用化工產品,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
突破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深海、極地等新領域勘探開發技術,開發低品位原油資源勘探開發和提高常規及老油田采收率技術,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研發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加工性能優良的含氟聚合物、高端硅橡膠和高強高模特種纖維等化工新材料技術,促進產業化。
突破高效定向催化、先進聚合工藝、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推進高性能專用合成樹脂、合成橡膠、阻燃材料、合成纖維原料的生產示范。
電子化學品重點開發高純試劑、高純氣體、高性能新型封裝材料、高性能基板樹脂、新型液晶材料等的制備技術。
優化現代煤化工關鍵工藝和流程設計,提高已建示范工程的穩定性,開展低階煤分質高效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和工程示范,進一步提升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加壓氣化、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水煤漿水冷壁氣化、單噴嘴冷壁式粉煤加壓氣化等大型煤氣化技術,積極開展催化氣化、加氫氣化等定向氣化和新型煤氣化技術的工程化研究。開發新牌號高性能聚烯烴樹脂制備、軍用及航空特種燃料生產等延伸產業鏈技術。
推進生物基大宗化學品與現有化工材料(如塑料、纖維、橡膠等)產業鏈銜接發展,重點突破具有重要下游衍生物應用基礎的化工產品。
研發符合我國煉廠特點的國Ⅵ汽柴油完整技術、滿足高新技術產業需要的高端潤滑油制備和低碳烯烴生產技術工藝,形成材料品種體系、生產體系、應用配套體系、檢測評價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
(二)研發推廣一批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技術與工藝
圍繞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突破資源環境制約,著力發展化工過程強化、催化材料及工程、高端石化產品、原料多元化、綠色制造工藝等成套關鍵技術。
無機鹽行業加快功能化、系列化、精細化、環保化等產品和技術研發。
氯堿行業加強膜極距離子膜電解槽、國產化離子膜、低汞觸媒的推廣,加快開發無汞觸媒和其他無汞工藝,推動燒堿氧陰極技術、催化氧化制氯工藝等先進技術。
純堿行業加強全流程節能降耗系列工藝的開發與應用,突破重堿濕分解直接制取重質純堿技術。
硫酸行業加快制酸新技術、硫資源回收新技術、新型催化劑等開發與應用。
農用化學品行業重點發展高效環保新型肥料高工效省力化農藥綠色劑型、關鍵助劑與應用技術。
橡膠加工行業重點發展乘用子午胎、巨型工程胎、摩托車胎等產品全自動生產裝備和技術,綠色輪胎和智能輪胎關鍵制備技術、高端橡膠制品加工工藝以及廢橡膠高效綜合利用的綠色環保工藝。
涂(染)料重點開發水性化、高固體份、粉末化以及建筑、汽車、船舶等領域高性能、高附加值和特種功能產品。
膠粘劑重點開發改性型、水基型、熱熔型、光固化型、高固含量等新型膠粘劑產品制備技術。
造紙化學品重點研發綠色化制造技術、造紙纖維節約技術、功能性造紙化學品、特種紙專用化學品、現代大型高速紙機化學品應用技術等。
(三)提升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
圍繞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及國計民生重大需求,著力突破高端石化產品成套關鍵技術。
以油氣勘探開發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以及高端石化裝備為突破口,開發頁巖氣勘探、氣體鉆井等技術和裝備,極寒地區、沼澤地區使用的特種鉆機及小井眼鉆機等特種鉆機。圍繞勘探、生產、加工、儲運、服務等環節,發展大型高端化、智能化的海上作業與輔助服務裝備、特種資源開發裝備、大型海上結構物、水下系統以及關鍵設備系統,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裝備以及海底礦產資源裝備的開發。
以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大型乙烯、大型煤氣化、大型費托合成反應器、大型等溫變換及漿態床等溫甲烷化反應器、低階煤提質(熱解)等成套裝備,以及大型離心壓縮機組、大型空分設備、關鍵泵閥等為重點,推進重大石化裝備國產化與自主化。
開發燃煤工業鍋爐脫硫脫硝脫汞一體化設備、高濃度難降解化工廢水處理技術裝備、油田鉆井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與成套裝備、廢油再生基礎油成套裝備、二氧化碳生物轉化清潔能源技術裝備等節能環保設備。
(四)加強行業標準體系建設
圍繞行業轉型升級和重大工程需求,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健康、安全等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著力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加快新興產業關鍵技術標準研制,重點研制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工程、生物農業、現代煤化工等標準,統籌推進重大專項標準綜合體建設;合理制定能耗、排放、健康、質量等限額標準,提高標準水平和行業準入條件,推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條件差、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與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以及資源能源消耗多的落后產品,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重點研制危險化學品管理、化學品生產、廢棄化學品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領域標準,制定食品添加劑和涂料、膠粘劑、染料等涉及消費品安全領域的標準,推進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與實施,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碳排放、大氣污染防治標準研制,提升油品標準水平,完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標準體系。強化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標準研制,開展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推進綠色化工產業標準體系研究。
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積極推進“團體標準”建設,初步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適用性強、基本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行業標準體系。
(五)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
整合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新資源,創新組織模式,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依托骨干企業和重點科研院所,示范建設若干家國家及行業級技術創新平臺,構建有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到2020年,建成70-80家行業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設1-2家國家級創新中心和一批檢測研發平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加強污染治理,不斷強化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行業。
