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玥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 200125)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研究
胡 玥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 200125)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以及植物的配置方法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文章從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的角度,結合G1501同三段的綠化改造設計實例,對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生態系統的構建分析、高速公路綠化改造養護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央分隔帶;景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蓬勃發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也迅速增加。據美國生態學家、景觀生態學之父、哈佛大學的福曼(Forman)教授估算,占美國陸地面積1%的公路,對20%~25%國土的生態造成了直接影響[1]。高速公路的發展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同時,其建設與經營也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綠化作為解決高速公路環境和生態的有效措施,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高速公路的綠化情況越來越受到設計者和建設者的高度重視。
(1)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特點。高速公路綠化景觀因其特殊的種植位置、設計需求、設計理念而具備四個突出的設計特點:動態型、功能性、帶狀式、多樣化。①動態型的綠化景觀。高速公路綠化景觀所面對的受眾人群主要為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員。以車行平均速度120km/h為計,考慮到視點的不斷移動,每100m正側向經過綠化時間僅為3s左右,所以司乘人員感受到的綠化景觀為動態的;②功能性的綠化景觀。高速公路綠化設計需要滿足高速公路的功能需求,充分考慮高速公路綠化的固坡、降噪、防眩、視線誘導、環境美化功能;③帶狀式的綠化景觀。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不同于一般的園林設計,它是一種帶狀綠化設計,需要通過植物的顏色形態及風格的變化來增強觀賞性;④多樣化的綠化景觀。高速公路綠化因地域限制,需要多樣化的景觀風貌來增加高速公路行車中的觀賞感,可利用植物的顏色、形態及風格增強多樣化。
(2)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功能。①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高速公路綠化可以保護用地內和相鄰地帶原有的植被,可以穩定并美化邊坡、防止雨水對道路的沖刷,還可以降低沿線行駛汽車的噪音、吸收汽車尾氣排放;②有利于舒適安全行車。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作為高速公路的配套設計補充,有助于充分發揮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中央分隔帶的綠化設計可做到誘導視線,并防止對向車道燈光給駕駛人員造成眩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利于行車安全。同時,花草樹木的植被裝點將提升整體道路設計感,使司乘人員賞心悅目、有利于保持心情愉悅;③有利于降低維護成本。高速公路綠化是在生態學、園林規劃、工程學基礎上的綠化設計。高速公路綠化相比于單一工程的防護成本更低、使用周期更長。有數據表明,中央防眩板和硬化處理的初期投資約8~10萬元,而中央隔離帶綠化的造價一般在3萬元左右[2]。
(3)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手法。高速公路綠化應以生物修復為主,以工程防護為輔,以鄉土植物優先,選擇生態適應性、碳匯能力和防護功能強的植物,在獲得較高環境效益的同時,充分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3]。傳統的植物配置將設計重點放在中央分隔帶防眩以及兩側綠地覆綠兩個方面。在我國,高速公路的綠化設計往往滯后于公路的工程設計,導致綠化設計缺乏生態理念,過多重視視覺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視了綠化對環境和生物的生態效益[4]。雖然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不同于一般園林植物設計,但異曲同工,綠化植物的配置都應講究立體、三維,而且要有動態視角,在突出點、線、面連續全方位綠化的同時,合理配置喬、灌、花、草,提高景觀的多樣性[5]。
高速公路的綠化設計需要把握中央分隔帶、邊坡、路側綠化帶、高架橋下以及收費站綠化等方面。中央分隔帶綠化需注意達到防眩、低養護、觀賞效果佳的要求;邊坡地形應順適、平整,排水通暢無積水,植物應修剪整齊;路側綠化帶應增加綠化變化段,常綠與落葉搭配,豐富綠化林的層次及色彩,提升沿線的綠化景觀品質;高架橋下應種植耐陰樹種增加綠量;收費站設計應根據實際情況,兼顧觀賞效果和安全。
