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兵(中油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遼寧 盤錦 124114)
三維地震解釋技術在歡2-19-16塊中的應用
黃慧兵(中油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遼寧盤錦124114)
油田開發到中后期,隨著開發井網的不斷完善,構造誤差也就越來越明顯,單一依靠鉆井、測井資料來落實構造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機的結合測井和地震解釋優點,采用三維地震解釋技術精確落實構造、砂體展布特征及預測儲層分布特征是目前零散小斷塊后期開發中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利用三維地震解釋技術對歡2-19-16塊進行精細油藏研究,獲得較好效果。
三維地震解釋技術;歡2-19-16塊;應用
歡2-19-16塊位于歡喜嶺油田下臺階,北部為歡2-16-12塊,南臨歡南斷塊,西接歡23塊,東面為歡2-14-18上塊。是一個被3條斷層遮擋的由北西向南東傾斜的鼻狀構造,構造高點在歡2-19-014附近。高點埋深2450m,構造幅度650m左右,油藏埋深2450~2585m。開發目的層為沙三上段熱河臺油層。
三維地震解釋技術是利用地震資料通過地震軟件解釋出地下層位及斷層,從而準確落實地下構造的地質研究方法[1]。常規三維地震解釋包括確定標志反射層、層位標定、同相軸對比追蹤以及斷層解釋四個階段
三維地震解釋技術是對地震資料進行全方位解釋的一種研究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較,具有以下優勢[2]:(1)構造準確:三維地震解釋技術能夠根據需要選擇解釋道之間的間隔,跟蹤斷層及層位的走向,通過交叉剖面能檢驗斷層及層位的閉合性。(2)方法多樣:三維地震解釋技術能結合時間剖面,相干體等技術驗證構造的準確性。(3)自動成圖:全區斷層及層位解釋完成后,通過斷點組合能在平面上生成斷層,用時深轉換技術生成構造等值線.從而生成區塊構造圖。(4)應用廣泛:三維地震解釋技術除了可以生成構造圖,還具有地震相解釋、測井相解釋、沉積相解釋以及儲層預測等用途。
2.1確定標志反射層
根據測井曲線特征及鄰塊地震特征,歡2-19-16塊主要有3個主要標志反射層:館陶底(Ng),興隆臺頂部(S2),熱河臺頂(S3上)。這些標志層在地震上有明顯反射,為強反射界面,對于合成地震記錄制作及地震解釋有很好的參照作用。
2.2制作合成地震記錄
通過多井精細層位標定,落實目的層反射特征,建立三維速度模型,實現地震、地質、測井三位一體的綜合研究分析。由于歡2-19-16區塊較小且井少,全區只利用歡2-19-16井制作合成地震記錄,提取時深關系,應用到區塊其它井。
2.3構造解釋
根據地震同相軸的連續性進行對比解釋,先進行10(線)X10(道)網格初步解釋,然后逐漸加密解釋測網,最終形成5(線)×5(道)解釋網格。共解釋主測線方向剖面18條,聯絡測線剖面21條,共解釋層位1個,斷層3條。
通過精細構造解釋,準確落實了斷層位置,生成了熱Ⅱ頂面時間網格,通過時深轉換技術轉化為深度網格,即熱Ⅱ頂面構造線。將斷層、層位等數據導入到CAD,生成熱Ⅱ頂面構造圖。與原構造相比較,歡2-19-13斷層和歡2-19-16南斷層略微向里縮進,歡2-17-14斷層斷距加大。
2.4井位部署
從三維地震資料入手,結合生產分析,應用以下三種方法對區塊靠近斷層的地質體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1)在三維地震工區中加入虛擬井,將斷點轉化為大地坐標投影于構造圖中,使斷層位置在平面圖中精度誤差小于25m。(2)通過利用地震波振幅相似性將已完鉆井與部署區域進行對比確定儲層發育情況[3],分析認為部署區域砂巖厚度與內部井歡2-19-014相近,砂巖厚度約為20m。(3)通過水淹規律研究,認為部署區域為水淹未波及區域、剩余油富集,但由于該塊儲層滲透性較差,因此采用壓裂投產,考慮到構造實際因素,將壓裂半徑控制在75m。
歡2-19-14井于2012年2月26日開鉆,2012年3月18日完鉆,完鉆井深2526m。共鉆遇油層18.4m/3層,差油層4.1/3層。
歡2-19-14井于2012年04月22日壓裂投產,初期日產液17.0t,日產油14.7t,含水13.5%,日產氣7072m3,截止目前該井日產油16.2t,日產液17.6t,日產氣1075m3。累產油4782t,累產氣128萬方,累產水588m3。
(1)與傳統構造研究方法相比,三維地震解釋技術具有構造精細、方法多樣以及能夠自動成圖等優點。
(2)制作合成記錄時,應選擇反射特征明顯的標志層,通過多井精細層位標定,落實目的層反射特征,建立三維速度模型,實現地震、地質、測井三位一體的綜合研究分析。
(3)通過利用地震波振幅相似性,將已完鉆井與部署區域進行對比,預測部署區域儲層厚度。
[1]張玉芬,羅延鐘,凌峰.井震聯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1,26(5):533~537.
[2]董恩清,劉貴忠,張宗平等.多分辨率分析用于測井資料的重采樣及合成記錄與地震道的匹配.[J]測井技術,1999,23(4):264~267.
[3]盧寶坤.測井資料與地震屬性關系研究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2005,4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