(一)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的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行機制,以煉油、石化、化肥、氯堿、純堿、無機鹽、農藥、染料、橡膠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制修訂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和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審核。
煉油行業加快推廣應用催化加氫、低氮燃燒、催化煙氣脫硫脫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基礎化工大力推進電石渣、堿渣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磷石膏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積極開展電石尾氣、黃磷尾氣、焦爐氣等資源性尾氣生產乙二醇、甲醇等化學品的綜合利用。加快直接氧化法環氧丙烷、甘油法環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己二腈等清潔生產工藝的推廣應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傳統工藝。
農藥、染料及中間體等精細化工行業加快推進先進催化技術、溶劑替代技術和定向轉化技術,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和工藝技術。
建立技術推廣服務平臺,加快先進技術交流推廣,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開發推廣環保、安全替代產品。
到2020年,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磷石膏綜合利用率爭取達到50%。創建50家綠色工業園區,200家綠色示范工廠,500項綠色生產示范工程。
(二)強化污染治理
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全面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提升燃油品質。在石化、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實施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整治。限時完成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治理,在原油成品油碼頭開展油氣回收治理。完善涂料、膠粘劑等產品揮發性有機物限值標準,推廣使用水性涂料,鼓勵生產、銷售和使用低毒、低揮發性有機溶劑。貫徹落實《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方案》,大幅減少石化行業VOCs排放,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基本完成VOCs綜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監測監控體系。
加大高難度廢水治理力度。全面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農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對氮肥、農藥、染料等重點行業實施清潔化改造,加大行業高濃度難降解廢水治理力度,加快解決煤化工、農藥、樹脂等行業含鹽廢水的治理及再利用,采用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從源頭上解決含鹽廢水的治理難題。
加大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加強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針對磷石膏、電石渣、堿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以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廢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為目標,加大研發力度,開發處理量大、運行穩定、經濟可行的綜合利用技術,拓寬市場,走多元化綜合利用的道路。針對危險廢物,要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督促企業加大環保投入,積極采用焚燒、氧化等先進技術進行處理處置,杜絕非法轉移。
到2020年,石化行業VOCs排放總量較2014年削減30%以上,低汞觸媒替代率達到100%,無汞觸媒成功實現商業化應用。
(三)促進節約低碳發展
進一步完善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完善行業節能標準體系,充分發揮節能標準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基準作用,開展行業能效對標,提升企業能效水平。
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先進煤氣化、乙烯裂解爐耐高溫輻射涂料、水溶液全循環尿素、氯化氫合成余熱利用等先進高效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以及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鑄銅轉子、高能效等級的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高效換熱器、螺桿膨脹機低溫余熱發電技術、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等通用節能技術裝備。
加強企業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體系,推進煉油、乙烯、化肥、氯堿等行業開展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開展石化和化工企業能源審計和能源統計,對能源的購入存儲、加工轉換、輸送分配、最終使用等環節實施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實現系統性節能降耗。
加強CO2捕集和利用,推廣CO2驅油、煤基多聯產、CO2合成有機化學品等技術,在陜甘寧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CO2捕集、驅油與埋存示范項目。
(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深入實施責任關懷和HSE安全管理體系,加強源頭監管,淘汰不符合安全標準、安全性能低下、職業危害嚴重、危及安全生產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行業整體安全技術水平。
進一步完善安全保障體系、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體系、應急救援和宣傳教育培訓體系,著力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技術裝備安全保障能力、依法依規安全生產能力、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杜絕違章操作事故發生。
加強倉儲物流等危險化學品儲運企業的安全監管,認真履行危化品安全監管職責,落實運輸資質認可、劇毒化學品準運、運輸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等制度。研發推廣危化品運輸用GIS、GPS和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危化品運輸實時、動態安全監控系統。