生態系統是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所謂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和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方式與特點[6]。生態系統包括物種的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三個方面。
(1)從物種結構角度來說,高速公路綠化應提倡物種多樣性。植物應與路域環境互相適應,不僅是從“喬、灌、草”多層次的豐富群落考慮,還應充分考慮常綠與落葉以及引進物種與鄉土樹種的選擇。許多的高速公路綠化強調四季常綠,卻忽略了落葉植物的生態功能。枯枝落葉是植物將生長過程中從土壤和空氣中吸收的營養、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返回到土壤中的必經之路[7]。
(2)從時空結構的角度來講,植物生長需要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包括光照、溫度、水、土壤等等。植物的時間表現在生長有先后順序,植物的空間表現在有高低大小,必須整體考慮植物所需的時空條件,打造和諧的生態系統。
(3)從營養結構的角度來看,高速公路的綠化也是一個有機的、復合的、高效的整體,它通過動植物的生命活動實現生物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和轉換,完成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大功能類群組成的食物鏈。
高速公路都有使用壽命,都面臨維修改造的問題,綠化改造設計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海市G1501同三段為例淺談高速公路的綠化改造設計與常規養護。
(1)高速公路的綠化改造工程。上海市G1501是上海市兩環十一射道路網骨架中的的最外一環,同三段北起滬寧高速公路,南至亭楓高速公路,連接并貫通青浦區、松江區和金山區,在上海高速路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G1501同三段綠化改造設計的難點和重點在于:缺少綠化現狀圖;現狀苗木需要梳理和加以利用;新的設計理念在與原設計風格保持一致的同時突出亮點。針對G1501同三段缺少綠化現狀圖的特殊情況,采用了“樁號踏勘”的方法,以養護樁號為單位進行全線踏勘,整理綠化現狀,梳理缺漏空禿區域。以“除舊迎新、整理補漏”的設計理念,在原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梳理補充。根據道路改造方案,以G60為界G1501同三段中央分隔帶南段保留3m寬度,北段由原10.5m改造為3m,皆保留原有珊瑚、蜀檜柏品種,修剪高度達到防眩要求,局部區域增加色葉灌木以降低視覺疲憊的影響。對兩側綠化帶內原有苗木老化嚴重的區域,清除老化死亡樹種,并補種。部分路段可考慮在林帶前側增加花灌木紅葉李及夾竹桃,以“水杉與夾竹桃、紅葉李與香樟”組成常綠與落葉搭配,豐富兩側綠地層次及色彩,提升行車觀感。
(2)高速公路的綠化養護。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溫、光、水、氣、肥”,高速公路的綠化養護也同樣離不開這五大元素。考慮到高速公路植物相對粗放的管理模式,在設計時就選擇養護成本較為低廉的植物品種。相較于其他植物,高速公路植物更需注意季節性養護,尤其是在修剪、施肥、除草、防寒保暖等方面。春季應該施肥,保證植物生長的營養所需;夏季需注意病蟲害防治,在6~8月進行除草,嚴格將雜草控制在綠化面積的3%以內,且雜草高度不能超過草坪[8]。冬季天氣較為寒冷干燥,應對綠化植物進行修剪,從而減少水分的蒸發。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是一個涵蓋多學科、跨越多領域的復雜課題,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里的“栽樹鋪草”,它既需要符合道路設計的相關規范要求,也需要同時滿足司乘人員的景觀需求;它既對設計手法、植物品種有所制約,又對視覺效果、觀賞角度有無限提升空間;它既有美學要求,同時也需要工程學和生態學的基礎。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的大力發展,改造工程、養護管理也與綠化設計息息相關。只有增強高速綠化設計的概念,提高對高速綠化設計的重視,才能把“粗”的設計做“細”,把高速公路也變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1]唐朝彬.高速公路的綠化空間[J].中國公路,2005,(3):64-65.
[2]高軍.高速公路生態負效應及環境保護措施[J].河北林業,2008,(6):18-19.
[3]李曉晶,李德生,吳強.我國高速公路綠化的SWOT分析[J].生態經濟,2013,(5):185-187.
[4]劉佳妮,包志毅.中外高速公路綠化現狀比較[J].公路,2007,(5):175-179.
[5]王勇,張峰,騰艷梅.華北地區高速公路不同綠化區樹種的選擇與應用[J].廣東林業科技,2008,24(1):71-74.
[6]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7]姚占勇,楊永順,高雪池.高速公路綠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12):194-200.
[8]周航.上海市高速公路綠化養護管理模式與管養技術探討[J].現代園藝,2015,(11):199.
TU984.11+1
A
1671-3818(2016)1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