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敖
依托口岸和大陸橋,積極發展陸橋經濟
在我國現有的三條歐亞大陸橋中,我區擁有大連—滿洲里、天津—二連和京包—包蘭兩條半。目前經過這兩條半大陸橋對俄、蒙近兩千億元的出口,絕大部分是從我區“穿堂而過”,除了為國家創造大量關稅和外匯外,對自治區經濟的帶動作用微乎其微。幾十年的事實證明,口岸雖然是稀缺資源,但擁有口岸并不能自然地發展外向型經濟。
另一方面,我區輕工業落后(輕重工業的比例已由本世紀初的3:7進一步畸形發展到了目前的2:8),老百姓在日用百貨市場上購買的消費品90%以上來自區外,所以說,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千方百計擴大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擴大的是區外產品的消費,拉動的是其他省區的經濟。事實上,輕工業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技術成熟、安置就業多,面對的俄蒙市場需求量大(蒙古國沒有像樣的輕工業,除部分食品和畜產品加工業以外,幾乎所有的日用消費品都需要進口;俄羅斯多年前每年就需從中國進口約1500億元的日用消費品),我區又擁有向俄蒙出口的區位優勢、成本優勢和社會人文優勢;區內市場也需要“進口替代”。
因此,抓住歐盟給予蒙古國最惠國待遇的機會,加快建設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適時推進中蒙邊境自由貿易區建設,吸引國內外投資入區建廠,發展面向世界市場特別是俄蒙的輕加工業;同時結合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來的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在內蒙古大陸橋沿線腹地各城鎮,大力發展以輕加工業為主的陸橋經濟,大搞“出口替代”,應該成為我區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以及通過南北兩線雙向開放,構建新的開放格局,參與“一帶一路”和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優先選擇。
依托得天獨厚的農、牧、林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我區擁有13.2億畝草原、1.2億畝耕地,其中絕大部分在北緯40-45度之間,不但是天然的綠色寶庫,而且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地。緊臨內蒙古東部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是森林的海洋,而蒙古國則以廣袤的草原與其相連,可作為內蒙古東部綠色農牧林產品生產基地的后盾。抓住國內市場高端消費群體形成、綠色消費理念日益盛行的機遇,大力引進工商資本,以綠色農、牧、林產品生產和“三品一標”工作為抓手,創新組織和經營模式,強化品牌塑造和市場開拓,帶動綠色經濟發展,應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區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
依托廣闊的土地資源,著力發展飛地經濟
不論是依托能礦資源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有色金屬基地,還是依托農牧林資源發展綠色經濟,抑或是依托口岸和大陸橋發展以輕加工業和非資源性產業為主的陸橋經濟,內蒙古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大批高技術人才的支撐。在自身投資和人才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我區應該從自身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據國土資源廳調查,我區未利用地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江蘇省的面積)的實際出發,探索并走出一條以土地換投資、引人才,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快速振興、率先振興的道路來。目前,國內、區內都已出現了一些“飛地經濟”的雛形和典型,自治區應給予高度重視、適時引導和大力支持。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