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全面安全管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五)全面加強質量管理
深入實施質量興業戰略和品牌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企業質量意識,開展質量興企活動,建設先進質量文化。進一步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質量管理和方法。深入開展質量管理小組、信得過班組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提高企業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樹立行業質量標桿。強化企業品牌建設,制定和實施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企業內在素質,打造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建立健全行業品牌建設評價機制,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行業整體形象。
(六)規范化工園區建設
按照一體化、規模化、集約化原則,加強化工園區建設。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區域產業布局規劃要求,結合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優化化工園區區域布局。嚴禁在生態紅線區域、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內建設園區。新設立園區應當符合國家、區域和省市產業布局規劃要求,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隔離帶,與周邊居民區保持足夠的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強化園區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權威性。制定頒布化工園區設立、建設和管理條例,規范準入制度,強化安全環保標準。
建立入園項目評估制度,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產業政策,支持鼓勵類項目進入園區,禁止新增限制類項目產能(搬遷改造升級項目除外),落后工藝或落后產品應予以淘汰。建立企業升級與退出機制。對園區內的企業,督促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產業政策規定的項目開展技術改造,限期完成整改,實現產業升級。對無法通過整改達到國家相關規定的項目或企業依法實施退出。支持園區承接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入園,鼓勵當地政府將搬遷企業的環境容量進行等量或減量轉移。新建化工企業全部入園,現有危險化學品企業原則上逐步搬遷入園,早期建成的大型石化基地,應結合歷史現狀妥善處理,確有搬遷難度的企業應通過周邊居民搬遷或環保、安全改造等方式逐步提高安全水平。
控制園區投資強度,滿足國家或地方相應工業用地投資強度標準要求。按照循環經濟發展及安全和環保風險防控要求,加強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及監控、應急系統等配套保障,實現園區物流信息傳輸一體化、公用輔助工程一體化、安全環保應急一體化和管理服務金融一體化。加快園區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與應用,推進“智慧化工園區”建設。
到2020年,化工園區布局更加合理,集約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顯著增強,形成10個左右年產值超千億的世界級化工園區。
以公共平臺建設、智能工廠示范、信息技術推廣普及為著力點,努力實現集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生產控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為一體的全鏈條全系統智能化,大力推動企業向服務型和智能型轉變。
(一)研究推廣重點行業兩化融合解決方案
重點研究推廣基于生產企業設計、裝備設計與改進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設備集成與模擬優化、設備故障在線診斷與預測維護的行業生產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針對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烴等煉化主裝置的模擬仿真、優化控制、調度計劃、故障診斷和維護、資源與能源優化等技術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產過程的HSE(安全、健康、環保)解決方案;基于裝置側線、反應罐釜、進出廠點等關鍵節點的數據計量及實時采集,實現物料跟蹤及物料平衡、能耗監測及精細管理的石化化工生產制造一體化解決方案;基于全行業的質量檢測、能源消耗、環保監測等在線監測與管控集成解決方案;具備災害預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選功能的數字礦山解決方案。
(二)建立完善兩化深度融合技術標準體系
圍繞材料性能和質量控制、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物料管理和產品流通、數字化研發和服務等,加快制修訂一批數據采集、傳輸、交換及接口標準和信息安全標準、智能監測監管標準、電子標簽編碼及應用標準,以及傳統化工產品、危險化學品、農資化學品的識別、定位、追溯通用規范,實現物料、產品、設備編碼和各種接口標準的統一。
(三)促進“數字化企業”建設及智能制造
推動企業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的有效集成,實現數據信息集成共享,全面推進數字化建設,向智能制造邁進。提升企業過程控制系統效率,推動先進優化系統(APC)和生產執行系統(MES)的應用與普及,促進生產計劃、生產過程、能源平衡、質量管理、物料平衡等方面的平穩運行,實現精細化管理。
深入研究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和實施路徑,加快推進應用進程,實現生產設備與虛擬信息網絡的融合,推動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過程、物流倉儲產供銷產業鏈一體化,實現產品可追溯、制造過程可監控、效益可實時計算,進一步增強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為企業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四)培育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發展
支持石油和化工行業現貨交易平臺等第三方大型電子商務行業平臺發展壯大,創新商務模式。支持行業大型企業自有電子商務平臺向行業公共平臺轉化。鼓勵行業協會、電商公司、農資生產企業聯合建立農資電子商務平臺。推動石油和化工產品物流信息化發展,壯大油氣、石化、農化、危化品等專業物流和供應鏈服務業,增強行業的供應鏈協同管理能力。
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歷史機遇,深入統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出一批重點合作項目,開拓一批新興市場,培育一批“走出去”優勢企業,全面提升行業對外開放水平。
(一)加快“走出去”步伐
