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正超(重慶渝佳環境影響評價有限公司,重慶 400042)
淺析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錢正超(重慶渝佳環境影響評價有限公司,重慶400042)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環評體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根據多年的環評工作經驗,對環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今后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逐步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問題突出,人們對環境權益要求的呼聲成為了社會的焦點。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制度,能夠有效預防項目建設對環境產生的諸多環境問題,在國內外的項目建設環境保護管理中廣泛使用。在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環境污染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提出了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標志著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確立[1]。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完整和系統的要求,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施行進行了規范。2002年9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該法規不但要求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還要求有關規劃也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從決策的源頭來防治環境污染。2004年,開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師注冊制度,規范了環評技術人員的評價水平。2009年,開始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使得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更加規范和科學。
可以說,環境影響評價為我國環境污染控制,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境影響評價發展至今天,已經有了一套龐大的施行體系,但是,在實際施行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1環評制度還不夠健全
國家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必須依靠健全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否則,環評制度將無法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法律法規對法律責任描述不準確,沒有指明執行處罰的部門,致使環評的貫徹不足。當前,我國的導則體系對項目的短期影響有較多的關注,但是沒有宏觀的考慮項目運行、生產、報廢以后對環境的影響。此外,導則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缺少模型使用指導、軟件操作規范等詳細說明[2]。
2.2環評監管較為薄弱
目前,環境影響評價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環評監管的依據是《環境保護法》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該地區的環境質量,采取措施來改善環境的質量”[3]。但是,由于地區政府更多的將精力放在了經濟發展上面,為了GDP的發展,在引進項目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問題。這就導致了部分地方政府縱容非法企業在尚未完成環境影響評價的情況下,進行了項目建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監管力度弱,監管頻次低。環境影響評價法律的監督管理體系還存在權利分散的問題。很多環保部門的權利和機構職責不清,導致管理缺陷。對于一些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迫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各個管理部門都不愿出面進行管理,互相找借口,導致項目在批準、建設中缺少跟蹤的監督,項目一旦發現問題被迫關閉,導致巨大的環境危害和經濟損失。
2.3公眾參與問題突出
公眾參與作為環境影響評價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實踐中存在問題。目前,由于環境信息公開不充分,導致公眾獲得建設項目的信息較少,不能夠明確的提出自己對項目的意見,導致公眾參與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的表達出公眾意愿。此外,公眾參與答復哦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公眾參與時沒有得到詳細的及時,對環境專業術語不太了解,導致公眾在接受調查時模糊做答,進而導致公眾參與的統計結果失真[4]。公眾參與結果統計中,較少統計出公眾的反對意見,而那些反對意見對項目的決策影響十分微小,使得公眾參與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3.1完善環境管理評價管理體系
我國已經制定了較多的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政策、法規,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的基礎。由于我國各省市、地區的現狀有所不同,情況復雜,直接導致了環境影響評價的組織管理不同意,導致環評報告書(表)的質量沒保障,不能夠真正的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各省市、地區應根據地方現狀,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制定出適宜地區的政策、法規,營地之一,提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從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使環評制度真正的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3.2加強日常監督管理
環境影響評價的監管薄弱問題主要是由于環境保護執法人員不足、執法不嚴等原因造成的。環評監管薄弱將直接導致環保措施未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淪為空話。因此,環保部門應盡快建立起建設項目跟蹤管理系統,實施全過程跟蹤。同時,加強現場督察,實時了解環保設施施工是否真正的實現了“三同時”。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環保設施的“三同時”,真正的落實了環保措施。
3.3認真開展公眾參與工作
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認證開展了公眾參與工作,將公眾的意愿體現在環評中,才能夠避免建設項目今后的環境糾紛,也減少政府部門協調民眾與企業的工作負擔。今后工作中,應該通過多樣化的信息發布渠道來促進民眾對項目的了解;用過制定標準化的信息公開制度來保證信息完全公開;通過制定標準的公眾參與流程制度來確保公眾參與的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避免遺漏重大的環境影響,是民眾真是的表達出環境意愿,為建設項目支付社會環境成本提供重要依據。
目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在環境保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在環評管理體系、環評監管、公眾參與中環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應當根據國情,完善環境管理評價管理體系,認真的開展公眾參與工作,加強環評監管,不斷的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發展。
[1]耿海清.中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展望[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3(11):1-3.
[2]梁鵬,戴文楠,楊常青,劉敏.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及相關導則體系初探[J].環境影響評價.2014,(5):10-14.
[3]國家環保局.《環境影響評價法》.法學:2002.
[4]段小平,李田.我國黃靜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問題及對策[J].環境保護科學,2004,125:56-58.
[5]劉洪燕,代巍.提高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有效性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9(6):180-183.
錢正超(1979-),男,重慶市渝中區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