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寶(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遼寧 盤錦 124011)
于37井區火山巖研究與認識
胡學寶(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遼寧盤錦124011)
遼河油田東部凹陷深層廣泛發育火山巖儲層,具有較大的儲量規模。但是由于火山巖油藏的特殊性,導致除部分區塊外,大部分火山巖油藏處于未開發動用狀態。于37井區就是其中未動用區域的一部分,井區內老井試油資料已經證實了火山巖儲層的含油性。通過從火山巖的分布特征、儲層物性、火山巖識別、儲層識別等方面對研究區的火山巖進行了認識,為下一步的勘探開發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
于37井區;火山巖油藏;儲層識別;粗面巖
研究區構造位置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黃金帶—歐利坨子斷裂背斜帶中南端,北靠熱河臺油田,南接于樓油田。于樓油田經歷40多年的勘探與開發,共發現三套含油層系:古近系沙三段、沙一段和東營組。目前沙一段、東營組勘探開發程度均已較高,沙三段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以砂巖油藏為主,對廣泛發育火山巖儲層的油藏特征仍未認識清楚。井區內于8、于37井已經在火山巖中獲得工業性油氣流。近年來,于17和熱27井又在火山巖中試油獲得成功。因此,火山巖油藏具有較高的勘探開發潛力,有效對火山巖油藏進行開發動用對遼河油田的開發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內鉆遇地層自下而上為古近系沙三段、沙一段、東營組及新近系館陶組。其中沙三段為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層,沙三上段巖性主要為上部為深灰、灰黑色碳質泥巖夾薄層砂巖,下部為層狀火山巖夾薄層砂巖;中段局部發育塊狀火山巖,火山巖以玄武巖、粗面巖為主,其中粗面巖為主要儲層;下段以暗色泥巖沉積為主,夾薄層火山巖。
2.1火山巖分布特征
中新生代以來,遼河盆地經歷六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巖漿噴發,而東部凹陷中段為始新世時期即沙三段沉積時期遼河盆地火山活動的中心。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構造運動的作用,東部凹陷中段火山巖總體上沿北東向呈狹長條帶狀展布。
研究區沙三段火山巖平面分布與東部凹陷總段分布保持一致,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且厚度薄厚不均,其中于17井區厚度最大,達到200m以上,其次在于34井區以及北部的熱24井區也較發育,從火山巖頂界平面圖上看,往南也同樣發育火山巖,但隨構造向南埋藏加深,揭露的鉆井也隨之減少。
2.2儲層物性
基質:常規物性分析反映了基質巖塊的物性,粗面巖的巖心分析孔隙度在6.4%~15.9%之間,平均12.1%,滲透率在0.1~7md之間。宏觀縫洞:巖心觀察可見本區粗面巖儲層的縫洞較為發育,平均宏觀縫洞孔隙度在1%左右。
2.3火山巖巖性識別
①火山巖巖性分類:
根據巖石化學分析中的K2O含量與SiO2含量關系圖中可看出,粗面巖類、玄武巖類這兩類巖性的K2O含量有明顯的差異,粗面巖類K2O含量大于3%,而玄武巖類K2O含量小于3%,K2O含量隨著Si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關變化,因此根據化學成份可較準確地粗面巖和玄武巖區分出來。
②測井資料識別火山巖巖性
因K2O含量與GR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因此可以通過巖石氧化物分析中的K2O含量和薄片鑒定來刻度自然伽瑪測井曲線,可以用GR即簡便又準確有效地定量劃分出粗面巖類與玄武巖類,粗面巖類GR大于95API,而玄武巖類GR小于70API。
2.4儲層識別
該塊鉆井絕大多數為常規測井資料,所以主要通過常規測井資料進行儲層識別。首先應用自然伽瑪曲線將兩種巖性區分開,然后針對粗面巖,應用三孔隙度曲線和深、淺側向電阻率曲線的幅度差劃分滲透性儲層。高時差、低密度、高中子、大幅度差為好儲層,反之為差儲層或非儲層。
2.5油層解釋標準
以3700測井系列為基礎,同時結合聲波成像測井系列,能夠較好地把儲層劃分出來,根據熱24塊及于37區塊及東部凹陷其它地區粗面巖的取心、試油試采及錄井資料繪制了Rt~Δt、ρb~Δt、ρb~ΦCNL交會圖,得出劃分有效儲層的電性標準:時差>61.5μs/ft,密度<2.5g/cm3,視電阻率30-600Ω·m,中子孔隙度>9%。
3.1井區內火山巖主要發育粗面巖類及玄武巖類,本區主要火山巖儲層為粗面巖。
2、沙三段火山巖平面上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且厚度薄厚不均,于17井區厚度最大,達到200m以上。
3.2利用測井資料可有效區分玄武巖與粗面巖,并可對粗面巖的儲層特征進行判斷。
[1]方炳鐘,楊光達.遼河油田東部凹陷火成巖分布及油氣成藏組合[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0,32(5):69-72.
[2]蔡國鋼,張坤,劉立等.遼河盆地東部凹陷中部火山巖儲層特征研究[J].海洋石油,2002,23(2):32-37.
[3]邱隆偉,姜在興,熊志東等.遼河盆地東部凹陷火山巖油藏類型及成藏條件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2003,25(4):390-394.
胡學寶(1983-),男,201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