加強海外油氣供應能力建設。深化與俄羅斯油氣合作,構筑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油氣合作帶。加強南圖爾蓋盆地、阿克糾賓地區現有項目周邊的滾動勘探開發,在哈薩克斯坦建成多個千萬噸級油氣區。鞏固阿姆河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在土庫曼斯坦建成海外天然氣生產合作基地。以國內市場優勢換取中東上游資源權益,擴大合作規模,提高權益產量。積極推動艾哈代布、魯邁拉、哈法亞等項目快速上產。加大與非洲合作力度,力爭獲取優質陸上及海洋合作區塊和項目,形成風險勘探主力區。平穩推進西非地區油田建設,加快赤道幾內亞、加蓬、阿爾及利亞、剛果等項目勘探,加大安哥拉寬扎盆地、西南非海岸盆地的區域研究。穩步推進委內瑞拉重油、加拿大油砂、美國頁巖油氣等低成本高效開發,加快安哥拉安第斯項目滾動開發進度,積極推動墨西哥灣盆地、巴西Campos、Santos盆地深水鹽下構造帶研究,加快油田勘探評價及項目實施。堅持資產動態管理和價值管理,不斷優化資產組合,形成有序的進出機制,確保海外資產保值增值。
完善海陸能源安全通道。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油氣戰略運輸通道,加強我國與中亞、西亞能源通道建設合作,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建設,擴大中亞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推進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提升中俄油氣管道輸送能力。確保中亞等油氣管道安全穩定運營,加快建立跨國油氣管道安全穩定運行機制,確保油氣運輸安全。
推進“一帶一路”石化全產業鏈合作。發揮中國在煉油領域的比較優勢,做實東盟、擴展中東、推動中亞/俄羅斯的煉油產能合作布局。充分利用境外輕烴資源,發展境外烯烴業務。在天然氣、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發揮其資源優勢生產甲醇及下游產品。有序推進煤制氣、煤制油等煤炭加工轉化領域合作,推動我國煤炭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走出去。推進橡膠、磷、鉀、硼、化肥、農藥、染料、氯堿等傳統優勢產業與具有資源優勢或市場潛力的國家和地區開展產能合作。圍繞龍頭項目,結合紡織、建材等下游產業轉移配套需求,重點規劃建設若干海外石化/化工產業園區,推動上下游一體化的鏈條式轉移、集約式發展。
深化工程、技術和裝備合作。鞏固拓展中東、中亞、非洲等傳統油氣勘探開發服務市場。積極參與沙特、印度、俄羅斯、阿聯酋、科威特、阿曼、伊拉克、伊朗和越南等國的煉化產能擴建和油品升級改造項目。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儲運、港口、電力、路橋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市場。建立示范工程,樹立中國品牌,打造EPC總承包的競爭優勢,大力推動我國標準國際化,帶動裝備出口。
(二)培育對外貿易新優勢
穩定石油、天然氣、天然橡膠等資源性產品進口,提高市場保障能力。引進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大規模天然氣運輸、特種材料和特種纖維生產制造等先進技術和關鍵裝備,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鞏固擴大氮肥、磷肥、無機鹽、純堿、農藥、染料、橡膠、輪胎等傳統優勢產業出口,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建立境外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把出口產品價值鏈延伸到境外批發和零售終端,實現從資源原料和初級產品出口向深加工和精細化產品出口轉變。培育新型貿易方式,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優化國際市場布局,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加大東南亞、印度、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開拓力度。
主動參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安排,建立健全貿易摩擦預警系統,維護產業安全。有序推進油氣金融衍生品的設計與發展,加快油氣現貨、期貨貿易平臺的建設和完善,促進能源資源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提升我國在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影響力。
(三)提升外資利用水平
引進外商投資和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繼續發揮外資在引進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方面的作用。鼓勵外資投向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高端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與醫藥、高端化工裝備、節能環保等產業,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推動中外企業合資合作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鼓勵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在全球范圍開展合資合作。
(四)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在境外開展并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系。發揮骨干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優勢,推進上下游產業鏈融合和集群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油氣勘探開發、煉化裝置、現代煤化工建設等業務。
(一)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對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積極推進油氣行業監管體制、危險化學品監管體制、油氣價格機制以及行業準入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行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建立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體系,減少行政干預,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建立常態化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以建立完善開放的現代油氣市場體系為目標,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前提,深化石油和天然氣體制改革,放寬準入,促進油氣市場主體多元化,允許社會資本參與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和天然氣管道、儲氣庫等基礎設施建設,賦予符合條件的煉油企業進口原油資質和使用權,放寬對出口產品品種的限制,進一步深化國內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提高政府油氣行業監管水平。
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的統一與協調,整合行政、社會、科研以及企業等資源,設立統一、高效、專業化的監管機構和專家隊伍,搭建統一的危險化學品信息申報、統計、評估、監測平臺,建立科學合理的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體系,完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運、使用等環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克服“九龍治水”、多頭管理的痼疾,提高危險化學品管理水平和效能。
