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奕霖
(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淺談郁達夫散文特點與審美性
毛奕霖
(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文章從郁達夫散文作品的創作背景出發,從郁達夫早期、中期、晚期的創作風格入手,理解其創作思路與表達內涵,通過對其文章的表現形式與表達情緒的分析,進一步理解其文章中蘊含的整體思路與思想傾向,從語言的表現力這一角度出發,對郁達夫散文所產生的特殊審美效應進行探討。
語言藝;審美效應;審美情結
郁達夫的散文在行文寫作中十分重視語句的斟酌,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朗朗上口,酣暢流利,長短變化,安然自若,時而有現代與古典文學的相互交融,時而有如詩如畫意境般的塑造,時而有青春的朝氣,時而有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本文從郁達夫散文的基本特點出發,系統介紹了郁達夫散文的書寫技巧與運用手法,從審美情結的基礎上,揭示了郁達夫散文風格與獨特魅力。
郁達夫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作品充滿真實的生活氣息,同時兼具散文本身的藝術性,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郁達夫是用詩性的靈魂來寫作的,其散文本身充滿了較強的藝術性和文學性,讓我們被其中的文字所深深折服。他的散文作品,給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真實地存在,他通過有效的外在表現及自傳式地自我表現,來對語言進行重新潤色,從而不斷地將個人的思想和情懷深深地寫入作品之中去,從而來更好地提升散文本身的藝術性。
2.1 從詞造境,由境言聲
詞語是散文的靈魂所在,如果把散文比作一件衣服,那么其中的文字和詞語就相當于一個個紐扣,從而有效的穿插到散文中去,讓散文更加具有節奏感和感情,從而來不斷地提升散文的藝術魅力。縱覽郁達夫的散文,其行文之中十分講究詞語的運用,有些詞表面看起來普普通,毫無章法與韻味,實際上卻是作者獨具匠心,字字斟酌。其行文之中往往出現這樣的現象。通過一個詞或者一個字,而呈現給讀者一個絕妙的環境,渲染了一個特定的文學藝術的境界,使其散文富有生機與活力,似有流水般的感染力。
“在一個遠離人海的破屋的院子里品秋“這是郁達夫在《故都的秋》這篇散文中面對蕭瑟深秋所思所想。一個“破”字,道出心中千萬味,剎那間,境界全出,令人拍案稱奇,不僅讀起來讓人似乎感受到深秋蕭瑟寒風,并且又抹上了一種落寞孤寂的色彩。在這靜寂的清晨,在這蕭瑟的寒風,這種深處的境界,似乎有點讓人回憶起古人所言的那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意思。
之后,文章中又將掃帚留在塵土上的痕跡描述為“絲紋”,用身心,用心靈去體會那如棉花般柔軟,如流水般細膩的凋落花蕊,有股“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味道,那孤寂之感頓時油然而生了。緊接著,文章描述的那秋風和秋雨,雖沒有其他文章中常見的“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涼苦楚之情,卻同樣給人一種蕭瑟的氛圍。
盡管這些形象看似都是一些不經意,不足以引起人們深刻印象的表象,但是細細品讀開來,我們卻發現這些意象正是作者認真琢磨,苦心斟酌后的描繪,簡簡單單的意象,形形象象的表述,展現給我們的卻是一幅蕭瑟落寞、悲痛凄涼的畫面,折射出了郁達夫當時獨特的心境與富有朝氣的藝術效果,一切景語皆情語,真可謂從詞造境,由境言聲。
2.2 把握尺度,由象表意
讀郁達夫的散文,我們可以深知,作為客體出現的“象”,當它沾染、充實了作者真情實感的“意”之后,所形成的主客一體、互相交融的意象之時,才使文章富有了極其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魅力。任何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其中都是實現了意和象的有效結合,從而讓文章更具藝術魅力。
例如在《閩游滴瀝之一》這篇文章中,郁達夫是這樣描寫閩江周圍的風景的。“于杭州住房之旁,一間避風雨的茅廬,就在去年年底,修蓋起來了;到了現在,還是油漆未干,畫龍之后,終于未曾點睛。”短短的一句話,作者一句“畫龍之后,未曾點睛”全方面概括了閩江的獨特魅力,“若接亦離,若離也接”“似乎紅墻上的夕照,也少了一層光輝”這兩句生動刻畫了作者對于閩江的贊美與熱愛之情。簡簡單單卻韻味深長的一句話使作為客體的“閩江”,無論從色彩,還是從形狀,亦或是從情態上,都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與地理的優勢以及人文的魅力。這三句看似普普通的句子,不僅使語言活潑多變,富有朝氣,同時傾注了作者對閩江的贊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氣勢磅礴,可謂酣暢淋漓。
如果我們單一的撇開語境,孤立地看待著每一個詞,或是一句話,即使寫得再氣勢磅礴,再淋漓盡致,也是毫無價值,了無韻味。再具有個性化的語言,如果脫離了特定的情境,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郁達夫的文章正是如此,由象表意,含蓄委婉,不得令人欽佩與欣賞。
綜上所述,郁達夫的散文簡明扼要可以概括為“自我的表現”,以自敘傳的形式,表達了對社會、對自我的感情。從郁達夫早期、中期、晚期的創作作品風格逐步過渡,讓我們理解了其創作的總體思路、來源與獨特含義,基本掌握了郁達夫散文的創作特點與其崇高的審美情結。
[1]韋足梅.郁達夫散文的自我審美指向[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9).
[2]陳亞青.略論郁達夫散文獨特的審美情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3).
I26
A
1671-3818(2016)10-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