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典(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延長油田渭北油區基礎地質研究
詹典(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渭北油區位于陜西省橫山縣南部渭北鄉境內,構造上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陜北斜坡偏東部,是橫山縣近年來發現并投入開發的主要產油區之一。本文通過對橫山油田渭北油區地質特征的再認識再研究,旨在對區域精細同步開發提供可靠的依據。
構造特征;沉積特征
渭北油區區域主力產層為三疊系延長組長6油層,探明儲量面積為8.06km2,探明石油儲量為243.81×104m3。油藏平均深度950m,有效厚度8m,平均有效孔隙度10.7%,平均滲透率2.04×10-3μm2,含油飽和度36.9%。區域內現有生產井98口(包括采油井、停產井),注水井30口。目前采油井正在生產的有33口,平均每口井的日產量數值為0.17t,綜合含水率為91.32%,累計采油量2.0×104t,采出程度0.92%。
渭北油區構造特點為一不均衡的西傾單斜,其傾角不足1度,坡降7m左右/km,明顯低于陜北斜坡10m/km的平均值;該區局部構造主要以鼻隆構造為特點,即在該區中部發育有幾處面積大小不等的鼻隆帶或鼻狀平臺,且在橫向上相互依存、集中發育,共同組成一個面積較大的不對稱復合鼻隆帶。
2.1 地層層序特征
油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東北方向,區塊油藏的地表是第四系黃土覆蓋,其下與侏羅系安定組-直羅組地層不整合接觸。根據以往的歷史資料分析,油藏區塊中生界侏羅系與三疊系地層保存完好,兩者間亦為假整合相鄰關系,含油層系為上三疊統延長組長6油層段。該區塊現在已經通過鉆井揭露的具不同巖性組合特點的地層單元自上而分為下面幾系:
2.1.1 第四系黃土層
視厚度50米~600米。其沒有固結黃土層,底部發現有河床沖擊的巖石。
2.1.2 侏羅系
①安定組,其自身視厚度為60米~130米。它的中上部為綠灰色泥巖與淺灰色細砂巖不等厚互層,中下部為淺灰色細砂巖夾雜色泥巖。其中部分井區的頂部基本是淺灰色泥灰巖,同上覆的第四系之間的關系為不整合接觸;②直羅組,其自身視厚度120米~150米。自身的巖性為灰色泥巖與淺灰色、灰白色細砂巖,呈不等厚互層,局部夾雜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粉砂巖;③延安組,其自身視厚度130米~190米。自身的巖性是淺灰、灰白色細砂巖與深灰、灰黑色泥巖不等厚互層,上部常夾煤線及薄煤層,底部基本為塊狀中-細砂巖為特點。
2.1.3 三疊系
延長組,本地區延長組巖性組合主要是灰~灰綠色夾灰白色厚層狀中-細粒長石砂巖、粉砂巖與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的不等厚互層,中-下部夾灰綠~灰黑色泥巖;中-上部夾黃鐵礦砂巖及煤線。區域上目前習慣將三疊系上統延長組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段或自上而下劃分為10個油層組。目前最深探井已鉆穿延長組進入中三疊統地層。
2.2 長6油層組特征
長6油層組總厚130米左右(長6-11井)。主要為一套由一系列單一正旋回序列組成的深灰色中-厚層狀細-粉砂巖與灰綠色、深灰色及灰黑色泥巖和粉砂質泥巖的不等厚互層,上部砂層含油較普遍,是本區的主力含油層段。
此次區分主要是在歷史經驗的基礎,然后結合渭北油田的現場實際開采情況,在考慮電性特征、標志層、厚度原則及沉積旋回特征,把長6油層組劃分為長61、長62、長63、長64四個亞油層組,并將主力含油層段長61亞組進一步細分為長61-1、長61-2兩個小層。
渭北油區現有鉆井絕大多數僅鉆穿長6段上部地層(長61-1、長61-2),少量鉆井鉆穿長62小層,僅個別鉆井(橫探11井、橫探14井等)鉆穿延長組進入中三疊統地層。該區長6油層組屬低孔、特低滲構造-巖性復合油藏,天然產能微弱,壓裂改造后產能明顯提高。
渭北地區魏1井區以長6段以三角洲平原發育為主,研究區位于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體上,所以本區塊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體發育相對來說比較成熟,進而就成了主力區塊,儲層發育具有疊覆式自生自儲和下生上儲式生-儲-蓋組合特點。
由于長6油組是魏1井區研究開發的重點層位,筆者對區域的構造與沉積相特征進行了再認識再研究,以促進區域開發工作的細化。
通過調整好的分層數據,勾畫出了長6-1-1的頂面構造圖,與前人研究結果相比較,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微構造特征更加明顯,研究更加精細。構造特征大體相似,即工區內部存在2個構造高點,構造高低交錯,但在局部特別是邊部有較大不同,在工區西南部構造變化較為平緩,在工區北部,構造有變低的趨勢。長6-1-2和長6-2的小層構造趨勢與長6-1-1趨勢基本一致,不再贅述。
整體上,由于缺少地震資料,而且井上分層對比又沒發現斷層,因此在斷層與前人研究結果一樣,工區內部不發育斷層。在構造等值線上,與前人研究成果還是有一定的差別,但總的來說,工區內部構造的高點和低點的趨勢大體基本想當,只是在工區外圍沒有井的部位等高線則由部分的差異。
[1]張娜.鄂爾多斯盆地定邊縣姬塬油區延9和長2油層組油藏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7.
[2]高占虎.高臺—羅龐塬油區精細地質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
[3]吳鈺.中山川油區屈家溝區塊剩余油綜合評價及挖潛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
[4]韓迎鴿.延長油田東韓油區開發調整方案[D].西安石油大學,2014.
[5]胡春花.鄂爾多斯盆地安塞賀莊油區延長組長6油層組儲層非均質性及油藏特征[D].西北大學,20.
[6]高占虎.高臺—羅龐塬油區精細地質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