(二)制定和完善產業配套政策
圍繞提高國家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油氣勘探開發政策,建立勘探開發風險基金,支持企業加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通過財稅扶持政策,支持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邊際油氣田有效開發,鼓勵頁巖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資源以及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推進成品油消費稅等稅收改革并加強征管,制定有利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外貿政策和加工貿易稅收政策。修訂完善天然氣利用政策,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
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科技、節能環保、稅收、金融等領域的產業政策,落實和完善企業科技研發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支持企業更多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行業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改革,全面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使創新組織和創新人才都能獲得成果收益。針對科技成果產業化薄弱環節,建立由政府、企業、民間資本等共同組成的產業化基金和孵化基金,對已經進入中試的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助力科技成果產業化完成“最后一公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建立行業知識產權銀行,推進產權交易,切實保護發明創造。
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國內石油和化工產品公平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完善節能環保、新能源、生態建設的財稅金融政策,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生態修復與建設、先進適用環保技術研發給予支持。參照重大裝備“首臺套”政策,制定化工新材料應用扶持政策,對化工新材料新產品的應用與推廣給予重點支持。
(三)加強法規建設和行業自律
深入貫徹依法治國方略,進一步完善行業法律法規,加強企業守法意識和行為自律,建立規范有序、穩定透明的市場秩序,樹立行業良好形象。推動修訂《礦產資源法》及其相關條例,制定《石油和天然氣法》等法律法規。
加強行業自律。嚴格遵守國家工商管理條例要求,合法合規經營,誠實守信經營,有序開展競爭,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牢固樹立安全環保的紅線意識、底線意識,認真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深入實施責任關懷和HSE等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節能降耗等內部制度體系,確保能耗和污染物排放100%達標,不發生重特大安全環保事故。
健全行業監督執法體系,加強企業能耗、排污情況和安全生產的抽查,對違反安全生產法規、節能環保政策、標準的行為給予嚴懲。通過嚴格的政策法規體系,推動企業提高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技術水平,促使技術落后企業退出市場,實現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提高行業協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石化聯合會、各專業協會和地方協會是促進行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和企業之間架起了有效溝通與協調的橋梁,在反映企業訴求、參與行業管理、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行業協會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加快自身改革,著力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服務、組織、協調、引導等作用。一是加強行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建立石油數據中心和化工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及時發現行業運行中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向政府部門反映企業訴求。二是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平臺建設,重點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行業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和方向性的政策建議與意見,助推行業轉型發展和重大改革。三是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組織、協調、管理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組織企業構建行業科技創新平臺,開展行業科技獎勵,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等信息咨詢服務。四是加強質量標準化服務平臺建設,組織企業開展質量信譽承諾和QC小組活動,開展品牌建設活動,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技術咨詢和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五是加強國際交流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引進來、走出去”開展高層次國際合作搭建橋梁。
(五)提升全員綜合素質
全面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深化和完善人才培養、選拔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強化監督約束,強化職業操守,建立企業資信、企業競爭力、社會滿意度等評價機制,促進行業安全、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組織制定、修訂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標準,宣貫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編寫培訓教材,做好職業健康和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職工安全生產意識和職業技能。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改革人才管理體制,制定科學的人才評價和使用標準,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現代專業、技術和金融知識的企業家隊伍,為推動我國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