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東+彭嘉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表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將是下一階段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軸,也表明國家宏觀管理的著力點和政策發生根本性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在于以結構性增量改革帶動存量調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活動兩個基本要素,通過供求關系的自我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實現供需均衡是經濟運行的最優狀態。在政治經濟學范式體系中,供給對應著生產,需求對應著消費,生產主要由生產力水平決定,消費由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生產全過程的四個環節中所發生和結成的各種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過多,表象上看是需求側的問題,本質上是生產的水平、質量、結構與人們消費的水平、結構不匹配,供需不對路,問題的根子在供給側。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在二者的辯證關系中,生產力是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方面。因此,著力改善供給環境、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優化供給側機制,特別是通過改進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理論的創新
圍繞著供給和需求的管理,經濟學上各種理論流派層出不窮,需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29年大危機之后,凱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論;供給方面,從早期的古典經濟學派的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到馬歇爾、熊彼特都是圍繞供給展開研究,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和供給學派。在實踐方面,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根據供給學派理論進行了系列改革以應對“滯漲”,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推行激活供給動力的市場化改革。當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容易讓人們產生宏觀調控從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轉向拉弗的“供給學派”,是復制美國和英國以減稅為主的供給改革經驗的認識。實際上,我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宏觀調控的重大理論創新與發展。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著“摸著石頭過河”的總路徑,遵循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增量改革推動存量改革的實踐路線。為了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自1998年以來,我國先后兩次采取了以擴大總需求為目標的刺激總需求的宏觀調控。在有效避免經濟下滑的同時,總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手段可用空間已經顯著收窄,投資尤其是政府常規投資的邊際收益率持續下降,因此,以調控總需求為主的宏觀調控手段已無法解決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講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解決短期經濟波動,特別是經濟下行,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具有有效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總結包括美國大蕭條、日本1997年銀行危機、韓國1997年經濟危機、美國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儲貸危機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國銀行和經濟雙重危機等歷史上五次嚴重金融危機的經驗,證明財政刺激政策短期內有效,增加政府開支、有針對性的減稅和轉移支付措施在金融危機條件下具有更大的乘數效應。
但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以解決短期經濟下跌或危機的凱恩斯主義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在“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引擎動力不斷減弱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沒有變”的國情特征,2015年11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表明黨中央在對經濟新常態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看到我國在相當長時期內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供需的主要矛盾方面在供給端,在總供求模型中,往往要通過長期總供給曲線(LAS)的移動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因此,瞄準供給端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生產端入手,全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發展的長期結構性矛盾,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全面提升社會總供給水平、優化供給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解決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問題。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供給與需求的辯證統一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發展中不可分割、對立統一的有機體,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放棄需求,而是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經濟理論的演進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都證實經濟增長動力是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需求拉動與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資本“四大要素”供給驅動的有機結合。
國際經驗表明,各經濟體在起飛前和起飛階段,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容易較多地生成和體現出來,而進入到成熟階段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即中等收入階段之后,制度與創新的貢獻更大,并且極其關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優化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供需低水平均衡向供需均衡的高度化、合理化演進。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解決當前經濟難點與建立長遠體制機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改革工程,目標是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確定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是針對長期積累形成的、嚴重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實施單一的減稅政策,而是實施相互配合、有機統一的“五大政策”,實現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長遠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大力促進制度創新,形成新制度供給,優化供給側機制,構建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制度體系。通過構建新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發展、驅動轉型,提升國民經濟競爭力,提高整體生產力水平,構建和諧的生產關系。endprint
三、內蒙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依托資源優勢,依靠投資拉動和強勁的市場需求,2000年以來,內蒙古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化工和有色等為支柱產業的重化工產業結構。但是,隨著國內外需求的減少,供給側相對應的重化工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煤炭、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利潤下滑嚴重,我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要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內蒙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以兼并重組化解過剩產能,構建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
隨著我國主要工業產品需求臨近或達到峰值,傳統行業產能新增步伐明顯放緩,產業組織正在深度重構。以鋼鐵為例,目前國內前十位的鋼鐵企業市場集中度僅為48%,而韓國、日本、美國和歐盟分別為65%、75%、67%和74%,傳統行業通過兼并重組化解過剩產能,保持競爭優勢的步伐會加快,2015年三季度我國上市公司共發生企業兼并重組交易795單,環比增長28.43%。我區應積極通過兼并、重組和資產證券化等資本手段,推動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縱向兼并重組,化解過剩產能,形成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二)優化投資結構,積極發展新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順應新一代技術革命和新需求的出現,著力培育稀土+金屬,非金屬材料,核電燃料,多晶硅、單晶硅,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生物制藥系列,新型煤化工,高技術服務業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
(三)增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供給,滿足不斷擴大和提高的國內需求
201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800美元左右,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對無公害、無污染、有機綠色食品的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國糧食消費將達2475億公斤、肉類消費將達5971萬噸,其中牛羊肉消費達655萬噸,在市場成為最稀缺資源的背景下,內蒙古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市場空間潛力巨大。充分發揮內蒙古草原、土地、綠色的優勢和產品品牌優勢,發展乳、肉、絨、馬鈴薯等特色大產業,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企業技術進步,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發展模式創新,做大做強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增加有效供給。
(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聚焦短板,擴大有效供給
我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如高鐵、地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抗災設施、空氣質量改善、公共保障性住房等供給不足,是急需補齊的短板。在農村牧區繼續推進包括“十個全覆蓋”在內的“四個一”工程,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城鄉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滿足不斷增長的旅游需求
內蒙古擁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等生態多樣性,已經形成了以草原觀光、民俗體驗、沙漠休閑、森林生態與邊境旅游為主體的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近年來,我區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2014年全區旅游總收入1805.29億元,同比增長28.63%,占全區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個百分點,達到10.16%,相當于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7.18%。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休閑時間的增加以及旅游形式的變化,預計“十三五”我區旅游市場的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以上。面對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場空間,我區一方面應構建旅游產業體系、旅游交通體系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支撐旅游業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實現旅游供給品質的提高與結構的升級。
(六)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
制度性的交易成本、稅收、社會保險、財務成本、電力電價、物流成本六類成本過高,直接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企業對未來的生產預期大幅下降,投資行為嚴重緊縮,生產行為出現緊縮。通過系統性降低成本的改革措施,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